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杨振宁对规范场的贡献被夸大了吗?
送交者: 嘉树 2003年07月01日18:15:01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答qiuzheng先生:

H. Weyl在1921年试图把引力与电磁力统一起来,但未能成功,可是他建立了现代物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规范不变性和规范对称性;此后,Fock、Weyl和Pauli发现量子电动力学是U(1)规范不变的。以上事实,恐怕没有什么争议吧?

杨振宁和Mills的Yang-Mills场论关键在于非交换性,是1954年建立起来的。 随后被用于基本粒子物理。正是由于杨作为科学大师的高超的预见性,才把这个并不事先被看好的理论提出来。如果按你所说,Pauli的脑子里也有这个理论(“杨的工作在Pauli(and Dirac)的脑袋里也有, 区别在于扬敢把它写出来并发表了。当时那篇文章只是个数学上的练习,其物理是无道理的”),照你这么说,那么Pauli应该打他自个耳光子,而不是责难杨振宁。

那么,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Pauli指责杨振宁的问题。其实就是在杨的理论中,为何会强制性地引出质量?杨振宁当时的确是根据规范不变性从数学上引出质量的,假如是零质量,恰好会导致与物理实验违背的结果(会导致长程相互作用),这更不能接受。事实上,杨振宁和Mills的论文出发点是推广电磁场和规范不变性的对应原理。当时他们的工作的确受到了冷遇,但是这不仅是数学直觉逼着他走到这一步,而且他不这么做,就会陷入物理上更大的困顿。怎么能说这只是一个数学上的练习呢?奉劝你看看原文再作评价:
C.N. Yang and R. Mills, Conservation of Isotopic Spin and Isotopic Gauge
Invariance, Phys. Rev. 96, (1954).
试问:历史有这么开玩笑的吗?在一个理论提出来的时候,把它打入冷宫。可是它美若天仙之时,又说不是它的母亲生下来的!这是哪一家的逻辑?!这是哪一家的物理学?!

杨先生和Mills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是没有多少喝彩;你可以事后诸葛亮地说这是一个数学练习;按照你这样的道理,麦克斯韦的电磁学也该是数学上的练习,是不是也把麦克斯韦从电磁学里一笔抹煞呢?!

关于“民族感情”的说法,我可以送还给你:“陈的贡献也被咱中国人夸大,为啥在中国不提真正的大数学家A. Weil 的事?一些中国人喜欢关起们来自我欣赏自己,一代代的年青学子一而再的被误导。来美国求学前一直以为咱中国人在学术界占了三分之一的江山。”-----这是你的原话。实际上,在中国,除了确实没有在正规大学被正规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师培训过,一般的大学生都不会得出这个奇怪的结论。除非教你专业课的那些老师都是看报纸念物理的;除非你对中国学者的贡献都是从新闻和报纸里得来,而不是从正规的教科书里得来的------我和很多朋友在大学时代了解的就不是这个情况。当然,从你的话里,我也看出你是不依靠民族情感的。不过我同意一位网友的话,我在大学时代和他一样,也从正规的课堂上学到这些基本的知识体系,并没有感觉就是几个中国人拿下规范物理和内蕴几何的。而且我相信,中国一般的大学教师,只要是老老实实教书的,也不会靠报纸上的故事哄毛头小儿。我所得来的见识恰好相反:中国人在现代科学上的贡献的确太少、太珍贵了。

李先生为中国现代博士制度的完善化、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有口皆碑;杨先生多次在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做各种企划,也是人所共知的。两位老人做的贡献,后人自有评说。各位在美国的大学教书或者念书,我深知美国的风格是知无不言,在网络上发发意见,本来无可厚非。我言下无意去阻拦什么,反而长了很多见识。可是,我也看到一些看上去讲道理,实际上暗地叫劲的文字。拿大师做靶子,似乎不必。如果嚼一些陈年烂谷子的轶事,拿作可资炫耀的学问,我更不以为然。拿两个顶尖高手分出胜负,我也看不出这出戏如何收场。

所以,拿杨、李作为烂嘴皮子的休闲,不妨做一件下作的事情:找一个被人瞧不起的练习来做做,而且发表它,20年后,要是你靠它一举成名,我一定象崇敬大师一样夜夜给您烧香;如果不幸无人理睬,就看看自己年轻时是如何不屑一顾于杨振宁1954年的那篇“其物理是毫无道理的”论文。


最后奉劝各位,无论对李先生、杨先生哪一方进行指责都不再有什么意义;如果就事论事地谈学术,这个论坛不是地方;如果对他们的工作评头论足,也该掂量一下自己的斤两;你可以不在乎中国这个民族,但是中国的老百姓很在乎这两个大师----他们不需要懂什么物理学,但是知道这两位是真的大学问家。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看“哈佛博士”事件——“舶来”的问号
2002: 新加坡有同名哈佛博士 身价百万者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