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论是人所建立且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客观现实模型。每一种理论皆以人类关于其周围世界的一定认识水平为基础。但在科学发展的每一阶段上这种认知均不完全。随着新知识的出现,科学理论同人所认知的事实之间不相对应的情形,即矛盾,不断积累起来。当这类不相对应的情形足够多起来的时候,旧的理论便为新理论所替代。但此新理论也并非永恒不变。比如说牛顿所创建的看来不可改变的世界图景,似乎属能产型范畴(即可从中派生各种其他理论),还是换成了爱因斯坦所建立的相对主义世界图景。毫无疑问,这个世界模型也决非完美无缺,决非最终模型。它与量子力学同它的不确定性之间的不相对应性,也预兆着会在将来出现新的,更好的科学理论,更加完善地描述客观存在的世界。
但在科学发展的每一阶段上,好的科学理论似乎皆属能产型范畴,能让人给自己开辟现实的诸多新的方面来。而这些新的方面也包含着与现存理论的现实不相对应之处,为此理论本身做着落日前的准备,预兆着更加完善描述世界的新理论的诞生。
任何理论皆不得认为是最终的理论。永远都可能发现新的事实无法纳入这个理论中来,势必要求重新予以审视。“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确信已经真正建立起了一种正确的理论,因为理论未必能够证实”── С.霍金(С.Хокинг)9这样写道。新事实的出现可以提高理论可信度的概率,但不能保证它的完善性和永不动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