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從國際比較看我國大學收費標準
送交者: 胡顯中 2003年08月25日17:40:3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最近,隨着新學年開學臨近,貧困生上大學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甚至有考生家長因拿不出學費而自殺的報道見諸媒體。

  其實,早在1994年9月3日,《改革時報》便以《大學上得起嗎?》為題發表文章。該 文開頭便驚呼:“大學的門檻越來越高了。”作者舉出湖北、南京兩地先後有女生因無力交納學費而服毒自殺的慘劇,以此向全社會發出令人心顫的警告。

  此後,將近10年裡,不斷有各種媒體批評大學收費太高。同時,還不斷傳來因為無力交納高額學費而自殺的消息。但是,這一切都改變不了大學收費的高標準。

  主張高校實行高收費政策最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應該和國際通行的慣例接軌,因為世界各國都實行高校收費的辦法。好!那麼就讓我們了解、考察一下世界各國的情況吧!

  據資料顯示:在所有的發達國家中,德國對本國和外國的大學生一律免費就讀。英國在1998年才開始試行收費辦法,在此之前一直是免收學費;法國只收取少量的註冊費;只有美國和日本實行適當收費的辦法。具體費用水平是:公立大學大約每年3000美元左右,私立大學標準較高,日本約需5—6千美元,美國的私立大學每年約需2—3萬美元。

  看來,我國的大學正是把眼光瞄準了美國和日本私立大學的收費標準,恨不得一步到位,向這個標準看齊。可是,他們忘記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區別:美、日兩國的人均GDP是中國大陸的幾十倍,而大學的學費不過是其中的5%—10%,一般的家庭都可以承受。正如教育理論專家戚業國和辛海德兩位先生所言:“在人均GDP低的國家,學費所占的比例不應該太高。”(《個人應該分擔多少教育成本》,刊載於《中國高等教育》2000年第8期)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不應該把眼光盯住發達國家,而應該以發展中國家作為參照系。

  在發展中國家中,與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水平相近、同樣是人口大國的印度,就值得我們借鑑。在最著名的尼赫魯大學,每學期只需交108盧比學費和260盧比的住宿費(兩項合計只相當於人民幣70元左右)。對比一下我國大學的收費標準,就顯得高多了,幾乎高出近百倍。從最初的每人每學期1200元,提高到目前的5000—6000元。

  再看學費與人均收入之比,更令人瞠目結舌。2002年城市和農村的人均收入分別為:7703元、2476元。也就是說,城鎮居民人均收入的全部只夠勉強維持一個大學生一年的學費;而農村則需要3個人的純收入才供養得起一個大學生(而且必須有一個前提:全家人一年到頭不吃不喝)。顯然,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僅安徽一省農村,就有18000戶無力支持子女上大學,考取了卻上不起大學的特困生約有3000人(《不讓一個貧困生失學》,《人民日報》2000年9月12日)。這種尷尬的狀況不能不引起海內外媒體的關注和議論。

  實行高收費還有一個理由:要讓學生及其家長承擔教育成本的20%—25%。首先,應該質疑的是,每個學生的平均成本是如何計算出來的?缺乏透明度也就缺乏可信度。在當前的物價條件下,難道培養一名大學生需要10多萬元的費用嗎?是不是把學校蓋高樓、買儀器設備,甚至學校官員購買豪華進口小轎車、名為出國考察實為旅遊的所有支出都分攤到每個學生頭上了?

  其次,成本計算中的科學性也值得懷疑。到目前為止,高校的體制改革遠未到位,普遍存在着機構臃腫、冗員泛濫、官多兵少、效益低下的通病。有人戲言:“校級領導一走廊、處級領導一禮堂、科級領導一操場。”這絕非誇大之詞。《中國青年》1998年第12期就以《中國高校官滿為患》為題發表文章揭露這一現象。

  再從師生比來看,我國是最低的。資料表明:世界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國平均水平是1∶16.7,可是在我國的所有大學裡,把研究生、留學生、進修生、函授生等等都算上,僅僅達到1∶10。以上兩點說明:我國的大學辦學效率是世界上比較低的。如果要求學生和家長為如此低效率的教育支付成本或代價,於理不通,於情不合。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中國為何沒有科學大師出現?
2002: 美國教育的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