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为中关村出现的冷漠叫好
送交者: ppd 2002年09月11日16:12:10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为中关村出现的冷漠叫好

米阿仑

本月九号,人民网发了篇报道,《中关村电脑节:“西天高僧”前 有人太木讷》,说是在“中国-印度软件投资合作国际交流会”上,听众席里至少90%的人是软件企业人员,会议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就有很多人中途退场,在会的人,也是对交流会表示了毫无兴趣。报道字里行间的倾向性很明显:面对软件产业那么发达的印度软件业贵宾,中方软件人员也太冷漠和麻木不仁了,竟然还不如记者们对印度软件业那么有兴趣。

我要说:中方人员做得对!对强加于中国软件业的印度软件产业模式,就应该冷漠。

中国信息产业界的许多专家和企业人员早就明确指出,印度软件产业模式不适合中国,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软件产业要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整套工业标准、必须走“技工贸”的道路,整个软件产业首先要满足国内信息业发展的需要、其次才是出口贸易;而印度软件产业不需要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工业标准,它走的是“贸工技”的道路,是劳力出口满足海外需要、本国信息业总体发展非常落后。

由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中国软件产业尚未摆脱“以知识换取应用技术本地化”的状况。从短期看,这也许是必须做的;可从长期看,这是非常被动的。说到底,所有的软件都是为了高效管理知识、有效分享和利用知识资源、提高知识水平和增加知识。在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和尚未建立自己的工业标准的状况下,把知识作为换取应用技术本地化的成本、而不是作为分享的资源,那么,到最后可能是知识和技术都受人控制,甚至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需要的知识和技术都没有得到。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要求软件产业“建立自己的系统”、搞软件系统的“个性化”而不是“本地化”的呼声,越来越普遍。这也意味着印度软件产业模式根本不适合中国。

中国软件产业界的人,不是傻瓜,他们也早已看到了这些问题,他们了解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道路、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然而,在没有核心技术的条件下,他们能做什么?走印度的道路吗?他们知道,那条路根本走不通,就是硬走,那也是落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结果。他们需要中国自己的核心技术和适合中文市场的整套工业标准,而不是印度软件产业模式。

不幸的是,长期以来,一些报刊媒体的记者编辑们严重脱离实际,大都依靠报告、会议和企业发布的公关资料做新闻。在过去几年,他们发布了许多印度软件产业模式如何如何好、中国应该如何模仿和学习的报道与评论。前两年,在访问印度软件业之后,有些报刊媒体甚至提出了中国软件产业向印度学习、放弃使用中文的荒唐主张。在这些连篇累牍的误导舆论的影响下,一些政府机构人员不做深入调查研究,没有好好领会国家已经确定的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的战略,就跟着舆论瞎跑,搞起了向印度软件业学习的种种活动,把印度软件产业模式强加于中国软件业。这种做法,无异于扼杀中国的软件产业。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还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怪。比如,这篇报道说:“记者随即就中印两国软件行业人员的差别问题采访了印方代表Sanjoy Das Gupta先生。他说,中方人员不善于与别人交流,如果这样的话,即使有好产品也不能推销出去,更难以参加到软件产业全球化的过程中。在这方面中国软件人员比印度软件人员差一点。”

说来说去,报道说的“西天高僧”印度软件企业,到中国是搞推销的,根本不是交流技术和分享软件知识;所谓向印度软件业学习,就是学个搞海外贸易、而不是中国迫切需要的如何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的战略战术。中国人的市场能力并不差,许多有跨国业务的中国企业,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中国软件产业的问题是自己有没有发展技术产品的主动权,即核心技术。用市场技巧代替核心技术问题,如果那不是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中国软件产业、就是严重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

对这种严重脱离实际和违背中国软件业发展需要的官僚主义做法,该怎么办?是热烈欢迎、跟着搞人云亦云吗?中方软件人员没有那样做,他们采取了冷漠的态度,甚至很多人干脆中途退场。报道带有批评倾向地说:交流会上,中方软件人员似乎就等着一句“到此结束”。确实,中国软件业在等“到此结束”,----是等那个脱离实际的交流会“到此结束”,更是等那些盲目模仿学习印度软件业的整个做法“到此结束”。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