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揭穿“四大发明”神话的谎言 1
送交者: 飞虎队 2003年11月14日17:37:05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一。火药

这是所谓“四大发明”的说法中最大的一个谎言。

我在以前已经说过了,西方在谈到所谓的对历史前进起到了“重大作用”的三大发明(火药,罗盘,印刷术)时,根本不是在谈论所谓的我们中国人的“四大发明”,而是在谈论西方的“三大发明”。此火药非彼火药,此罗盘非彼罗盘,此印刷术非彼印刷术。(注:最早谈到“三大发明”的西方人是培根,后来马克思重新提到这一点时,其意义已经有所改变。)

而炮制并宣扬所谓的中国“四大发明”对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种种说法的人们,最主要就是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将两种性质截然不同并且没有任何关联的事物暗中偷换了位置,同时也转换了附着在两者身上的历史意义。其次就是用牵强附会,曲解,夸张,过滤等等手法来处理相关的历史事实,蓄意掩盖事实真相。

就火药这一项,具体如下:

(1)。我们中国人所发明的“火药”实际上指的是“黑火药”,这种火药的用途,性能都有限的很。

(2)。而真正导致了军事变革并对历史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的“火药”是欧洲人发明的“黄火药”,并大规模地用于工程和军事,是整个近现代军事工业的奠基石。(注: “黄火药”这个名称并不是规范的术语名词,应称之为“黄色炸药”较为妥当,并特指诺贝尔发明的硝化甘油类安全炸药,不过作为一种泛指和通称也并无不可)

(3)。黄火药跟黑火药之间完全没有任何传承关系。其一开始就是从一条独立的路线发展起来的性质完全不同的体系。(黄火药只是这个体系中几类产品的俗称,这个系列中的各种发明满足了现代工业和军事所需要的全部技术需求。)

以上是最关键的三点,也就是有关“火药”这个谎言的核心之处,而更详细的历史细节如下:(注:作者具体谈两者的区别)

(4)。黑火药的制造方法只是简单地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几种天然物混和在一起,是一种混合物,属于物理范畴。而且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性认识,经验主义的积累。(所以在中国当然也不可能再有什么发展,这是毫不奇怪的)。

(5)。黄火药的制造方法是使用化学合成手段,是一种化合物。黄火药的产生发明出来是有近代化学科学作为理论基础的。(我以前说重要的发明往往其内在要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并没有说错,科学不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产生不出具有重大作用的发明)

(6)。而且,即便是黑火药,也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是从古代中国传到西方去的,今天的种种说法,都只是猜测而已,而这种猜测仅仅只是依据不同发明在不同地区出现的时间早晚作出的,这被称之为文化上的一元论。(其他三项“发明”也是同样的这种情况)

很多人会感到难以接受这种说法,有人也难免会这样说,那我们也可以不承认计算机,网络,原子弹这些发明是从西方传到中国来的。你可以这样说,只要你有本事不到别人的国家那里去留学而得到这些知识,并且完全不接触任何别国这方面的学术资料,那么没有人会否认这是你独立发明的。

(7)。更让某些人不愿提起的是,就连黑火药的起源也有多种说法,在很多古代文明地区都有类似于黑火药的发明的记载,学术界有一派的说法就认为,是印度人先发明了黑火药的。而黑火药的种类更有上百种之多。中国使用的黑火药只是其中之一。(注:中国制造的黑火药由于含硝量太低,燃烧后膨胀能量不足,并不适合于作火器的发射药,欧洲和阿拉伯发明的黑火药将含硝量提高到了80%,才能够大量用于作火器发射药。中国后来使用的适于作火器发射药的黑火药是随着火铳的传入从西方同时传入的)

再来看黄火药的源流:

(8)。1771年,英国的P·沃尔夫合成了苦味酸,它是一种黄色结晶体,最初是作为黄色染料使用的(注意这一点),后来发现了它的爆炸功能,十九世纪被广泛用于军事,用来装填炮弹,这就是黄色火药的名称的由来。它是一种猛炸药。

(9)。1779年,英国化学家E·霍华德发明了雷汞,它是一种起爆药,用于配制火帽击发药和针刺药,也用于装填爆破用的雷管。(注:雷汞又称雷酸汞)

(10)。1807年,苏格兰人发明了以氯酸钾、硫、碳制成的第一种击发药。

(11)。1838年,T·J·佩卢兹首先发现棉花浸于硝酸后可爆炸。1845年德国化学家C·F·舍恩拜因将棉花浸于硝酸和硫酸混合液中,洗掉多余的酸液,发明出硝化纤维。

(12)。1860年,普鲁士军队的少校E·郐尔茨用硝化纤维制成枪、炮弹的发射药。俗称棉花火药。(注:至此取代了黑火药作发射药)

(12)。1846年,意大利化学家A·索布雷把半份甘油滴入一份硝酸和两份浓硫酸混合液中而首次制得硝化甘油,硝化甘油是一种烈性液体炸药,轻微震动即会剧烈爆炸,危险性大,不宜生产。

(13)。1862年,瑞典的A·B·诺贝尔研究出了用“温热法”制造硝化甘油的安全生产方法,使之能够比较安全地成批生产。

(14)。1863年,J·威尔勃兰德发明出了梯恩梯(TNT)。梯恩梯的化学成份为三硝基甲苯,这是一种威力很强而又相当安全的炸药,即使被子弹击穿一般也不会燃烧和起爆。它在20世纪初开始广泛用于装填各种弹药和进行爆炸,逐渐取代了苦味酸。

(15)。1866年,A·B·诺贝尔用硅藻土吸收硝化甘油,发明出了达纳炸药。俗称黄色火药。

(16)。1872年,诺贝尔又在硝化甘油中加入硝化纤维,发明了一种树胶样的胶质炸药──胶质达纳炸药,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双基炸药。

(17)。1884年,法国化学家、工程师P·维埃利首先发明了无烟火药。这一发明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为马克沁重机枪的发明提供了弹药方面的条件。(注:至此有烟火药被取代,无烟火药成为普遍使用的发射药)

(18)。1887年,诺贝尔用硝化甘油代替乙醚和乙醇,也制成了类似的无烟火药。他还将将硝酸铵加入达纳炸药,代替部分硝化甘油,制成更加安全而廉价的 “特种达纳炸药”。又称 “特强黄色火药”。

(19)。1899年,德国人亨宁发明了黑索今,它是一种比梯恩梯威力更大的炸药。(注:这是仅次于核武器的威力最大的炸药)

从上述线索可以清晰地看出,黄火药系列是怎样一步步独立发展起来并导致了近代军事的重大变革的。在这一过程中根本就没有黑火药什么事。黑火药在欧洲长期被用于烟火和纵火用途,也曾被用来作为枪炮的发射药,但是主要也就适用于中世纪的那种力量有限的原始火器,如火枪火铳,而中世纪火器跟近现代枪炮也完全是两种性质的概念,原理上,技术上,制造加工上都是完全不同的,不要被它们某些外形上的类似点所迷惑了。后面会具体谈到。

注意到上面黄火药系列的发展源流,可以发现其中好几种重要的火药,最初被发明出来都不是准备要用于军事的,甚至有的最开始都不是要用来做炸药的。这个事实让某些打肿脸充胖子硬要厚着脸皮说黄火药的发明也是受了黑火药的启发的国人都无法自圆其谎了。更不用说黄火药跟黑火药在原理,性质,方法,用途等诸方面都是截然不同的。

近现代整个军事工业体系中,从火帽底火所用的击发药,到雷管等用的起爆药,到弹筒中的发射药,弹体里装填的猛炸药,火箭导弹的推进剂,全部使用黄火药系列,根本没黑火药什么事,根本就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还有什么可吹的呢。

黑火药现在也就在导火索、烟火药等方面还有点用途。仅靠使用黑火药根本就不可能产生出现代的这种后膛装填式射击武器和各种炸弹火箭导弹,这是被“四大发明”的鼓吹者们所故意忽略了的一个历史事实。

有些国人常常用一种不无遗恨的口气说:古代中国人制造出了火药,却用来做鞭炮,太可惜了。在这里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不是因为古人只想得到用黑火药做鞭炮,难道他们没有尝试过要把它用于军事上吗?而是因为黑火药也就只适合用来做鞭炮。不必为此感到遗憾了。

如果说黑火药在中国是受了儒家文化环境的影响而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那么在同样使用黑火药的日本,印度,阿拉伯,土耳其等等国家和地区,又产生了近代军事的重大变革作用了没有呢?没有。这种变革只有等到黄火药的出现才会产生。

黑火药只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一种原始产物,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点痕迹而已,对推动工业文明的前进并无多大作用,有人却硬要把这点痕迹吹嘘到对历史起到了重大作用的程度,是很无聊也很无耻的。

而伪古派分子在宣扬所谓“火药”推动了军事工业变革等等谎言的时候,却故意只字不提这是“黄火药”的功劳,用偷换概念的手法误导人们以为这是“黑火药”起的作用。这是一种非常无耻的作法。【也是很多“国学大师”“人文科学专家”炮制种种“中国古代文明成果”“科学贡献”的惯用手法。就是后面将会总结到的几种伎俩中的一种。】

现在再来谈谈火器,本来这个问题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了,但是我在《所谓》一文中,曾提到螺旋线膛枪,火帽,圆锥形子弹,撞针,连发式枪械等等发明的出现,以及弹道学,冶金学、金属加工技术等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实现近代军事工业革命的决定因素,但是却忽略了另一方面,既弹药技术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来看看中世纪原始火器。

我在《所谓》一文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被穿凿附会地说成是最早的火枪的“突火枪”实质上只是一种喷射式火器,关于“子窠”到底是什么东西根本就是猜测,《宋史.兵志》上根本就没有具体说明,但是仍有人要胡搅蛮缠地把这个说成是最早的“火枪”。

更无耻的是,有些人为了吹嘘这种“突火枪”,居然把《宋史.兵志》上记载的“声闻百五十余步”撒谎说成是射程达到了一百五十步!(注:原文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余步”,“炮”字在这里是爆裂的意思)

至于火铳,我看见过保存最早的元代铜火铳,它的形状就是一个长35.3厘米,口径10.5厘米的大圆桶,这是“枪”的概念吗?它这种管身长和口径的比例根本就不可能象现代火器那样发射弹丸来远距离杀伤敌人。如果它发射弹丸,那么弹丸直径起码要达到10厘米,其巨大的重量就根本不可能靠黑火药的力量发射出去,更不用说它还需要一定长度的膛内助推运动过程;如果它发射铁砂子的话,那么跟火药混在一起的铁砂子最多就只能喷射个几米而已,根本就只能起到一点威慑作用而已。中国的“考古学家”也就只能拿这些东西来蒙蒙外行人。

(顺便说一句,某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常常给我抄录来一大段一大段的他自己都没看明白的文字,然后自以为是地“告诫”我多读点书再发言。我在这里明明白白告诉那些“业余历史学家”,只要是你读得到的书,别人也都能看得到的。千万不要卖弄自己读过多少书。)

关于中西火器的源流。

(1)。中世纪西欧的火枪与中国火枪完全没有任何技术上的相似点。完全是一种独立发展起来的火器。

(2)。十四世纪的意大利,产生了欧洲最早的火铳。欧洲现存最早的火铳是十四世纪中叶的。

(2)。1480年至1495年间,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发明了轮发燧石枪机,用燧石的火花点燃火药池,再由火药池点燃火药,将弹丸发射出去。

(3)。最初的古代中国火枪,只是原始的金属管形火器。不仅在原理,技术上跟近现代枪炮完全是两码事,与同期欧洲的火器也不是一回事。已发现的最早火铳是元至顺三年(1332年)的。

(4)。根据《明史》的记载,十五世纪初,扳机击发式火绳枪开始传入中国,同时传入的还有佛朗机,密鲁铳,及后来的红夷炮,火炮瞄准具。十七世纪,开始有了燧石枪。

(5)。不管是东方西方,原始的中世纪火枪威力都有限的很,并没有对军事变革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再来大略看看跟黄火药同步发展起来的一些近代枪炮技术。

(1)。最早进行爆炸式点火技术激发试验的是苏格兰人亚历山大·福希斯。最初使用器皿装雷粉,后来通把雷粉夹在两张纸之间而制成了纸卷“火帽”。

(2)。1808年,法国人包利应用纸火帽,并使用了针尖发火。

(3)。1814年,美国首先试验将击发药装于铁盂中用于枪械。1817年,美国人艾格把击发药压入铜盂中,发明了火帽,火帽的应用对后膛装填射击武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获得了迅速发展。

(4)。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发明了一种使用纸火帽的“引爆弹”。后来,有人在长纸条或亚麻布上压装“爆弹”自动供弹,由击锤击发。

(5)。1840年,德国人德莱赛发明了针刺击发枪。其技术特征是:弹药从枪管后端装入,并用针击发火。

(6)。1860年,美国首先设计成功了13.2毫米机械式连珠枪,开始了弹夹的使用。

某些人故意将中世纪的那种原始火器如“突火枪”之类的玩意跟近现代枪炮混为一谈,惯用的手段就是抓住两者之间仅有的一两点在外形上构造上的相似之处,如都是管形啊,都靠喷射气体推动发射物啊(根据这两点也可以说印地安人的吹管也是枪炮的前身),然后拼命吹嘘来蒙骗外行人,却故意的掩盖了两者在更多方面的根本不同,而且是导致两者功能上的巨大差异的构造上机理上的根本差别,如现代枪炮的后膛装弹,底火引爆,针刺击发,线膛枪管,圆锥形子弹,药筒装药,等等。没有这些根本特征根本就不成其为近代枪炮的概念。

伪古派分子的这种手法就是指鹿为马的伎俩,好比说马有四条腿,鹿也有四条,所以根据仅有的这几点相似之处就可以说鹿就是马,而两者在其他本质方面的更多不同就根本不管了。【这就是鼓吹“四大发明”及诸如此类“古代科学发明”的人所惯用的手段,也是后面将会总结到的几种伎俩中的一种。】

从我上面的论述中,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出:导致了近代军事革命并对历史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的“火药”是欧洲人发明的“黄火药”而不是“黑火药”。这是一个被蓄意误导了多年的虚假宣传,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

而且我以前说的重要的发明往往是要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科学理论作为基础并没有说错,科学不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是产生不出具有重大作用的发明,从黄火药与黑火药的对比中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了。我以前说“四大发明”是弱智玩意也没有说错,至少对于黑火药(及与之相对应的原始火铳)来说就是如此,一种认识,只停留在感性阶段,而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就是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和发展。

谈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时,某些人热衷于引用李约瑟的话来说明问题,挟洋以自重。我明确告诉你们,李约瑟的东西不足为证,他不仅不是搞科学史出身,而且没有得到国际学术界主流的认可,更是连汉语都不熟悉,这样搞出来的东西有多少可信度,难道翻古书,辨识文言文我们还不比他精通吗?而他书中的种种错误也早有人指出。中国人宣扬他只不过拉大旗做虎皮而已。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二。印刷术

这也是一个跟“火药”同样性质的谎言。通过偷换概念的手法将真正对历史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的以古登堡发明的铅活字版机械印刷机和一整套印刷工艺为代表的近代印刷工艺技术换位为中世纪昙花一现的仍只是雏形状态的原始手工泥活字印刷术【偷梁换柱】。仅仅只是咬住了方法原理相差很远技术复杂程度更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两种技术在都使用了活字这一点上的相似,而故意忽略了这两者在更多方面的不同【指鹿为马】,如一个是机械式,一个是原始手工操作;一个是合金浇铸的活字,一个是胶泥雕刻活字;一个使用脂肪性油墨,一个使用水墨,等等。

先来看看西方的印刷术源流。

(1)。首先要明确的是,古登堡发明的是什么,是【铅活字版机械印刷机】,这种垂直螺旋式手摇印刷机,是一个完整的机械体系。而不仅仅只是活字一个细节,使用活字只是这种印刷机技术中的一个环节。某些人故意把这一点夸大是因为原始的泥活字印刷术只有在这一点上跟古登堡发明的印刷术有相似处。(注:谷登堡的发明中,金属模铸字工具是最为重要的,其次是印刷油墨,机械印刷,这些发明使得大批量的印刷成为可能)

(2)。其次,古登堡的铅活字版机械印刷机完全是独立发明的,这一点是国际公认的。

(3)。古登堡的生平有详细的记载,关于他发明印刷机的过程也有详细的记载,“古登堡熟知制造硬币的钢模、印制扑克牌木刻版和铸造钟铃的字模方式来制成印刷版子,并且很快就察觉到每个字母必须要分开,且能移动,为能耐压则决不可用柔软的木材,而是坚硬的金属。”

(4)。1455年,古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凸版机械印刷机,沿用了300年之久。这种印刷工艺技术是用铅、锑、锡三种金属按比例配比熔合而成,机器印刷,也称之为凸版印刷技术。

(5)。古登堡发明了一种手铸工具,将铜模放置其中,只要倾入溶化的合金,字母与符号即可产生,这种合金包含铅、锑、锡与少许比例的铋金属,他又发明了脂肪性的印刷油墨,木制印刷机,

(6)。 1812年,德国的柯尼希发明了蒸气动力印刷机;1847年,美国的霍伊发明了转轮印刷机;1863年美国人布洛克发明了滚筒印刷机。1900年,制成六色轮转印刷机;1904年,美国的鲁贝尔发明胶版印刷机。这些由机械操作的印刷机,使作为大众传播媒体的报纸得以大量印刷,从而真正地拉开了大众传播的序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不要以为欧洲的印刷技术发展就是发明了铅活版印刷术那么简单,后面更多的技术革新和发明更是与那种农业文明时代的原始印刷术毫无干系了,这当然是“中国发明了印刷术”的鼓吹者无论如何都不会提起的罗。

(1)。凸版印刷技术,是用图文部分高于空白部分的凸版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泥活字印刷术就属于这一类型。凸版印刷技术不仅包括铅活字版印刷,还有以铅活字版为母版的泥版翻铸铅版印刷、纸型翻铸铅版印刷和照相铜锌版印刷。照相铜锌版是凸版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是照相术应用于印刷制版而出现的的发明和应用。

(2)。凸版印刷机械,主要包括凸版制版机械和凸版印刷机械两部分。其中,凸版制版机械主要是用于活字制作的铸字机械和用于翻制复制版的压型机,以及照相术用于凸版制版后出现的制版照相设备;凸版印刷机械则主要是各种凸版印刷机。

(3)。平版印刷技术。平版印刷机印版表面的图文部分与空白部分几乎处在同一平面上。它利用水、油相斥的原理,使图文部分抗水亲油,空白部分抗油亲水而不沾油墨,在压力作用下使着墨部分的油墨转移到印刷物表面,从而完成印刷过程。

(4)。凹版印刷技术。凹版印刷的主要特点是印版上的图文部分凹下,空白部分凸起,与凸版印刷机的版面结构恰好相反。机器在印单色时,先把印版浸在油墨槽中滚动,整个印版表面遂涂满油墨层。然后,将印版表面属于空白部分的油墨层刮掉,凸起部分形成空白,而凹进部分则填满油墨,凹进越深的地方油墨层也越厚。机器通过压力作用把凹进部分的油墨转移到印刷物上,从而获得印刷品。

(5)。丝网印刷技术。丝网印刷机属于孔版印刷机中较有代表性的印刷设备,它的印版是一张由真丝等材料编织而成的纵横交错、经纬分明的丝网。已经生产的有平面、曲面、成形、印染、印刷电路和新型轮转等多种丝网印刷机。其中,新型轮转丝网印刷机的速度和生产率比较高。它的特点是将丝网安装在滚筒上,油墨浇在滚筒内。机器工作时滚筒旋转,橡皮刮墨刀把图案快速印到印刷物上。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百年沧桑诺贝尔
2002: 全美最新十佳商学院的特色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