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院士的老底
送交者: tut 2002年09月23日16:41:50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听到院士,应令人起敬。但看看他们,上上internet,查查SCI、Ei光盘,翻翻他们的老底,确实有许多问题令人迷惑。

  如果你能留意一下你周围的院士,院士中有几个能定期上图书馆或internet?谁能告诉我,他们怎样获得最新科技信息?

  中国是"伯乐制",不是"跑马制"。也就是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先说千里马的存在本身与是否有伯乐无关。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的命题多少没有来由。而伯乐制的核心就是建立在这没有来由的命题之上的!相对来说,发达国家实施的跑马制,不看过程,只看结果。白猫黑猫,捉老鼠就是好猫。跑马制评价过程简单,在终点卡表就行;而伯乐制评价过程却相当复杂,伯乐要先看马嘴、瞧马蹄,后还要鞠躬尽瘁、甘为人梯的,确实让人"感动"。不要说,科技界最高层的伯乐就是院士了,跑马制是谁行谁上,并不排挤年纪大,有真水平的院士。然而,这些院士为何就愿意避简单的"跑马制",而就复杂的"伯乐制"呢?

  现在,我们也开始看点结果了。最高科技"成就"就是每年的各种"奖"了。你可以发现国内得"奖"级别基本上与职称成比例。教授多,院士多的地方,"奖"自然多。"国际先进水平大奖"是一年多过一年,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与院士的增加正好成正比!当然,中国"特色"的评奖制度,自然是产生了中国特色的世界领先水平成果,也就产生了中国特色的学术带头人或院士。没有这种成果,怎么当院士?院士的水平就在得"大奖"。

  以现在中国各级政府、机构评出的如此多的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中国早该几年前就进入国际最发达国家之列了。当然,"大奖"评选自然是院士杰作了,很难想象,一群很少进图书馆的"专家",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是怎样评价科技成果的水平?另一方面,一项成果,未公开向世界发表,怎样被国际同行重现、检验成果的正确性?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发达国家所没有的这种"先进的"评奖制度,在中国各地却时髦的很。评奖制度确实是中国特色。这种制度的最大好处是除了几个评委,人们看到的只有一张奖状,其它的什么也看不见。国外同行就更别想看到了,这需要保密,这点爱国心还是要的。如此,出几个大骗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评奖制对应的就是项目级别了。省部级、中央级,到自然科学基金、"863"等等。项目还没开始,水平就已经分出来了。也许确实是职称有多高,项目才能有多大吧。有没有结果,还不是哥们一句话。到时一鉴定,怎么也得搞个"国际先进水平"什么的。君不见什么项目不是首先被院士们瓜分的?

  他们占有了国家科技资源的大部分,从来不会考虑许多杰出青年无米下锅,还自称"伯乐",给了青年人一碗饭吃。当然,院士们化了国家百万、千万、甚至上亿资金,总的有个交待。笔者不能说这些院士已没有实力向世界展示高水平成果,但坚持所谓的鉴定、评奖制,多少让人感到在玩"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把戏。

  国际上对成果的评价最主要的指标是学术论文,而正是在学术论文上,院士们却有意淡化其重要性。那是搞理论,没有实际意义等等。因此,我确实怀疑如果爱因斯坦在中国,还够不够的上中国的教授标准?只会玩玩理论,还挣不到经费,有什么真水平?为什么一流学者无法达到中国标准?是中国的标准高吗,还是国际标准有问题?

  再谈点科技论文。科技期刊和会议仅仅是给学者们提供一种学术论坛,在这种论坛中,你能够介绍、交流你的科研成果,无论是理论上的成果,还是工程应用成果,科技期刊和会议都给你提供公开发表的机会。至于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仅仅是你的成果接受到最初的最微不足道的检验。从你的论文发表之日起,你才真正开始接受国内外同行和后来者检验。在这里不会夸大你的成就,也不会埋没你的才能。

  你的论文一发表,很有可能会面对下列情景:1.你在热门领域或对某个领域有较大影响,很快得到响应;2.你的论文无价值或对领域影响不大,你将得不到响应;3.你在冷门领域或开创了一个新领域,该领域的价值还未被人们或应用领域所了解,你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冷落,但也许若干年、甚至上百年后,你最终会被人们发现。

  明显地,无论是理论上的成果,还是工程应用成果,从论文发表之日起,如果你是伪造或剽窃成果,你将随时有被揭露的可能,而且,可以说早点、晚点,总是会被曝光的,除非你处于第二种情况,你的成果本身就没有价值。爱因斯坦成果是以论文形式发表的,以论文作标准最大好处是具有公开性,别人可以怀疑他的成果的可靠性,也可以重复检验他的成果的真实性。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真假总会有结果。至少使用论文方式评价成果可避免出大骗子。

  我确实怀疑院士们是怎样起家的。也许有些是有水平的。然而,如果翻翻他们老底,院士们自己动手写过几篇论文?他们的论文中又有几篇不是出自年青人?然而,青年人还得感谢他的知遇之恩,不得不说没有恩师,就没有今天违心话。在院士为代表的伯乐制下,从经费的申请、成果的鉴定、直到筛选千里马,从头到尾都是院士们的天下,青年人就是有国际成果,也得得到大老们的首肯或被他们剥削,青年人还出的来吗?中国人才的创造高峰期与国际不同就不难理解了。

  明显地,如果科技成果评价体制和方法与国际接轨,"伯乐"存在就失去了意义,现今的院士也就失去了他们的乐园。院士的能耐就是怎样剥削青年人,有真东西的有几人?这也许就是他们坚持现行科技体制主要原因。中国的科技界依靠这些不读书、不查资料、不看论文、不做实验的大栋梁??院士,怎样开辟新方向、新领域?很难想象,一群60~70岁、甚至80岁的人,还能开辟新方向、新领域。从世界上还很少有国家有这么老年的"高创造"群体方面来说,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