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送交者: hachi 2003年10月20日16:13:55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丘成桐

  (Shing-Tung Yan) 数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1966-1969在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就读。1971年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学位。1974-1987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数学教授。1987年至今任哈佛大学数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3),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获菲尔兹奖(1982)、克雷福德数学奖(1994),美国国家科学奖(1995)等。丘成桐教授解决了Calabi猜想,与R.Schoen合作解决了正质量猜想(或称Einstein猜想),与郑绍远合作解决了实Monge-Ampere方程的Dirichlet(边值)问题并对凸超曲面问题——Minkowski问题给以完整的证明。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林家翘

  (Chia-Chiao Lin) 力学和数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北京市,原籍福建福州。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1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硕士学位。1944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3年迄今历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教授、学院教授、荣誉退休教授。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51),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2),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60)。林家翘教授是当代应用数学学派的领路人。40年代开始的流体力学流动稳定性和湍流理论方面的工作,带动了整整一代人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探索。从60年代开始,进入天体物理的研究领域,开创了星系螺旋结构的密度波理论,并为国际学术界所公认。他在应用数学领域作出了多方面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发展了WKBJ方法。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何毓琦

  (Yu-Chi Ho) 控制论专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1953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55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61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61-1969年,先后任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与工程系助教授、副教授。1969年至今,任美国哈佛大学工程、应用数学讲座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8)。何毓琦教授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团队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智能系统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导者之一。开创了微分对策的研究方向。在模式识别领域提出了Ho-Kashyap规则等。与合作者共同开辟了“Nonzero sum differential games”这一系统控制中一般对策理论研究的新途径。提出团队论的概念并研究了“部分包括”信息结构。率先研究离散事件系统,奠定了“扰动分析”和“序贯最优”研究领域的基础,已导致生产自动化和通讯网络等研究中的一系列突破。曾获IEEE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奖、AACC的Bellman奖和ASME的Rufus Oldenburger奖等多项殊荣。何教授对中国科技事业,特别是自动化理论和工程实践十分关注和支持。80年代以来,先后为中国培养了近十名博士生和多位访问学者。通过系列演讲和合作研究,推动了中国对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和制造系统等方面的研究。此外,还出资在中国设立了“何潘清漪离散事件系统论文奖”和清华大学“何潘清漪奖学金”。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卓以和

  (Alfred Y.Cho) 美国电机工程学家。1960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1961年、1968年先后获该校硕士、博士学位。美国科学院院士(1985)、美国工程院院士(1985)、美国科学与艺术院院士(1989)。现任美国AT&T公司贝尔实验室半导体研究所所长、教授。卓以和教授是国际公认的分子束外延、人工微结构材料生长和在新型器件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对Ⅲ-V族化合物半导体、金属和绝缘体的异质外延和人工结构的量子阱、超晶格及调制掺杂微结构材料系统地开展了大量先驱性的研究工作。用研制的新材料,最先研究成功10多种极为重要的、性能优异的新型微波高速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器件。现在又领导AT&T Bell实验室半导体研究所的合作者,开创性地研制成功量子阱级联式新型激光器,被认为是半导体激光器发展中的又一个里程碑。卓以和教授对我国发展分子束外延技术极为关切,给予了关键性指导;与我国同行建立了深厚友谊,对促进中美两国学术交流,提高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
1996年6月7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萨支唐

  (Chih-Tang Sah) 美国微电子学家。生于中国北京。50年代初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1954年、1956年分别获美国斯坦福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59-1964年先后任美国仙童半导体公司高级成员、物理部主任经理,1964-1968年任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1988年至今,担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电机和电子工程系教授、工学院首席科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6),台湾“中研院”院士(1998)。萨支唐教授长期致力于半导体器件和微电子学研究,对发展晶体管、集成电路以及可靠性研究作出了里程碑性质的贡献。他提出了半导体p-n结中电子-空穴复合理论。开发了半导体局域扩散的平面工艺和MOS、CMOS场效应晶体管,并提出MOS晶体管理论模型。发明了探测半导体中微量缺陷的深能级瞬态谱(DLTS)方法。发现了氢在硅中对受主杂质的钝化作用。近期致力于亚微米MOS晶体管的可靠性研究。曾获半导体工业协会(SIA)最高奖(1998)等多项奖励。萨支唐教授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与中国进行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美国科学家之一。曾多次访华,作了20余次系列讲座,先后指导了12名中国研究生,还多次协助在中国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黄煦涛

  (Thomas S. Huang) 信息学家。美国国籍。美国伊利诺斯大学Beckman学院教授。生于中国上海。1956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电子系,196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73-1980年曾任普渡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处理实验室主任、教授。他是美国工程院院士。黄煦涛教授主要从事信息和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发明了预测差分量化(PDQ)的两维传真(文档)压缩方法,该方法已发展为国际G3/G4FAX压缩标准;在多维数字信号处理领域中,提出了关于递归滤波器的稳定性的理论;建立了从二维图象序列中估计三维运动的公式,为图象处理和计算机视觉开启了新领域。此外,他的研究小组还实现了基于语音识别和可视手语分析以控制显示的原形系统。曾荣获多次最佳论文奖和Guggenheim Fellow、A.V.Humboldt美国高级科学家奖、IEEE第3个千年奖等多项科技奖励。黄煦涛教授十分关注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先后访问过我国多所大学和研究所,作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帮助培养高级科研人才,并担任顾问和名誉教授等。还多次积极参与组织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作特邀报告。200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简悦威

  (Yuet Wai Kan) 医学家。美国国籍。生于香港。1958年获香港大学医学院理学士学位,1980年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迄今任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83年迄今任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讲座教授,1990年迄今兼任香港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81),英国皇家医师院会员(1983),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6),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88)。简悦威教授是DNA分析的创始人。首先测定α地中海贫血患者的珠蛋白链杂交程度以确定α-地贫患者的α-基因缺失情况,发现镰状细胞贫血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并将此应用于基因诊断与产前诊断。他是细胞特异性基因转移的创始人,首先实现了红系细胞特异性基因转移,采用红细胞生成素多肽与反转录病毒载体外壳蛋白组成嵌合蛋白,从而实现特异性基因转移,受到国际基因治疗领域的广泛关注。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葛守仁

  (Ernest S.Kun) 电子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1945-1947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52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曾在贝尔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1962年迄今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教授,曾任该校工学院院长(1973-1980)。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75),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76)。葛守仁教授是近代电子电路和系统理论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所发表的两本著作至今仍是世界许多大学的经典教材。他是微电子电路CAD的先驱,创导并带领博士生完成了著称于世的SPICE程序。他提出的许多关于集成电路布图、布线的算法为美国多家公司采用,开发的SWEC软件是当时处理复杂电路及其互联的最著名软件之一。他多次获得电子学方面国际大奖。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沈元壤

  (Y.Ron Shen) 物理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1956年获台湾大学学士学位。1959年、1963年分别获美国史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70年迄今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物理系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5)、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90),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0)。沈元壤教授在非线性光学方面,对等离子体的光学非线性、感应散射理论、非线性光学的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做了开创性工作,开辟了液晶非线性光学研究领域。在激光光谱和分子物理方面,与李远哲合作,对多原子分子的红外多光子解离得到透彻的了解;与H.Walther小组合作,观察和分析了囚禁离子有序-无序跃迁,成为原子物理学近期的热点。在固体物理方面,发展了调制光谱方法,使测定固体能带更为精确。发明了一种倍频-和频方法用于研究表面和界面,开辟了表面科学的诸多新领域。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马库斯

  (Rudolph A.Marcus) 化学家。美国国籍。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1943年获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学士学位,1946年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1958年任美国布鲁克林综合技术大学教授。1964年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75年任英国牛津大学教授。1978年迄今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讲座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0)。曾获沃尔夫化学奖(1985),美国国家科学奖(1989),诺贝尔化学奖(1992)和美国国家科学院成就金奖(1995)。马库斯教授在理论化学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其中之一是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的Marcus理论,几乎涉及化学学科中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的各个分支领域,以及材料科学、分子器件及生命科学等领域,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在单分子反应研究中,将早期的RRK理论发展为RRKM (Rice-Ramsperger-Kassel-Marcus)理论,是当前研究高能分子的一种重要理论工具。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立纲

  (Leroy L.Chang) 物理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1957年获台湾大学电机工程系学士学位。1961年获美国南卡罗林纳大学电子电机工程系硕士学位,1963年获斯坦福大学固态电子/电机工程系博士学位。1963-1992年历任美国IBM汤姆斯·华生研究中心研究员及分子束外延部、量子阱结构部主任。1993年起任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88),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1994)。张立纲教授是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与器件等多科性交叉形成的前沿领域──半导体量子阱、超晶格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原创性工作在这一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开拓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方向。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高 锟

  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原籍上海金山。1957年、1965年先后获英国伦敦大学电机工程学学士、博士学位。1970年迄今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87-1996年任该校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高锟教授1966年在《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中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讯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讯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同时开发了实现光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永山

  (Y. Austin Chang) 美国材料科学家。生于中国河南。1954年毕业于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化学工程系,1955年获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1963年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冶金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作博士后。1967年起,先后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和麦迪逊分校副教授、教授、系主任。现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杰出教授。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1996)。曾获国际、美国材料科学有关领域最高荣誉奖多项。张永山教授早期的重要成果是将经典的化学冶金原理创造性地用于开发新的合金材料并取得卓著成效。提出了热力学、相平衡和动力学原理在材料科学上的定量应用方法-- 应用缺陷热力学原理提高有序中间化合物的机械性能,综合应用相图计算和热力学模型预测多元复杂合金的凝固通道,用热力学方法预测材料的热物理性能;为Ⅲ-Ⅴ族半导体及其合金设计性能优良的金属界面;为结构型复合材料设计稳定界面等等,为探索新型合金材料的行为及稳定性提供科学预测依据。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张永山教授一直关注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并积极参加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张永山教授已十余次应邀到中国讲学、出席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报告和开展合作研究。他为中国培养了十多位博士研究生,并先后被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和东南大学聘为荣誉教授。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吴耀祖

  (Theodore Yao-Tsu Wu) 流体力学家。美国国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生于中国常州。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1948年获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52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他是美国工程院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吴耀祖教授长期从事流体力学的教学和研究。解决了有限翼展水翼的绕流问题,创建了含自由流线的空泡流理论,从而推动了水翼的应用。发展了低雷诺数流体力学的理论,对于Oseen流和Stokes流建立了系统的奇点解,开创了解决微生物浮游问题的新方法。此外,在船舶水动力学和海岸水动力学方面也有颇多建树。曾荣获美国物理学会流体力学奖等多项科技奖励并担任著名期刊主编等。吴耀祖教授对促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很高的热情。多次访问过我国的大学和研究所,作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并担任多所大学的荣誉教授等。曾应邀到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和中国科技大学系统讲学,促进了水动力学科研的发展。此外,还积极帮助我国学术机构建立国际学术交流、培养高级科研人才的渠道。200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北大校长来了
2002: 陈景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