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青草:认识到本体的游戏 |
送交者: 慕容青草 2013年09月14日16:28:58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
我在上中学哲学课时用的课本上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这其实是历史上很多哲学家的共识,至今我也认为这种说法是成立的,只不过世界观的涵义不一定就是课本上所说的意思。另外也可以这样来说,所谓方法论就是强调要用科学的方法(这里的科学并不特指自然科学或实证主义的科学意义)来做事,因此哲学可以分为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以及所谓的科学性的哲学这两部分。当然在最广义的世界观的前提下,所谓方法论本身就应该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或直接推论,所以哲学根本上来说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是,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显然不喜欢上述任何一种说法,他花了很大的篇幅[1]论证了哲学不应该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应该是单单地关于存在(being)的学问,或者说哲学就是本体论。
海德格尔对哲学的这一定义(及相关论述)有几个妙处。首先是他显然把对于存在的认识排除在了世界观之外。考虑到世界观一词常被用来表示对甚至包括超自然概念在内的一切存在的认识,海德格尔要把对存在的认识排除在世界观之外只有通过两个途径,一是把世界观的涵义给窄化掉,二是把存在的涵义给无限扩大。他实际上同时采用了这两个途径。我在这里不打算对于以科学的名义来随便改变常用词汇的涵义这样的做法进行深究,之所以把它提出来是因为有必要指出海德格尔得以宣称哲学就是本体论的一个前提是把对存在的认识排斥在世界观之外。
第二个妙处是把亚里士多德[2]所说的第一哲学是“关于存在”的学问的说法用来支持他的“哲学就是关于存在的学问”的说法。这里的关键还不在于把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与哲学这两个表面上看起来并不一样的概念等同起来,因为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与后来的笛卡尔和黑格尔的第一哲学的意思并不完全一样,它是与物理学和数学并列在一起作为哲学议题的,因此把它解释为一般的哲学意义也不为过。但是,这里的关键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涵义与海德格尔这里所说的存在的涵义并不完全等价。虽然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存在的学问”中的存在也不是具体的存在而是一般的抽象存在(being qua being),但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是比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抽象存在更抽象的黑格尔[3]的纯存在(pure being)。也正是因为这一改变,海德格尔才能郑重其事地宣称哲学就是本体论(亚里士多德显然不会同意这一点。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黑格尔的纯存在由于意义上的单纯反而不具备亚里士多德的抽象存在所具有的一般性了。当然这又牵涉到了如何看待存在的角度的问题了)。
第三个妙处也是最关键的妙处就是干脆把原本属于认识的问题巧妙地转化为关于基本存在的问题。他从这样两个方面来做到这一点的:
1)他通过论述哲学是关于存在的学问来把哲学与源自古希腊的本体论(ontology)一汇等同起来。虽然古希腊的本体论是关于宇宙的基本存在的学问的意思,而海德格尔在论述“哲学是关于存在的学问”过程中所针对的都是他的那个抽象的一般(纯)存在,是一个是从认识的角度推出的抽象概念,但是一旦把这两者连在一起,海德格尔就已经将他所谓的关于(纯)存在的学问塑造成了宇宙的基本存在(这种存在原本是一种宇宙构成的意义)层次上的问题了(因而也就把一般的读者带入了云山雾罩之中了),与此同时他在“要明确哲学的意义”的名义下,将本体论的含义也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进行了改写。
2)更妙的是他巧妙地直接了当地把人们的认识纳入到本体存在之中而让不知所以然的读者们欣然地就接受了他这个原本属于是人们的认识上的议题变成了听上去是非常客观的本体存在的议题。尽管他在这一点上的相关论述比较繁复,但是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下面这样一个推导逻辑:
哲学是关于存在(being)的学问(这是他前面已经论述了的),而一切存在(being)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一个叫做“大幸(Dasien)”的特殊存在(being),只有有了这样一个存在(a being),一切存在才得以存在,所以“大幸”这一具体的存在就是关于抽象存在的本体论(也就是哲学)的基础。而相应地,要想了解本体论(即哲学)的科学性,首先要向人们表明它是以(大幸这个)具体存在为基础的并要指出这一基础本身的特点(Consequently, in clarifying the scientific character of ontology, the first task is the demonstration of its ontical found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ation of this foundation itself.)。
而这里所谓的大幸(Dasien)就是我们人类的自我意识和对世界的认识。。。。。。
你看,就这样海德格尔就堂而皇之地把关于人们的认识纳入到了(宇宙间)一切存在的基本的范畴之中,并由此将哲学定义为一个关于抽象存在而不是关于(对于一切存在的)认识的学问。(当然,那种抽象的存在虽然不象最近有人提出的那种所谓的“绝对的绝对”那样是一个几何点,也实在是贫瘠到了没有多少油水可以挤的地步,所以他海德格尔很快也就只有宣布哲学的死亡了,这是另话。) 。。。。。。 看了海德格尔这种对于语言文字的娴熟玩弄之后我不禁只能用一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妙!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一旦沦入文字游戏那是人类文明的不幸。但实在不幸的是,哲学与文字诡辩之间的界限是很模糊,所以历史上和现实中从布衣到专家达人都常把哲学的论述变成文字游戏,更不幸的是这种游戏的主导者常常是象海德格尔这样的大师。 海德格尔对于西方近代哲学的一大影响恐怕就是把自古以来可能就存在于西方哲学界的皇帝的新衣闹剧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这个高高的潮涌才传到中国大陆,也在那里兴起了一股海德格尔热。这股热潮的基本特点就是人人都说海德格尔厉害,而他厉害的前提是人人都读不懂海德格尔的哲学。妙啊! 其实,这种读不懂而夸之的现象本身并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客观地说,读不懂而夸之是人们自古以来对于高深学问的普遍做法。虽然这种做法听起来有些可笑,但实际上也很合理。这是因为真正高深的好学问并不容易懂,而那些学问之所以为高的一个特点是它们的切入点和方向都相当精准所以他们所涵盖的道理往往会如一杯满水一样地四溢而使得即便不很懂的人也受益。这种现象发生在老子身上过,在亚里士多德身上过,在黑格尔和其他一些大哲学家身上过(有机会的话可能还会就这个议题另写一篇),当然,也发生在了海德格尔身上。 但是,并非所有的被不懂而夸之的学问都具有同等的价值,它们各自被夸的原因本身还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与老子,亚里士多德,及黑格尔相比,海德格尔的特点是他的学问中真正有价值的并不是他个人的首创。比如,他的存在的概念来自黑格尔,他的时间的概念(海德格尔的成名作就是他的“存在与时间”一书)其实还是来自黑格尔,因为黑格尔的第一哲学的出发点由三点构成:无(nothing),存在(being),和变化(becoming),而变化本身就含有了时间的概念;如果还想再往前推,人们还可以推到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的那句“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的名言,说的还是变化。没有时间就没有变化,而没有变化人们也无法体会到时间。至于说海德格尔的“大幸(Dasien)”的概念与包括黑格尔以及他自己的老师胡塞尔还有海德格尔同时代的其他存在主义哲学家们关于人的意识和自我意识的独特性概念一样都是源自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所以,海德格尔作品之高深恐怕主要是他所继承的前人的理论之高深,这一点显然与老子,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人的高深不同。当然,海德格尔可能对前人的理论学得比较好,而且作了大量的论述。但是如果后人普遍认为海德格尔的理论很难懂,那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把他辛辛苦苦地作了大量的论述的功劳抹掉了。当然,或许在他的论述过程中对于自古以来就有的哲学的还原,建构,以及解构的方法有所发展(还有人说他是第一个提出解构的人因而是后现代解构主义的创始人),但是,至少海德格尔不是象老子,亚里士多德,黑格尔那样非常突出地提出了自己的很难在同时代里找出相同点的观点,学说和方法来。但是另一方面,一部分由于海德格尔自身在思维或写作文风上的问题(如本文所挑出的文字游戏现象),一部分也由于人类的皇帝新衣情结却使得海德格尔关于哲学的一些不正确的看法为世界哲学的发展带来了无法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今天让世界的哲学有所突破的关键不是一波接一波地上演读不懂海德格尔仍推崇他的理论的皇帝新衣闹剧,而恰恰是要对他所造成的一些负面的影响有较清楚的认识。。。。。。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2: | 多余的话 (一) | |
2012: | 核能经济学:最新研究进展 (九)(续 | |
2011: | 亚伯拉罕的信心 | |
2011: | 科学的春天与中国当代的“新四大发明” | |
2010: | 空谈误国,来,做道战策题 | |
2010: | 中日决战时机已到 | |
2009: | 罪与罚 | |
2009: | 基督教是宗教吗? | |
2008: | 转基因产业首获政府明确支持, 是对是 | |
2008: | 经济学称不上是一门科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