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绝对世界”的发现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人的思维认识发展,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规律的过程。既,它总是
遵循其发展从“粗略”到“细致”,再从“个别”到“一般”这个道路。
一个孩子的画,它的粗线条和大致的轮廓,反映了孩子眼里的世界。一个民族的哲
学家,在古代时对世界的认识也是如此。中国哲学家有“五行”,“天,道”说;
古希腊哲学家有“水,气”,“质料,因子”说等等。可见,东西的哲人最初所猜
想的世界基本想同 - 大家都在追溯世界的本质,本源,都在试图发现世界“是什么”
的问题。
东西方在认知上的距离,是在从“粗略”到“细致”的过程中拉开的,而不是在此
之前。就像那个孩子开始长大了,他的画越来越“细致”,越来越“逼真”一样,
古希腊人在总结出形式逻辑,公理方法起,就开始与东方中国先哲的思想拉开了距
离。待到法国的近代哲学家笛卡尔总结出了“分析”的原则 - 既不过是“由大到小,
由繁到简”这一现在初中生都会讲的话 - 在其他社会原因伴随下,从此后,西方的
自然科学,以物理学为代表,有了长足的进步,将同期的中国远远落在后面。
迦律略首先将“物体运动”的概念,从亚理士多得的“事物变化”概念提炼出来,
具体到“落体”物体的概念,并引进数学于猜想之中,成为“科学”概念的鼻祖。
牛顿则将“一个苹果落体”的现象研究,推广用到人类所在的整个天体运行上,得
出了他的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爱氏又把自己发现的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补充了
牛顿的低速运动概念,后来,在广义相对论中,又补充了高速曲线运动的概念。量
子物理学的出现,本质上是对“速度”概念的否定。而“速度”的概念,是“相对
论”的基石。“测不准原理”是对相对论的“界定”,既指出它的局限 - 从此,人
类对自然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天地。
遗憾的是,这个“新天地”,很可能就是人类对自然本质认识最后的“边界”了。
在有人要用共产党毛主席教导的“人对自然的认识永远是没有穷尽的”反驳我之前,
我自有道理。
对“相对论”的否定,本质上,就是“绝对论”的出现 - 不论怎么称呼新的理论,
其实质是一样的。绝对的概念,在物理学上,就是“量子力学”的出现。量子力学,
仅涉及物理学的范围。在物理学之外的一切规律,就是“非物理运动变化规律”的
发现。
非物理运动变化规律,必须包括对思维运动的研究。研究思维运动的本质,所揭示
的,必定是思维功能绝对无限的本质,而这一发现又是自然界中“量子力学对象的
镜像反映”- 表现为自然宇宙本质的“两极相通”。
一个人不是必须当一个自然哲学家才能接触到绝对世界。当一个人对世间的尔谀我
诈厌烦,而出家遁入空门,宗教就是他的“绝对”世界。同样,当一个人对艺术,
慈善事业,对真理的热爱,不带任何利益,功利的企图时,从内心里对“美,善,
真”的追求,就打开了他的“绝对世界”的大门 - 这个时候,他的身体虽然还在
动物世界,他的精神,却与“上帝”一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