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质疑中国探月热潮的社会意义 |
送交者: 朱四倍 2003年08月27日18:05:33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8月26日,中国新闻网报道了胡文瑞院士对国内媒体“月球热”的深深忧虑。胡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明确指出,“近来有关媒体报道提出,现在‘又是一个月球探测的热潮期’,这种说法完全不对。”胡的身份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不少媒体都报道了“中国载人飞船升空为时不远”、“三年内中国上九天揽月”的新闻,渲染了一种“月球热”的氛围。胡文瑞院士从资源开发、资金投入等方面作了比较,合理可信。事实上,提出重新开采资源、“开拓天疆”的基本上是政治家、私营公司,属于非政府行为。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所有国家政府的探月活动投资相对很少,美国、欧洲都没有把月球探测作为重点,日本也只把它作为空间活划重点里的一项。并且从资金投入上,胡文瑞说,从1990年到2005年,所有的月球探测计划全部加到一起,也只是10亿美元量级,还比不上美国一个探测木星的“伽利略”计划。这种情况下,“探月高潮”实在无从谈起。在今后热点的“队列”中,月球探测根本就“还没排上号”,起码四五十年内不会重新成为热点。其间都只会有常规性的科学探测活动,并且都不以资源开发为目的。现在媒体带给公众“各国纷纷赶往月球抢占地盘”的感觉,“完全只是一种假象”。单从能源需要来看,聚变材料海水里就有很多氘和氚,而且开采起来很便宜,没有必要去月球开采。“连深海资源都还没去探索开发,怎么就会轮到月球呢?” 既然在近期和不远的将来,无论印度还是中国,都不太可能有比日本更完整、更先进的探月计划,很难超过现在和几年之后国际上的水平,取得更好的观测数据。那么在国内科学界不少人对我国发射月球探测器存在怀疑和反对的态度情况下,看到胡文瑞院士的质疑声音,无疑是社会的财富。 胡文瑞院士质疑“月球热”,最起码有以下几种社会意义。第一,显示了胡文瑞院士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精神和敢为民言的高尚情怀。值得所有的科学工作者和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士学习。目前学界还有一种唯权威是从的心态,还没有完全从“不惟书、不惟上”的心态中解放出来,由此在科学研究上给国家带来损失的并不少见,那么胡文瑞院士敢于发出少数人的声音就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胡文瑞院士的质疑,可以让科学工作者更清醒和理智地对待“月球热”,防止误国害民事件的出现,减少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损失,让科学更好地为国人造福。科学工作者也有头脑发热的时候,也会由于研究工作的领域和范围的局限,得出不合理的判断和结论,正是在这一层面上,笔者认为,重视不同研究领域科学家的声音,既是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也是科学研究的必须,如果这样做了,就能更好地让科学为公众造福和为社会创造财富。 第三,胡文瑞院士的质疑也在考验着社会公共信息的透明程度和社会对不同意见的接受程度,彰显着社会的进步程度和文明程度。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任何人在观察事情是都有可能发出不同的见解,但是对这些见解的理性对待程度,却反映着社会的成熟度和话语空间的大小、宽松。如果对不同意见者,一棍子打倒,恐怕带给社会和民众的只能是社会之害,这已经被历史经验所证明,比如文革、比如文字狱等,因此,当胡文瑞院士发出质疑的声音时,对我们社会来说,就有了弥足珍贵的意义。当然,我们更要从胡文瑞院士的质疑中受到良好的启发,以增加选择的保险系数。这与国与民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情。 因此,在“月球热”正在逐渐“发烧”的时候,有人出来发表不同的意见,实在是我们的幸运和社会成熟的表现。重视少数人发出的声音,折射着社会的理性程度和社会运行机制的合理程度。在日新月异的今天,现实也要求必须重视少数人的声音。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