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下面的引语做了评述,商榷。
"刚才女儿从冰箱里拿了个苹果跑了出去,兴奋地喊“我这个苹果最红!”在这个范例里,苹果有其客观的本体。“红”则是苹果在她眼里视觉影像。对所有视觉正常的人来说,这个“红”的影像是一样的,所以这个“红”似乎就有了某种客观性。但是“红”并不是必然的,它不属于苹果的本体。比如对色盲的人来说,它可能是绿色的;对苍蝇来说,它可能是杂色的。所以“红”是苹果给她的视觉影像,是经验的,是现象界的,是此岸的;而苹果的本体,非红非不红,其存在和性质是独立于人的认识的,是先验的,是彼岸的。“红”的认识是有限的,片面的,而苹果的本体是无限的,它可能在无穷多不同类的观察者眼里产生无穷多不同的影像。这就是康德此岸彼岸,有限无限之说的含义。进一步,在康德看来,虽然“红”的这个认识是此岸的,有限的,但它符合一些逻辑准则和公理框架。而对于这些逻辑准则和公理框架的研究,则是千百年来哲学家和数学家极为关心的事业。
-- 1 颜色,是光波的振幅和长短在视网膜上的作用。所以“红”是人的主观感觉。
-- 2 本体的概念不对。本体对应与现象。一切存在物都属于现象界。
-- 3 此岸,与现象界是同义词。彼岸,指的是本体界。
-- 4 一切现象界存在物都是有限的,许多符合“逻辑准则和公理框架”。
“关于人类认识的有限性,人类感官认识的有限性无须解释了,而感官的有限性则导致了经验的有限性,而经验的有限性则决定了思想的有限性。比如上面的范例,我们看到这个苹果是红的,这是我们的经验,而苹果在苍蝇眼里的视觉影像是什么?我们可能通过思考而得到答案吗?又比如没有吃过苹果的人,他能通过思考而知道苹果的味道吗?当然不能。这是浅显的例子,思想的有限性在很多学科里也有体现。数学里有两个著名的问题,一个是连续统假设“continum hypothesis”,另一个是Banach-Tarski 悖论(paradox),都体现了人类思想界限。黑格尔也许并不知道这些吧。”
-- “而经验的有限性则决定了思想的有限性。”,这是等同感觉与思维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在范例看来,思维是绝对的。具体到个人的思维才是有限的。即使这样,思维仍然是“相对的绝对”,因为任何人都可以作全称判断,就是绝对性质。
-- “一个是连续统假设“continum hypothesis”,另一个是Banach-Tarski 悖论(paradox)”,我也不懂这些与思维的有限性有什么关系,请解释。
再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