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如豆、心胸狭窄:浅议清华人的负面传统
若论大学短长,必须严格界定时间。
比如论北大,一定要说明是老北大还是今日的北大,或者直接说是八十年代的北大还
是21世纪的北大。论清华也如此,比如一直到2000年以前,我对清华的印象都可以说
是极好的。可进入2000年,尤其是最近两年,我对清华的印象已发生180度的转变。
比如,清华人一向引以为自豪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个校训,我一向景仰有加
,可在今日的清华学子身上,我却觉得这已成为稀有的品质。而与此相对应,“浅薄
无知,自大狂妄”这几个字却在许多清华人身上深深的烙印着。
过去,很多人提起北大人,都会将其与”狂”字联系起来;而今天,一向以实干著称
的清华,也不断涌现着有清华特色的狂人。一个典型的段子是,你若跟这样的狂人说
一句清华的不是,他们就会气势汹汹的对你说,清华不好?怎么会有那么多人进政治
局?
我前面提到,若论一个大学的短长,一定要严格界定时间。比如清华培养的那些政治
局委员,都是四五十年代的大学生。这跟今天的清华有什么关系吗?严格意义上说,
没有任何关系,正如北大最辉煌时期聚集了众多大师级人物,跟今天的北大有关系吗
?我看只有历史意义,而并无多大现实意义。可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今天清华的许多
学生不懂,以为自己进了清华,明天就成了中央候补委员。这种缺乏发展眼光的直线
思维,给世人留下不少笑柄。
当然,这种清华特色的狂人所占比例甚微,今日清华更多的是目光短浅,缺乏宽容精
神和民主意识的学生。对此,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葆耕有清醒的认识,他在《大
学精神与清华精神》一文里写道:“在清华历史的各个时期都有一些目光如豆、心胸
狭窄、醉心声色名利的"清华人",他们写下了清华的负面传统,即蒋南翔校长所指出
的卑微的洋奴思想与浅薄的市侩气息。在现今,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这种负面传
统有扩展趋势。”
我想,徐教授作为清华人,写下这段话的时候一定有所顾忌和保留。实际上,从我的
观察来看,这种“目光如豆、心胸狭窄、醉心声色名利”以及“卑微的洋奴思想与浅
薄的市侩气息”的负面传统在今日的清华大有成为主流的趋势。对这样的情形,徐教
授肯定是痛心疾首的,他在《关于校训的解释》一文中曾劝诫清华人,“目光如豆、
高傲自大、心胸狭窄、蝇营狗苟等卑下品格都是同“厚德载物”的要求相去甚远的”
。
无独有偶,一个清华学生在《清华人眼中的清华人》一文中也表达了同样的忧虑,他
说:“一个学校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文化建设不是光说说就行的。本来工科的学生
入学考试的时候语文分数高的就不多。思想道德课就没几个人学。到了大学,一味的
学习小圈子里的技术,又把技术和功利直接挂钩,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也只能是
一个个镀金的工匠。思想的干涸和人格的枯萎是致命的残缺。我觉得学校这方面做的
不够。”
这个清华人是清醒的,明眼人能够看出,清华能否成为真正的一流大学,而不是一流
的工匠培训基地,或者一流的留洋白领工人培训基地,关键是思想、境界、人文、宽
容这些关键词的注入,对此,徐葆耕教授在《小议“清华精神”》一文中写道:
“清华精神”中也有弱点,比较突出的是形而上思维的贫困。回顾清华90年的历史,
虽然学术巨人和科学巨人林立,但对本世纪发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家甚少。学术巨人与
思想巨人还是有区别的。清华在未来的三五十年内能否为世界提供卓越的思想巨人,
是清华能否成为一流著名大学的关键所在;而思想巨人的产生又有赖于自由和创造的
思想氛围。。。。。。。。
PS1:
由于这是网络上的随笔,没有时间展开长篇大论。幸好论坛是互动的,言语的不周可
由网友的批驳逐渐完备。
此外,清华人这样的称呼是大而不当的,肯定会伤及无辜,这里向那些真正秉持清华
“厚德载物”正面传统的清华人表示歉意和敬意。
PS2:
写本文的目的之一是想说,在中国,没有什么一流大学,所谓的大学排名不过是穷人
比富、小孩过家家而已,如果三角地名下的大学论坛里成天都是这些垃圾玩意,我认
为,这篇文章便有写作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