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综复杂的教育腐败问题
安替
根据新华社报道,最近由某市市民参与投票的全市行风评议活动爆出大冷门,教育系统在被评议
的30个重点部门中,群众满意度排名倒数第一,教育腐败已经超过司法腐败成为该市民众的关注
重点。而在去年爆出的上海交通大学招生黑幕,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生在高校的教育腐败的
严重性。
腐败本质上是为了牟取私利而对公共权力的滥用,是权力和利益的交换。权力含金量越大,对权
力进行寻租的空间就越大;而权力受到的约束越小,对权力进行寻租的成本就越小。这就是所谓
“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而愈演愈烈的教育腐败正是因为这两点原因成为腐败事件的新曝
光热点。
教育是一种特殊甚至无法取代的商品,一个人能否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几乎决定了他适应世界的生
存能力,影响了一生的生存质量。比较一下没有机会上学的边远山区青年和海外留学归来的青
年,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其中有一条几乎永远无法跨越的鸿沟。特别在这个信息
社会,掌握信息就更容易占有资源,而不同的教育直接导致这种占有资源能力的强弱。另外,高
等教育文凭还实际成为现实中各种高收入工作的门槛,没有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实际上大部分人只
能一生徘徊在社会的中下层。
中国的父母特别能理解这个问题,一些自己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民,却愿意倾其所有,供养自己的
孩子全部上学,甚至到博士,希望他们能摆脱自己的悲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系统对
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教育机会的一次丧失就可能造成一个人终生的伤害。
而在中国,由于私立教育并不发达,教育部门还是通过行政系统来控制和分配非常希缺的教育资
源,在行政系统的各个环节的官员或者教职工,都享有一定的“生杀大权”,都会产生滥用权力
的可能。而教育消费者为了趋利避害,愿意付出额外的金钱,对此进行寻租。一旦这些环节缺乏
制度式的监督,那么教育腐败就成为一种必然的制度性腐败。这些容易造成腐败的资源分配中心
环节包括:教育收费、高校招生、工作分配、职称评定等方面。
教育日常收费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中小学教育上。小学和初中虽然实行了义务教育,但是的确由于
师资配备,的确存在学校高下之分。根据新华社报道,该市每年小学新生入学和初中(民办公助)
招生,都是教育部门大肆敛财的好时机,市物价局规定每名学生只收9千元,但到了各学校则变
成漫天开价,价格失控,有的收2万、3万甚至5万,一些学校怕容易被发现还指定只收存折,不
收现金,并且多数不开收据,令工薪阶层学生家长苦不堪言。而课外辅导班的乱收费,则是授课
老师的赚钱机会,根据统计,每个学校每个月要交纳额外的一百多元辅导费用。
高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而且上什么样的高中和能否考上大学关系重大,家长宁愿付出重金也
要让孩子上重点中学。在入校名额上,校方对规则的解释有相当大的自由,而且监督不力,那些
没有达到分数线的人也可以用以赞助和额外缴费的方式进入学校,很多校方领导在这样的“解
释”中获得私利。
更大的腐败集中在各大高校。因为大学才是教育的最重要一站,学生十年苦读,家长十年“寻
租”,学校十年“腐败”的源动力就是因为所有的人都想能最后得到高等教育。而且高校的行政
建制在地方上要比普通学校甚至一些政府机关都要高,校方领导享有更大的权力空间,能调动的
不仅仅是教育资源,还能直接提供工作和相关待遇。因此,高校内部的腐败规模也远比普通学校
大得多。
高校招生的腐败在去年因为“上海交大招生黑幕”事件摆到了桌面上。事实上,上海交大这样明
目张胆的腐败行为在中国现在高校中绝对不是少数。经历过大学阶段的人都有切身体会,都知道
负责招生和分配的学生处的岗位是如何的肥缺。
正是由于存在这些不受到有效制约、却直接控制教育资源的环节存在,所以教育腐败才成为中国
各地区普遍存在的丑恶现象。解决教育系统权力寻租问题的方法,大约有两个途径:
一是减少行政权力的含金量,用市场来取代行政分配。这几年的工作分配方面的腐败程度越来越
小,就是因为由于学校不再包分配,学生大部分进入人才市场,分管分配工作的负责人,手中的
权力已经不没有太多含金量。同样,放松私立学校的限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对公立学校的
竞争,增多教育机会。
二是对权力进行限制。中国的教育系统正在转型,存在的问题大多盘根错节,无法一下子解决。
在承认目前大部分教育系统属于公共部门的现状下,公开校务,加强舆论监督,对教育部门进行
诸如听证会之类的决策监督,并且对其中违法现象进行司法干预。
不过,教育腐败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一个中国问题的缩影。就一个大学而言,它不仅仅是
一个提供教育这种公共服务的部门,它还是一个提供工作机会的企业,甚至还有一系列党政等政
治资源的存在。因此,教育腐败的铲除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