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平等
——加州大学、清华大学招生的比较研究
目前,大学招生问题在美国、中国都引起激烈的争论。虽然两国的招生政策有相当
大的不同,中国的争论可能集中在问题的某些方面,而美国的争论集中在另外一些方面
,但是,争论的基本问题却是相似的,都围绕两个主题展开。其一是保持和提高教育质
量,录取最优秀的学生;其二是录取过程对于学生个人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公正性。本文
将对美国加州大学、中国清华大学的招生政策及其有关辩论进行比较。加州大学与清华
大学都是重要的公立的研究型大学。清华大学是中国最重要的高等学府之一,而加州大
学是美国最优秀、最有声望的公立大学系统之一。对这两所大学招生政策进行分析比较
,可以使得我们对一般高选拔性的公立大学的招生政策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以
此增进大洋两岸大学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一、加州大学招生录取制度的有关讨论
在美国,每年有两百万高中生为了申请上大学而参加SAT考试。SAT考试原本的设置
宗旨是对申请者的学业知识以及逻辑推理能力进行测验。半个世纪以来,这项考试在美
国一直都作为美国大学的入学选拔制度的中心项目。而在今年二月份,这项由来已久的
选拔考试开始动摇。二月份,加州大学校长提出建议:该校将停止使用SAT考试而拟采用
其它方式选拔新生。该校校长RichardAtkinson为该建议争辩说:该考试不公正,作为大
学的入学选拔工具,该考试存在很多问题。Atkinson的论点其实是事出有因。早在1995
年,加州大学校董会就提出废止针对少数族裔学生而设立的肯定行动计划。Atkinson与
加州大学的大多数其它官员,以及美国许多大学的官员都反对取消肯定行动计划。于是
,Atkinson 的取消SAT的建议又重新引起了一场关于大学入学制度新议题的激烈争论。
1.加州大学的入学选拔政策
加州大学是由九所分校所组成的一个巨型大学体系,总共有150,000名学生,属于
加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次。加州公共高等教育层次中还包括选拔不太严格的
四年制州立学院和两年制社区学院。加州大学的九所分校的录取制度的选拔程度由高到
低,呈金字塔型结构。其中Berkeleg分校和LosAngeles分校两校处于最顶端,选拔最为
严格,录取率分别为27%和28%。而Riverside分校处于最底端,录取率为84%。最大的
学校就是UCLA,共有36,000名学生,其中25,000人是本科生。这九所学校的录取制度
彼此之间可能略为有所不同,但都要遵循整个体系的基本准则。加州大学对于本州学生
收取较低(外州学生的一半)的学费,并给予优先录取。但她在整个美国和全世界都招
收学生。美国的高中毕业生以及其它的申请者在确定自己希望所上的大学之后,便直
接向大学申请入学。中学以及地方的教育官员是不介入招生过程当中的。这一点与中国
大学招生是不同的。申请者可以向大学里的任一学院直接提出申请,如人文学院,理学
院,艺术学院。
2.肯定行动
从60年代末到1997年,加州大学的入学政策一直都采用肯定行动制度。该制度对于
社会经济条件处于劣势的学生给予优先考虑。给予优先录取的范围包括来自于少数族裔
中的即使是申请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比如在UCLA,该校官员先是根据申请学生的学术
标准。如SAT成绩,高中分数和其它一些条件,给全体申请者排出名次。申请者的分数从
高到低从1到6排列。少于2.5分者直接被录取。在对余下的申请者的录取中,申请者的社
会经济条件将被给予考虑。将根据他们的社会经济不利程度,包括父母的收入,父母接
受教育的状况,本人不影响其学习生活的先天性残疾特征,还有所属族裔等从1到5进行
排名。申请者中来自少数族裔家庭的,如墨西哥裔的,黑人,或印第安裔的,这些种族
在大学没有达到一定的代表性,他们的社会经济不利程度会得到较靠前的排序。相反,
在大学中人数已经很多的种族,例如白人、亚裔美国人,他们的社会经济不利程度会得
到较靠后的排序。学术标准分数处于劣势的申请者如4.5分者,若其社会经济明显处于不
利(例如排列为1)的话,也会被录取;而那些社会经济条件处于优势的申请者如排列为
5分者,只有在学术分数达到2.5才能被录取。
3.新政策
1995年,加州大学校董会作出了废止肯定行动制度的决定,随后,选民投票通过一
项关于学生族裔在入学选拔时不再予以考虑的法律。为此,加州大学采取了一项新政策
。根据该新政策,50%到75%的学生录取将仅仅单凭学术水准而定。具体的百分比由各
分校以及各学院视情况而定。在UCLA,工学和应用科学学院的百分比是75%,而文理学
院介于 55%和75%之间。在余下的申请者当中,学业资格,还有包括特殊专长与社会经
济条件劣势的因素将被予以考虑。
学业标准中最重要的两项是标准化考试分数和高中成绩。申请者被要求提交基础 S
AT的成绩以及三门SATⅡ科目的成绩。SAT考试包括两个方面,即语言和数学,这两部分
的宗旨都是为了对于学生的学术能力和逻辑推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SATⅡ考试
包括一系列的测验,涵盖22个科目,如各种自然科学、外语等。UCLA的申请者被要求提
交从数学到作文测验的分数,还加上申请者任选的一门考试。申请者高中必修科目的
分数总平均值为GPA(GradePointAverage)。尽管SAT分数以及高中成绩都很重要,但大
学更愿意录取GPA高而SAT低的学生,而不愿意录取GPA低而SAT高的学生。其它的学业方
面的考虑因素还包括取得荣誉或获奖状况,大学程度的学科的学习,高中成绩有否随时
间而逐渐提高的情况,以及在某些特定方面的特殊专长。在学业表现优异的学生录取
完之后,再根据另外一些标准录取学生,但经常含混不清。根据大学录取基本准则,采
用这些标准是为了鉴别那些从高中学业成绩和考试成绩无法反映出来的学生的学术潜能
、以及学生可能会对“大学教育环境与智力氛围的提高带来的贡献”。这些选拔标准包
括:体育,文艺,外语特长,参与一些特别项目,社区服务以及学生领导工作。申请者
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会被予以考虑,包括身体残疾,低收入家庭背景,为其家庭第一代入
学者,难民,退伍军人,以及其他的个人的或家庭的不利条件。此外,还努力从加州各
个不同地区招收学生。
在加州大学的一些分校的学院,标准化考试分数与高中考试成绩只是居于次要的考
虑地位,而学生的特殊专长却被充分重视。比如说UCLA的艺术与建筑学院,戏剧电影与
电视学院。这些学院的申请者全部都要经过面试,提交作品以及相应的其它资料用以证
明其特殊才能之后才能得以录取。
而且,加州大学允许她的分校在以上所论的标准之外以某些例外标准进行选拔。这
部分学生占到全部新生的6%。这些例外指标中的大部分本应该是给予那些处于劣势的学
生的,然而,据1996年LosAngelesTimes的调查显示,这种选拔制度所录取的学生部分是
来自于富有家庭以及来自于有良好关系的家庭,其目的也经常是显而易见地表现为该大
学欲获得更多的赞助。
尽管加州大学目前不再对学生的族裔状况给予特别的考虑,但新的录取标准中明显
地给学校官员在优先录取来自于社会经济条件恶劣的家庭的学生方面留有余地。但是,
在一些竞争力强的学校中,来自于少数族裔的新生的人数却在减少。如UCLA,黑人学生
的人数在肯定行动被全面执行的1995年为269,但到2000年却是157人;拉丁裔学生的人
数从 800人降到525人,印第安裔学生的人数从48人降到16人。
在Atkinson停止采用SAT的建议提出之后,对于学术能力的评价的目前政策当然就要
重新修改了。Atkinson指出,尽管他反对采用旨在检测学生推理能力的SAT考试,但他赞
成继续采用紧密结合高中课程的标准化考试,如SATⅡ的各科考试。然而,他认为在选拔
过程中所有的标准化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要予以减轻。那么,高中的学习成绩将会更为重
要。这一点可以从Atkinson的最近的另一项提议可以看出来:州内任何一所高中里的前
12.5%的学生应该被加州大学九所分校中的某一学校录取。
4.主要议题
加州大学目前关于入学标准的争论主要涉及到两类问题。这两类问题也反映出全国
范围内的主要争论焦点。第一类是关于对学生的学术能力与其潜能的评价方法。第二类
是关于对享有不同机会的学生的机会补偿。在下文中将介绍这两类问题的历史背景及其
目前的讨论。
(1)关于学术能力评价
SAT考试最早开始于1926年。近年来,SAT受到多方面的指责。一些批评者怀疑这种
考试的智力测量能力。他们的观点是智力能力有很多种,是不能单单地用一种智商来衡
量的。SAT以及其它的类似考试仅仅是局限于测量智力的某些狭小部分。很多批评者还认
为SAT有明显的文化歧视,考试的参照体系对于那些来自于英国后裔,教育程度高的家庭
,以及中高阶层家庭的学生更为熟悉。另外的批评者指出SAT考试内容实在太远离高中课
程,所考的知识内容含混不清。
对于这些批评,大学委员会已经作出过一些努力,以期减少SAT的文化歧视倾向。包
括设置SATⅡ专项考试。今天,一小部分学校,主要是竞争力强的学校要求学生提交SAT
以及SATⅡ的专项考试成绩。然而,针对SAT及其专项考试的指责一直都未停止。最近,
针对SAT考试的培训学校越来越多。这些短期培训学校只是教给学生一些考试技巧,并贿
赂主导考试的人员,尤其是常规的SAT考试。这样,这些考试就仅仅是测量了学生的应试
能力而不是推理能力。而且这些针对考试的培训费用也引起了SAT更不利于来自于贫穷家
庭的学生。还有很多批评指出:录取过于仰赖于标准化考试扭曲了高中教育,迫使高中
教育为应试而教育。这些考试令那些落榜的学生丧失自信和抱负。
尽管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采用标准化考试测试学生的学术能力,多数大学更加看重
的是学生的高中成绩。其中最重要的是GPA,但也有很多大学如加州大学更看重学生是否
修过大学程度的课程,以及所获得的奖项。当然,高中成绩作为录取标准也存在问题,
主要是不同的高中有不同的教学质量。从一所较严格的学校里所得到的A跟从一所不严格
的学校里得到的A是截然不同的。在一些高中,主要是一些富有地区的私立或公立的大学
预科学校讲授一些大学程度的课程,这也引起更多的问题。如果一些大学,象加州大学
,更为看重大学程度课程的学习,那么那些来自于贫穷地区学校的学生就将处于不利的
地位,因为他们所在的学校并不提供这些课程。“分数贬值”又总是抬高GPA的数值,令
高中成绩的评价标准问题更加复杂。
大学委员会的观点是:SAT提供了一种普遍的学术能力标准,而不同的高中可能有不
同的教学质量,因此高中成绩无法衡量这种学术能力。但其实,标准化考试同样不利于
由于经济、族裔或单纯由于地理条件而处于劣势的学生。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无可否认
地具有高智商和自我约束的品格,他们同样希望受到最好大学的教育,但却由于标准化
考试而被排斥在外。由于这个原因,一些质量很好的小型学院把SAT考试只是作为备选考
虑因素。 Bates学院的副校长WilliamHiss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提交SAT考试成
绩的学生中,大部分来自于乡下或贫穷地区,这些学生虽被认为考试成绩会较低;但他
们在大学里的学业同那些提交SAT成绩的学生一样好。
德州大学最近几年执行了录取任何高中前10%的学生的政策。这项政策不考虑学生
是来自郊区的优等学校还是来自贫穷地区或农村或市中心的学校。因此能潜在地增加来
自于贫穷或少数族裔地区的学生人数。因为德州的很多高中根据族裔而设立。德州大学
一位负责招生的官员在最近的报告中谈到:这种新政策所选拔出来的学生的学业比以前
的更出色,尽管他们的SAT成绩比较低。上面已经提到加州以及其它一些州目前正在考虑
改变他们的入学选拔政策。新方法明显不利于来自较高质量高中的SAT高的学生,以前S
AT 的重要性是被过分突出了。尽管这项新政策会增加录取来自贫穷地区的学生,但对那
些中等阶层的少数族裔学生来说可能会产生阻碍。
(2)对于不平等教育的机会补偿
以上我们主要讨论了基于学术能力所制定的相应录取政策。尽管这是录取要考虑的
中心问题,但并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争论的主要问题。主要问题当然是公平和平等问
题。无论在肯定行动,标准考试,高中成绩三方面持正反两面观点者都在讨论是否公平
的问题。比如说,肯定行动的赞成者认为录取政策应当对来自少数族裔的学生的劣势条
件给予弥补,而肯定行动的反对者则提出将一些成绩好的白人学生排斥在外也是不公平
的。
在录取学生的标准中避免严格基于标准考试分数和高中成绩的论点主要有以下几方
面。第一是考虑从个人角度出发的公平问题。反对机会补偿的人大多将他们的观点建立
在个人的公平问题上。而机会补偿的支持者则认为,在一个经济分层,性别族裔都有所
差别的等级组织国家里,不同的个人面临不同的生存条件。教育体系在扮演守门人的角
色,长久地维持这种等级分层的社会状况,复制一些人的优势与另一些人的劣势。机会
补偿制度可以调和学校的这种作用。
第二是从群体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某一群体在大学中是被过高的代表了,而另
一群体却被排斥在外了。由于某一群体代表性不够,导致他们受到大学教育的人数不足
。通常这种观点是针对少数族裔或地区差异而言的。
第三种观点是将整个校园视作一个社区来考察的,认为学生人群的多样化是贯彻教
育目的的重要因素。因此,中上层白人学生同样会因为学生结构的单一而受到损失,他
们将没有机会与来自于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学生相互交往和学习。
(3)录取制度的政治争议
伴随60年代和70年代的广泛的种族运动和女权运动,政治官员以及教育官员都普遍
地承认了以上所提的机会补偿制度的重要。联邦立法以及州立法都确定了针对社会劣势
群体学生的优先录取,以及大学广泛地招收少数族裔学生,以及来自社会劣势群体的学
生,还有在某些专业方面为克服性别不均而做的努力。
然而,在90年代,这些政策受到严厉的批评。如上文所述,机会补偿制度的反对者
,尤其是针对少数族裔的肯定行动的反对者指出:这些政策违反了基于个人能力的公平
。反对肯定行动的保守派动员白人群众支持他们的政治目标,但是得到不同的结果。加
州大学削弱肯定行动的努力的成功很快便得到其他很多州府的响应,如德州,华盛顿州
,佛州,密西根州,纽约州,佐治亚州,弗吉尼亚州,和俄勒冈州。但这些州的法律诉
讼,立法措施和投票行动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即使在加州,废除肯定行动的决定也产生
了持续的激烈的政治争议。成千上万的学生要求继续采用肯定行动,而一些校董会成员
也试图否定以前的决定。
肯定行动政策引起了激烈的政治争议,同时也开始了对于大学录取政策的全盘重新
审查。废止优先录取少数族裔学生的政策直接导致了德州录取所有高中里的前10%学生
的政策,还有加州废除采用SAT考试的动议。由于这轮政治争议与政治改革,大学录取采
用怎样的混合政策还不得而知。
二、清华大学招生政策的历史演变及目前的状况
1.历史的回顾
(1)1949年前清华大学招生制度的演变
清华学校是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办起的学校,因此清华学校最初的招生办法(1909年
,游美学务处),主要是按各省赔款多少来分配学额。例如江苏赔款实数为175万两黄金
,因此学额最多为13名。四川赔款154万两,因此学额11名。贵州、广西、云南最少,学
额1人。但考试方式有两种:由外务部在京直接招考,或由各省提学使在各省招考,咨送
外务部复考。
清学学校自1925年逐渐改办大学,清华大学普通科由1925年起招收新生,这时要求
报考者应有新制高级中学或旧制中学毕业之程度。自1924年开始,清华停止各省保送学
生,全部改为公开考试,学生入学水平有所提高。特别是1932年以后,许多系物色到一
批知名的教授,仪器设备、图书、校舍都有大的改观,报考学生增加很快,超过了一些
著名的老大学。1935年,录取率由33%下降到11.2%。
(2)新中国成立后大学招生制度的演变与讨论
新中国成立以后,清华大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1952年前,清华的
招生仍以单独组织考试的方式。到1952年,经过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
业大学。因此,招生方面相应有一些改变。从1952年到1965年,高考招生采用全国统一
考试的方式,但也考虑学生的家庭出身、政治表现。
1966年到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清华大学象全国许多高校一样,停止招生。当时
的主要观点是:旧的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考试选拔大学生的做法,用对付敌人的考试方
法对工农子女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用分数线把工农子女卡在校门外,实行“文化专
制”;这样选拔的学生脱离阶级斗争实际和生产劳动实际,受“智育第一”、“个人奋
斗”等资产阶级思想毒 害,成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精神贵族。
1968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七·二一指示”:“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
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因此,中央一个报告提出招收
学生的条件是:三年以上实践经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复员军人、
青年干部。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于是,1970年下半年,清华
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共招收六届16995人,一般学制三年。
以前在考试竞争、分数选择的机制下,“书香门第”占了先天的优势,体力劳动者
的子女处于不利的地位。随着高考制度的废除,推荐选拔制度的实施,的确使得几十万
世世代代目不识丁的贫苦农民子女得以解脱“文化压迫”,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工农兵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增加,可以说是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社会公正。
但是,随着推荐制度的实施,许多人越来越对这种制度持批评态度:认为这种社会
公正付出了沉重的社会代价。第一,推荐制轻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理论知识的掌握,过
于强调政治标准和实践标准,导致入学者大多不具备接受真正高等教育的文化基础,从
而极大降低了高等教育质量,并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例如清华大学1970年所招新生23
00人中,大寨会计赵素恒只上过三年小学。第二,牺牲了一代人中有较好文化基础的可
造就之才,剥夺了他们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是另一种社会不公正。对这些人个人是不
公平的,对社会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第三,推荐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不正之风盛行,
一些人以权谋私,败坏了社会风气。因此,1977年,邓小平同志复出的第一件事,就
是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他指出:实践证明,劳动两年以后,原来学的东西丢掉了一半,
浪费了时间。因此,应该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学生,以保持学习的连续性,出高质
量的人才。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讨论和动员,以及邓小平同志雷厉风行督促教育部恢
复高考招生制度,1977年冬,全国举行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清华大学也重新迎来第
一批经过严格考试选拔的学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清华大学目前的本科录取政策
(1)录取方式:
目前,清华大学一般根据招生名额、报考清华的考生考分总的情况来决定各地的调
档线。在进调档线的学生中,根据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择优录取。一般在超过录取分
数线的人中,确定一定的录取比例,进调档线和录取学生的比例一般1.2∶1左右。由于
并不是所有报考清华的学生都能够进调档线,因此很难估计报考学生人数与录取学生人
数之间的比例,即录取率。
(2)保送生
保送生一般占招生人数的3—5%左右,主要保送对象是参加全国数学、物理、化学
、生物、计算机等学科竞赛获得决赛资格的学生。除竞赛成绩外,也要考虑学生的全面
素质。此外,招收全国四个理科试验班的学生,以及在教育部批准的有保送资格的重点
中学中就读的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保送生的选拔方式是自我推荐和中学推荐相结合。
然后大学汇总审查选拔其中优秀的学生作为保送生。
学校招收文艺体育特长生;一般每年冬季都举办音乐、舞蹈冬令营、体育冬令营,
至今已举办13届。对学生进行测试,对这些特长学生降低分数线录取;文艺特长生降低
50分左右,体育降低多的达200分左右。每年各招收文、体特长生40人左右(冬令营可能
认定60 人左右)。以前曾经考虑招收单科优秀学生,现在主要考虑总分。
对于省级竞赛获奖学生,各省会加10—20分,各省竞赛一等奖名额可多至50—60人
,因此有变滥的问题。此外,少数民族、烈士、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单科竞赛、
二级运动员都可以加分。
由于保送制度执行过程中存在不正之风的问题,部分保送学生的质量也存在问题,
因此,今年全国的保送生人数从20,000减少到5000人,但清华保送人数基本保持不变。
(3)关于学费和资助
从1995年以来,到清华上学的本科学生要交学费。1995年的学费是600元,2000年已
上升到4800元。尽管学费逐年增加,但由于这些年我国经济有很大发展,因此多数家庭
能交得起学费。如果学生交不起学费,可以从奖学金、助学金、贷款、勤工俭学、困难
补助等渠道解决。没有因为念不起大学而退学的。学生报到时,学校开辟“绿色通道”
,困难学生可以缓交学费先入学。清华大学奖学金的资助面达到40—50%,奖金额度
最高3000—5000元,最低1000元。奖学金从过去的面大奖少,过渡到现在的面小奖多。
清华在中国高校中奖励面、奖金额度都是最高的。
特困学生可以申请困难补助;学校对于200名特困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参予双份报酬
。助学金、贷款都由学生部管理;学校组织学生到银行贷款,规定毕业后几年还清。
(4)关于分数线、招生名额的地区差异
各个地区的调档线、录取线有很大差异。例如1998年北京地区598分的调档线,与北
京交界的河北的调档线却是648分,湖北省的调档线最高,为657分。这种差异目前引起
很多人的争论,认为是加大了地区之间的差异与不平等。但也有些人认为,这是不同地
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反映,是必然的。
此外,各个地区考分计算方法有所不同,例如多数省是750分(5*150)。但也有一
些省计算标准分(揭示考生成绩在考生团体成绩中的位置,标准分范围从100-900分,
正态分布平均值为500分)。各省市分数线的差异,主要受文化水平、招生名额、学生
努力程度等因素影响。沿海地区文化水平较高,因此分数线较高;而边远地区文化水平
低,分数线相应也比较低。
招生总额主要由国家和省来确定。国家根据经济状况确定总招生控制规模。在总规
模的前提下,一般本地学校招本地学生多,全国性高校一般也是这样。这主要是从经济
上来考虑,包括所在城市的青年就业问题,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等。
我们经过分析发现,清华在各省的招生名额与各省人口比例关系不大。例如,河南
、山东、四川三省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中人口数高居前三位,人口分别达到9256、90
79、8329万人;但清华在这三个省的计划招生名额分别为62、70、70人,分别排在全国
各省市的第八、第七、第七位(不包括北京)。在大陆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中,人口比
例大于招生人数比例的省市自治区有15个,约占一半,也就是说:这部分地区在清华学
生中没有达到一定的代表性。名额比例高的地区,一种是发达地区,原因是考虑这些地
区学生质量较高,经济发展也需要;另一种是落后地区,原因是支持这些地区的发展。
(5)关于学生来源
据统计,清华大学学生家庭出身绝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干部家庭。近几年,农村学
生占20%左右。这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农村人口仍然占63.91%,相差甚远,
显然没有达到一定的代表性,表明在文化教育水平上仍然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
关于学生性别比例、往届学生的比例;女生近两年已经增加和突破了20%,以前只
有16-17%左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女孩象男孩一样有较好的教育
机会;此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女生较多;近几年文科扩大招生,女生也较
多。每年往届学生70—100人左右。但是总的来说,女生在大学中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比
例;特别是对农村女孩来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很少。
对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加分政策,一般加10分,不加名额。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占10
%左右(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少于10%,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最新统计结果,少数
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普查的8.04%上升为8.41%)。
4.关于中国的素质教育与高考制度改革
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是近年来中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所谓应试教
育,指中学围绕高考指挥棒来组织教学以至整个学校工作,以致于忽视学生的德、智、
体全面发展。而素质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的决定”,是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
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在高考中更好地考核学生的全面
素质,在教育部的统一安排下,近年来全国一些地方对高考改革进行了一些试点。针对
原来的高考方式,使得学生和中学负担过重,考试科目设置过于整齐划一等问题,例如
理工科所有学生都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文科所有学生都考语文、数学、
外语、历史、地理,至1998年,教育部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推出了新一轮高校招生考试
改革方案。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高考的科目设置、内容、形式、录取方式4部分,其
中主要内容之一,就是“3+X”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将用3年时间
,全国各地的高考普遍实施“3+X”的科目设置方案。“3+X”方案于1999年由广东省
率先进行试点,并取得了初步成功。2000年,山西、吉林、江苏、浙江于4省试行“3+
X”高考科目,2001年将在北京等10多个省市扩大试行,至2002年在全国全面实施。据
认为,“3+X”方案设置的原则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减轻学生负担,
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方案的基本内容是,“3”指语文、数学、
外语必考科目,“X”指高校根据专业的要求从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
地理6个科目或综合科目中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其中的综合科目是指在中学文化科
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目前,可分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或不分文理的大综合。所谓
综合测试,不是对各科目按比例的“拼盘式”考查,而是一种着重应用和能力的测试。
三、中美两国大学招生政策的分析与比较
对比中国、美国大学招生政策及其争论,可以看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别:美国争论
最多、最激烈的问题是公平和平等问题。这些问题从60年代美国全国性的少数民族争取
平等运动以来,一直到现在都受到关注和争论。而在中国,社会平等问题在文化大革命
期间成为焦点问题,但目前似乎较少受到关注,目前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素质教育也就是
教育质量方面。最后这一部分将讨论两个国家对教育平等和教育质量问题是怎样进行
争论的,先讨论平等问题,然后讨论质量问题。
1.平等
(1)种族问题
在美国,种族和族群问题由来已久,是社会不平等和激烈的社会冲突的根源,因此
毫不奇怪,这一问题成为大学招生政策辩论的焦点。而在中国,尽管某些少数民族地区
有一些不稳定因素,但种族问题在大学招生政策中没有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中国长期以
来对少数民族实施的优惠招生政策类似于美国的肯定行动政策。这些政策增加了大学生
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超过了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并且成为惯例而不
成为问题。
(2)阶级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后,阶级问题一度成为最具爆炸性的事情,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为了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采取了面向工农兵的大学招生政策。虽然
今天阶级差别并没有消灭,在某种程度上还更加突出,由于对文革期间激进的绝对平均
主义的全盘否定和批判,使得今天在大学招生中很少有人讨论社会不平等问题。在政治
、经济和教育界,普遍接受的口号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把对社会不平等
问题的讨论遗留到将来的某个不确定的时刻。在美国,社会阶级问题一直很少有人进行
激烈的讨论,在大学招生政策中,也从来没有成为一个中心问题。虽然加州大学认识到
需要补偿处于不利社会经济背景人群,但这种补偿在确定招生方式上没有发挥决定性作
用,也很少产生争论。
(3)性别
无论加州大学、清华大学目前都没有采取措施来减少招生在性别上的不平等。在加
州大学,招生时的性别差异总体上是消失了,虽然某些专业例如工程专业女性比例仍然
比较低。在中国,大学招生时的性别差异仍然很显著,这在清华这样的理工科大学尤其
明显。
(4)地理分布
由于加州大学是一所州立大学,因此主要录取本州的学生,但它也从全美国录取学
生。虽然加州大学也努力从全州各地区录取一定比例的学生,但这个问题没有引起什么
大的争论。由于清华大学是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地区分布是清华大学招生政策的一个更
加重要的问题。在各地区分配招生名额的制度使得各省市的机会存在重大的差异。虽然
名额分配是具有争议性的事情,但没有引起公众的讨论。
2.质量
全国性的标准化大学入学考试对于中国、美国的大学招生来说都是重要的,虽然中
国大学远比美国更加依赖这一考试来选拔学生。中国、美国的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标
准考试选拔有利于记忆技能特别好的学生,不能鉴别创造能力、批判性思考、多才多艺
和特殊才能。
由于中国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的重要性,使得高考制度改革成为近年来改善教育质
量的努力的重要一环。考虑到应试教育限制和歪曲了高中教育的目标,影响了学生的全
面发展,中国教育工作者试图减少大学入学考试的科目,改革考试内容,使得高考能够
真正考核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事实的能力。美国教育工作者也质疑
标准化大学入学考试对高中教育的影响,怀疑这种考试不能正确考察学生的全面能力。
美国的做法在较少程度上依赖考试分数,因此,加州大学的招生官员参照多种材料例如
高中成绩、个人自述、推荐信等来评价学生,在选拔学生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加州大
学目前似乎倾向于更加减少考试分数在录取中的作用。加州大学校长及其他许多人也呼
吁改革考试内容,希望取消考核逻辑推理能力的问题,而增加与高中课程的联系。在这
一问题上,美国与中国教育改革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
四、结语
虽然中美教育工作者对标准化考试的局限性有着类似的看法,他们制订的招生改革
目标却反映了两国的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的不同。许多美国教育工作者认为,为了扩大
社会不利人群的教育机会,必须进行招生政策改革;他们继承了60年代种族抗议运动时
期的承诺。虽然这种承诺有所削弱,但继续影响着招生政策的争论。结果,那些反对肯
定行动和其它补偿计划的人,虽然更加赞成依赖考试分数,也以公平问题为核心形成自
己的论点,即认为统一标准测试可以更加公平地鉴别每个申请入学的学生。中国反对
工农兵推荐制度的人也持相似的论点,这种论点目前这样普遍,以致现在实际上没有人
讨论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的公平性问题。中国教育工作者讨论考试制度改革,几乎完全着
眼于改善学生的质量(素质),并且普遍认为这种素质在城市重点中学和城市知识分子
家庭中能够得到较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