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不少意见说大学重视科研,轻视教学,还有什么一线教师在现形势下不利等帖子,很吃惊。我是新回国不久的博士,本来也想利用自己的科研特长专心科研,近年内出成果报效国家。可是来农大一年感受很深,中国农大重视科研只是扶持那些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等的科研梯队,对于我们这些博士毕业在中国农大或国内没有根基的年轻科研工作者哪里谈得上什么重视扶持。去年辛辛苦苦帮实验室进行仪器购买和基础建设,到头来竟然没有工作量。这里的科研环境和仪器设备还说搞什么尖端科研或基础科研,连正常的学生实验恐怕也成问题。没有科研经费真的是寸步难行,而真正去申请科研经费吧,能轮上我们这些人申请的寥寥无几。不少大学推荐的指标没有公平客观的评审,可以说是内定或轮流分到各学院。我曾有被科研处的人指正没有看懂申请指南,说某财团研究资助不是针对科研项目的好坏。
相反,我很羡慕一线教学老师,把规定的课时上了,不仅可以拿课时补贴不说,年终奖还可以得全奖。去年没有给我分配课时,也没有科研经费拨过来,因此我去年的工作量是零。因为刚回国工作,第一年不计较我的工作量,今年可是要和大家一起评审的啊,年初就被领导提醒过了。按照现在的状况,即使今年申请的课题及时被批准,钱拨下来也到明年,所以今年我的工作量也还将是零。那么是否我就得下岗,还是用那我可怜的每月1100元工资去交双倍的课时费呢(288*60=17280元),可我一年的工资也只领到(1100*12=13200元),每月扣除20平米的住房租金400元,实际到手工资(740*12=8800元)。辛苦在中国农业大学工作了一年,不吃不喝还得贴上8500元。说什么重视科研、引进人才等,象我们这样年富力强又活跃在国际前沿的年轻博士算是什么东西呢?总不能说给一张桌子就要出SCI论文吧?办公室超过6平米的使用面积还要交钱呢。不明白国家大学、国有资源怎么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呢?大学又不是盈利单位,处处经济杠杆来衡量,请问研究工作都是短期效益、立竿见影的吗?
陈章良校长,您也算是研究人员出生,中国农大类似我这样状况的老师也不少,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进什么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没有进什么创新梯队。您的重视科研和SCI论文发表在我们这些人眼里是多么的滑稽。不了解土壤营养学科,在国外听该专业的研究人员讲,我校该专业的学术带头人课题经费数千万,手下在编博士生75人之多,在国内一呼百应,垄断该学科。我校新闻网处处可见该人新闻,是我校科研先锋,是可喜?还是可悲?也可能是我误听谣言。我校某教授一年发表10数篇SCI论文,提倡大家都学习。反方面来讲,一个科研工作者一年的工作量要写10数篇SCI论文,何曾可能?是否映射出不是自己的工作也署名的嫌疑?越是那些学术带头人就更应该以身作责,端正学术气氛。再有,您把那些科研工作者都弄到什么长的行政职务上,是否适得其反呢?因为这些人才更应该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学术工作已经很繁重了,哪里还有精力搞行政?最终也只能是哪边都做不好,或者是利用自己的职权给自己的课题组多拉几个科研项目而已。真正专研学术的研究者怎么会有心思和能力搞行政?那岂非本末倒置?SCI论文和科研进展并不是只有一台计算机就能吹出来的,学科差异很大,我们工科只有依靠长期实验数据才可能写文章,开发技术。您在鼓吹SCI论文和轰轰烈烈的316工程时是否想到重视扶持我们这些未来的国家栋梁?
有的人在网上公开讲,不满意就走人,谁请你们这些人来呢,想来中国农大的排队呢。是没错,这种状况能持续在中国农大干下去也真算得上不食人间烟火了。前些年,优秀的都奔国外去了,这两年回流的人多了。可以说,正因为我们优秀或不优秀,所以才总是跟风走。象我们这些出身农村的孩子体会到我们父辈的苦和农民的苦,才甘心在农业发展然后又回流。我们没有能力改变中国的现状,也没有能力转变一带人的思想,但我们愿意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踏实做人。希望中国农大能给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