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水木清华:文科的味道
送交者: 作者土豆 2004年04月27日15:27:45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在清华的四年一晃而过。“传说中的大学生活”一点点地经历过之后,愿意随手写下
一些文字来纪念自己四年前的选择,希望能成为除了父母、老师和简章之外的另一种
声音。

学文科的同学是敏锐的,在做出选择之前考虑的东西可能也会更多一些:牌子、专业
、师资、气氛甚至气质,一个也不能少。是选择热门专业还是追随理想信念?应该更
看重学术前沿还是大师风采?历史传统和国际接轨孰轻孰重?这些问题可能不会有统
一的答案,但或许应该有更多的视角值得考量——特别是对于文科而言,一个综合的
评价恐怕远远不是能够用一串串的统计数字所能概括的。既然如此,就让些许片断来
折射吧。

传统与复兴

与理工科相比,文科似乎更容易“因时而变”。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敞开大门之后
的中国学术界逐渐与国外接轨,人们才发现我们已经从方法上落后了,因而迫切需要
对文科研究转变观念。于是,在某些文科专业沿用了几十年的老教材被国外原版教材
所取代;国际上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界注重实证分析与缜密推理的治学态度也给我国文
科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些年来,根据各自的学科特点,人文科学更注重以人为
本的“人文回归”,社会科学则更注重引进更加完善的研究方法。文科不再甘于成为
“随形势而沉浮”的附属性学科,逐步找寻着自身的发展规律。

这些变化体现在教学上,就导致在经济、金融、新闻、传播、法律、文学、社会学等
各学科的人才培养思想和课程建设体系与一二十年前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某些学科的
变化甚至是根本性和革命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校中的“传统文科高手”试
图凭借先发优势尽快转型以适应变化;而致力于建设的“新文科”后起之秀则凭借引
进先进研究手段、借鉴国外学科发展规律,利用没有束缚和垄断的优势,不断取得具
有国际水准的快速和突破性发展。

其实,在清华九十多年的历史上,既有“老文科”,也有“新文科”。历史上,清华
园里大师云集,贤人辈出,文科名声甚至压过了其他学科。这样讲毫不夸张。梁启超
、王国维、陈寅恪和赵元任这“四大导师”无可争议地构成了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国
学”的最豪华阵容;还有冯友兰、金岳霖、吴宓、钱钟书、潘光旦、朱自清、闻一多
、费孝通、吴晗、曹禺、张岱年、英若诚、吕淑湘……他们无一不是中国人文社会科
学各学界的脊梁,也是清华文科被外力中断几十年之后重建时所依存的血脉。

清华文科是在1952年服从国家安排,忍痛划拨给兄弟院校的。历史难以用今天的观点
加以评说,但是有一点很明确:清华人和清华文科有自己的风骨,但在国家利益面前
不会计较自身得失。度过了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在高等教育全面恢复正常之后,清
华自决定恢复文科的那一天开始,就对于文科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程度、政策倾斜
和资金支持。作为回归的游子,文科在清华享受到了更多的优先与体贴。清华学生所
能享有的各种海外访问交流项目之多已经令人羡慕,文科专业学生参加海外交流项目
的机会还要明显高于全校平均水平;文科院系接收其他院系本科生保送研究生的门槛
也非常高,最优秀的一部分理工科学生也有不少选择文科专业继续深造。由于清华的
文科专业没有通常意义上的“冷门学科”,优势学科也坚决不搞“批量生产”,所以
文科生在清华不但不是“弱势群体”,还颇有些专业令人眼红,成为清华园中的“新
贵”。

氛围与成长

常常听到师弟师妹们问,“清华的人文气氛如何?”说实话,所谓“人文气氛”似乎
是大得难以全面把握的一个话题,也不是清华人喜欢挂在嘴边上的口号。清华的校训
是“行胜于言”,在清华念了四年之后,才觉得自己有资格说说个人的感受。窃以为
“人文气氛”不等于“文人气氛”,更不像师弟师妹们从某些小说上读到并向往的“
上课写情书、楼下弹吉他、半夜喝醉酒”那么简单。——人文气氛究竟是什么?它与
文科学生数量没有必然联系(正如文科的作用本来就不是“凑数”),它不是体现在
表面,也不是体现在嘴边,而是充盈在清华园的空气中,荡漾在清华人的心中。“科
学”和“人文”在本质上都是统一的。正如清华既有新兴的高楼大厦,更保留了茵茵
绿草、亭亭荷香和逶迤连绵的小丘一样,清华的味道不单调、不颓废、也毫不冰冷。


清华是有自己的人文氛围和风骨的。她不浮躁、不张扬,骨子里沿革下来的“不唯书
、不唯上、只唯实”的崇尚真理、不畏权威、严谨治学的精神,即便在院系调整之后
,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科学泰斗和为人民所称道的朱鎔基、胡锦涛等很得民心的领导人
,这些校友哪个不是充满深厚求索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清华人的“自由”和“民主”
精神都是低调的,平静时脉脉流淌像泉水,迸发时熊熊燃烧似岩浆。清华人在很多特
殊的历史背景中和敏感问题上,在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时刻,都是敢于直言不讳、拍
案而起的。七十年前,针对所谓“华北自治”,清华学子第一个发出了“华北之大,
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的呐喊;国家百废待兴之时,77级的清华学子又第一个发出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肺腑之言。清华人是无愧于国家、民族和历史的一个群
体,因为虽然曾经被人为地割断了文科的传承,却从不敢舍弃了人文精神的血脉。


清华风骨润物无声。当我念过几年文科之后,逐渐发现思想自由和治学态度严谨是不
矛盾的。正如陈寅恪等国学大师,思想无比自由,作风却极其严谨。清华的气质也不
是简单的一个“自由”或者“包容”所能涵盖的,而是一种在浑然不觉中融入高素质
群体,并在潜移默化中习惯了用高标准行事的气质。是一种心甘情愿选择付出、选择
刻苦的气质。传说中清华的压力和挑战,恰恰是一个不愿意搪塞自己的人选择清华的
理由。正如IT业中公认最有利于人才成长的“黄埔军校”是作风严谨踏实的“蓝色巨
人”IBM一样,一个最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地方,未必是最“自由”的地方,而应该是
能够使一个“新鲜人”(英语中大学新生被称为freshman)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
会成长的地方。而当你回首四年清华生活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被清华所改变,
并为你的改变而欣慰。

师资与建设

翻开每年的招生通讯,都会发现很多学校新近增设了文科类专业。坦率地说,由于不
需要大量资金添置实验设备,一些文科专业增设起来相对“容易”,其中也难免出现
“仓促上马“的现象。然而,清华的文科建设决不“随行就市”,因为清华做事情向
来是有原则的。这种原则是清华建设文科所遵循的思路,也是作为一所大学对于真正
热爱人文社会科学的文科考生的诚挚邀请和庄严承诺。

清华建立文科决不是为了搞“重复建设”,也并非“跑马圈地”以提升自己的声誉,
而是希望整合清华多学科的优势,在思想储备上、制度完善上和决策实施上解决国家
在发展当中遇到的重大疑难问题。基于这样的目的,清华文科不可能为了追求规模而
不讲究质量,更不可能因为处于发展当中就在师资力量上打折扣。坦率地说,清华的
眼光颇为挑剔,清华文科也决不会因为起步晚就降低对师资力量的要求——如果不是
在国内外学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兼备实力和名气,是没有资格站在清华的讲台上的

由于清华文科不拼数量、讲求质量,所以论教师数量,可能不如一些大规模的专业财
经政法院校“多”,但如果比较“精”的程度,清华不会输给任何学校。当你在网络
上看到这篇文字的时候,不妨顺便查询一下网站上清华各文科院系的教师名录,甚至
可以打印出来之后拿给认识的文科大学老师,请他们评价清华文科师资结构。需要特
别说明的是,清华的名师决不是只“挂”在网页上,而是会一个不少地出现在本科生
基础课的讲台上。正因为如此,清华很多文科课程吸引来了京城其他院校的众多旁听
生,在每次上课之前都会引发占座热潮。

清华文科现在的研究生学位点已基本实现全面覆盖,各文科专业也都具有了自己的博
士点,并且大多建设在代表了各自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沿、热门方向上。例如法学
类的民商法学、经济学类的计量经济学、新闻传播学类的传播学和文学类的中国现当
代文学等等,这些都是各文科专业中最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分支学科。虽然我国的
学位点每隔两年才评选增列一次,且须在取得硕士点几年之后才可以申报博士点,但
清华文科的博士点依然在飞速增长。目前,清华每个文科专业,都拥有了从本科到博
士的学位授予权。在国家和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中,清华文科虽然规模小很
多,却与传统的大规模文科强校相差无几,至于最近几年在《中国社会科学》以及文
科各一级学科顶尖刊物上面发表论文的数量,清华超过了相当多的传统文科强校,进
入了由少数几所学校组成的领跑集团。

法学院

当我四年前成为清华新生的时候,全国已经有333所大学设立了法学专业;四年过去
了,这个数字一定还在增加。那么,始建于1922年的清华法学院的特色在哪里呢?清
华法学院大幅改革了本科生教学,只设置了8门专业必修课,留下相当大的自由选择
空间;同时开足各选修课组,将选修课的内容进一步细化和丰富,力求更深、更细、
更新。清华法学院的“海归”教师比例恐怕是国内各法学院中最高的之一,每学期还
有多位海外和港台教授来院开课,目前也是中国内地仅有的开设较为系统的英美法法
系法律课程的法学院。法学院总共开出了近百门课,每学期都有很多新课程推出,很
多都是新颖、实用、甚至是“独家”的。法学院的学术活动非常多,让我们经常恨不
得有分身术,把时间上“撞车”的精彩讲座一网打尽。

就专业特长来说,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清华法学院以“民商法学”为特长。“民商
法学”包括不动产、合同、侵权、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商标)、婚姻继承、公
司事务、证券、票据、破产、保险和海事海商等领域,是法学各领域中最为博大精深
也最贴近应用的一个部门。这是当前最热门的方向,更是符合我国所处的大陆法系发
展沿革特点的方向,具有这方面特色的法学院理应是特别值得高中生们考虑的。清华
法学院在此方面拥有多位国内顶尖水平的专家,其实力在国内数一数二,历年来考研
报名人数均超过录取人数的20倍以上。在刑法、诉讼法、国际经济法和法理学等重要
学科,也都有博士生导师等最好的老师担纲本科生主干课。

根据我的切身体验,国际交流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因为我国法学教育
的整体水平较低,如果能有机会体验先进的英美法系法律教育,对研习法律的裨益是
不可估量的。就学习环境和机会而言,与兄弟院校的法学院相比,目前清华法学院拥
有最好的设施、最高的保送研究生比率和最多的参加国际交流和竞赛的机会。除了各
种初期短期海外交流项目之外,法学院每年派出10%左右的学生赴新加坡国立大学(
NUS)、香港大学(HKU)和香港城市大学(CityUHK)交换学习半年。在国际比赛中
,清华大学至今保持着中国代表队在亚洲杯模拟法庭大赛(2000年/东京)、国际商
事仲裁比赛(2003年/维也纳)、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比赛(2004年/悉尼)和亚太商
事仲裁比赛(2004年/香港)的最好成绩。

新闻与传播学院

对新闻专业感兴趣的你是不是也具有独行天下跋涉四方的梦想或者不畏权威提出质疑
的冲动?来清华吧。清华新闻学院将“新闻大篷车”开到了雪山脚下、探访海边人家
、重走长征路;去西部的荒漠里体验“暴走”,去内蒙古的草原上感受“在路上”的
悲喜与感动。用学院官方主页一句颇具浪漫色彩的话说:“他们行走江湖,用手中的
笔回报社会。”新闻学院的课堂总是七嘴八舌大鸣大放,一旦有国外元首高官访问清
华,他们更是充分利用手中的话语权,毫不留情地接连发问,将永远处在新闻焦点位
置的清华一次次地推向聚光灯下。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科设立至今已有近20年,并在2002年正式建院,拥有博士学位授
予权。清华新闻学院的长项在于国际传播、影视传播、新媒体传播和媒介经营与管理
,已在国内具备了相当的知名度。但是,为了保持本科基础教育的宽口径,新闻与传
播学院在本科阶段不细分专业,全部按照“新闻学”专业培养,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本
科生的知识广博程度。根据这种思路,除了要求学生具有宽厚的人文和自然科学基础
,新闻传播原理和技能之外,着重培养本科生宽阔的国际视野与熟练的国际交流能力
,并具备新闻从业者所必备的创新精神、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建设性批判思维。

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的学习生活常常是有趣而多样的。除了特别强化英语能力之外,
还高度重视实习环节,有相当多的学生有机会在中央部委和国家级新闻单位以及各地
新锐媒体实习,曾经以一份令人艳羡的“清华新闻专业实习生名单”流传于大江南北
的BBS;在毕业去向上,半数左右的本科毕业生继续攻读研究生,选择了就业的毕业
生基本都去往国家级主流媒体。清华的新闻学已经在新闻学界和新闻业界奏响了自己
的声音,而任何新生力量的加盟是一种新的声音,一种不同于其它任何声音的声音。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人文学院是个各学科济济一堂融合发展的地方,包括中文系、外语系、哲学系、历史
系、社会学系和政治学系以及思想文化、国际问题、科技与社会、经济学和教育学共
5个研究所,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领域都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也将
参与人文学院本科各专业教学,各系所的教师都将为人文学院的本科生创造一个“大
文科”的培养氛围,也将为本科毕业以后在人文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继续深造提供机会
。人文学院的名师也可以洋洋洒洒写一长串,目前拥有29名博导,70名教授和108名
副教授,其中不乏伦理学学者万俊人,宗教学学者王晓朝,逻辑学专家王路、蔡曙山
,经济学专家蔡继明、国际问题专家阎学通、社会学专家李强、孙立平、景军、农民
学学者秦晖、中国语言文学学者解志熙、格非、汪晖、罗纲,历史学学者张岂之、李
学勤、李伯重、葛兆光等各自学科的领军人物。

文科实验班无疑是最能充分享受人文学院综合实力的一个专业了,前两年不分专业宽
口径培养,后两年分流进入历史、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5个专业方向,
关注学术前沿和社会现实、注意学科的综合交叉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人文精神
传递和科学精神养成。在培养方式上突破现有文科的过窄过细模式,强调基础性、前
沿性和交叉性;教学方法上强调经典研读、讨论式、选课相对自由和加强实践环节;
设立导师制,聘请名师直接授课或开设系列讲座,加强课程和研究指导,使得学生在
多样性优秀文化熏陶下成长。曾经看到过一份文科实验班的课表,学校显然是把这些
学生当成宝贝来培养了,非常羡慕。中外文化综合班是参照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
自1999年创立的,由中文系和外语系共同主办,力图培养中英文都很灵光的人才。它
沿袭了“老清华”古今中外融会贯通的追求,突出中西会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致
力于培养对本国文化/文学传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具有开阔的国际文化视野,能够
从事跨文化研究、国际交流、新闻出版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这个班要学习中文和英语
专业的主干课程,实行分阶段持续性培养计划,在完成前三年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
关专业的考试或考查后,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人文学院的各相关专业课程

中文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近年来聚集了一批相当优秀的中青年学者,大多拥有博士学
位,其中还不乏时常见诸于报端的著名学者型作家。中文系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具
有较高水平,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在计算语言学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曾经有一
篇调查了清华、北大和人大中文专业毕业生的新闻报道认为,清华中文系“小而精”
和“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使得毕业生就业最不发愁。外语系开设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
,拥有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日语专业的学生同时按照双学位的标准本
科期间一直加强英语学习,这两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均最大限度考虑到语言专业学生的
迫切要求,注意加强多学科交叉、培养宽口径人才。

零零散散写了这么多,当真成了一串串的片断了。除了没有谈及经济管理学院的工商
管理类专业之外(该专业也招收文科考生,另有专文介绍),将清华的文科专业基本描
绘了个大概。这些感受是对未来清华人的欢迎,也算是纪念自己的离开。坐在电脑前
敲敲打打记录下四年间在清华研习文科的一点感受,竟然有了一点不舍。想起每次从
北京的沙尘中骑车进入清华园的时候,自己便立刻被庇护在浓浓的绿荫之下,四周也
很快静谧下来,摒除了任何的喧嚣与聒噪,不禁慨叹“再没有比清华园更适合读书的
地方了”。

欢迎你来清华园,这个九月。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
2002: 计算机科学家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