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走进南大“学科特区”
送交者: 南大学 2002年10月06日19:30:27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最近,南京大学的一些前沿学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成立仅两年多的分子医学研究所,完成了两个一类新药的开发,发表SCI论文6篇,该所高翔教授与扬大合作,争取到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获得科技部、江苏省政府基金3500万元;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承担了水循环模拟研究等3个重大项目,开发的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填补国内空白,《景观生态学》等著作获国家图书奖。

  ……

  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是南大创新机制,集聚海内外科研精英,建设“学科特区”的成功尝试。这对缩短前沿学科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意义重大。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学科分得过细、过散,不利于进行综合性的科研攻关。南大学科建设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栾井教授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初,南大提出组建学科群。群,以大型科研项目为龙头,由带头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组合而成。但是,学科群主要是面的组合,有的群摊得过大,群内学科领域太宽,造成了协调困难,收效不太理想。

  如何提高学科融合的组织效率?除了将原有的群进行适当调整外,1999年初,南大创造性地提出开辟“学科特区”。蒋树声校长在哈佛大学拜访著名华人学者、哈佛分子医学实验室负责人刘建宁教授时,刘建宁也提到,希望找几个人一起回国,按国际惯例,在南大组建一个充分自主的“学科特区”,这一想法得到南大认可。

  从1999年底到去年6月,南大分子医学研究所、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及理论与计算化学研究所等三个“学科特区”,先后挂牌成立。

  “学科特区”特在哪里?王栾井教授概括为:学科新、机制新、投入大。目前,进“特区”的三个学科,均为国际上新兴的前沿学科。迅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还要引进一流的人才。学科特区的章程上规定,担任“学科特区”的负责人,必须具有在国际一流大学工作的经历,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出色的学术成果。三个“学科特区”的负责人刘建宁、宫鹏、张增辉,均为各自学科领域的一流科学家。在地球科学系统研究所的学者名册上,记者看到,所长宫鹏是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环境科学、政策与管理系教授,发表SCI论文40余篇,多伦多大学教授陈镜明、马里兰大学教授李占清的SCI论文数均在60篇以上。

  “学科特区”的运作机制与国际接轨,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在人员的聘用、考核、津贴等方面,所长有充分的自主权。一句话,让科研的行家里手管科研。整体的科研环境不在国外胜似国外。去年,分子医学研究所有两名科研人员未通过年终考核,被所里辞退。针对海外学者的实际情况,用人灵活。“学科特区”中有常年在校的“固定教授”,有的是“候鸟式”的兼职教授。分子医学研究所的20多位海内外学者,多为全时聘用;地球科学系统研究所,固定教授仅2人,包括所长宫鹏在内的近20位海外学者,都为兼职教授。他们视课题需要,每年回国长则三四个月,短则几个星期。

  从投入到人员的全方位扶持,是“学科特区”快速成长的重要保障。两年多来,南大全校的学科经费为3亿元,而对这三个研究所的投入达4000万元左右。同时,学校的医药生物技术制药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对“特区”优先开放。同时,在每一个“学科特区”背后,还有强大的学科群作为支撑。

  6月7日,短暂回国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所长宫鹏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南大的“学科特区”建设,符合学科交融渗透的国际潮流。“像地球系统科学,融合了地理、国土开发、环境监测和森林、海洋、气候等10多个学科,不仅横跨‘海陆空’,还涉及政府决策。这样的大科学,没有有效的协调机制,很难把各个学科串起来。”

  南大“学科特区”的运作思路,引起了广泛关注。科技部部长徐冠华院士曾对南大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作出评价,“这个所的成立,为我们吸引海外人才,并且和国内的各种科技力量结合起来,创造了宝贵的经验。”据了解,中科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正在建设“学科特区”。省教育厅正向全省高校重点学科全面推广“学科特区”机制。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