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藝術能帶給我們非凡的想像力
送交者: 朱添壽 2004年08月19日17:18:2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回顧自建國以來,政府採取了實務政策,為了生存,側重物質與經濟建設,注重理科而忽視人文和藝術。建國初期,即便是所謂的文科班,讀的也是經濟、歷史、地理、文學,但是對於基本的審美能力的訓練,可說是貧乏的。我就不曾記得有專門的音樂、繪畫、戲劇、舞蹈等學科。

  近十年來,情況大有改善。究其原因有三點。首先,由於經濟轉型,教育政策也就跟着調整,注重創意思維。其次,得歸功於《聯合早報》社論鼓吹,推動藝術教育,近十年來不遺餘力。第三,輿論引起教育部和新聞、通訊及藝術部的注意,主動並積極地探討問題,也實際提出解決方案。

  十年來在藝術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績,舉其大者有以下幾項:

  一、1993年藝術理事會開始實行藝術教育計劃,通過藝術之窗、藝術之課和藝術之旅三個系列推廣對學生的藝術教育。

  二、1997年政府承認南洋藝術學院和拉薩爾-新航藝術學院為大專學府,並撥款資助。教育部也已於今年核准這兩所學府舉辦大學課程的資格。

  三、2003年起,學校藝術教育全面開放。各中學可以按學生素質,自行決定高年級音樂課程活動。修讀音樂或美術特選課程的學生,可以將音樂或美術特選課程的O水準成績,當成人文科目報讀初院。

  四、2003年8月,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楊秀桃音專招收了第一批報讀音樂系的大學生。

  五、2005年,南洋理工大學新設立的藝術、傳媒與設計系將開課。

  六、2007年,政府將開辦藝術中學,讓愛好藝術的學生接受6年的中學藝術教育,學習音樂、戲劇、舞蹈、美術等藝術學科,也同時學習數理、語文和文學等科目。

教育定位問題

  過去教育體制的偏差在不斷改進後,形勢已一片大好,但我認為目前的教育體制仍有幾項偏差應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直以來,教育為學生提供謀生技能的訓練,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動力。自工業革命以來,社會上需要大量勞動力應付生產,因而教育體制為了培養勞工和技工,提供的教育在於使學生能讀,能寫,能算;而不是能唱,能跳,能畫。

  在學校里,主要的學科是語文、數學、科學。同時,教育決策者在有限的上課學習時段內規劃課程,只能擠進八九或最多十個科目。因為有個限度,多出來的學科只能讓位或合併。故此,很多時候,舞蹈歸入體育,戲劇屬於文學。這種課程的設置,反映出教育定位問題。不注重精神、文化與藝術的廣泛培養,就沒有辦法培養出有藝術素養的現代文明人。

  另一項偏差是人為地造成科學與文學的分野,並重理輕文。這種科學/文學涇渭分明的做法,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二戰過後,工業國經濟發展所需而產生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不曾如此。中國孔子時代就提倡六藝治學(禮、樂、射、御、書、數)。這是一套宏觀的教育思想,注重發展全身心健康的“德、智、體、群、美”五育。

  目前的情況,理科是主要的科目,是學生的必修科,在課堂內上課,得考試。藝術科目可以是選修科目,喜歡藝術的同學可以參加課外活動。我國課外活動項目很多,每年青年節成績很好,碩果豐收,便好像是藝術教育成功了。

  其實藝術教育不只是藝術活動或藝術欣賞。我們不妨來個反向思維,是否有這麼一天,可以文科是主科,音樂、繪畫、舞蹈、戲劇、文學,是必修必考課程。選修科是數、理、化。課程靠課外活動,學生參加解剖學會學習生物,汽車學會學習物理,炸彈學會學習化學,這行嗎?這就如同現在參加銅管樂隊學音樂,書法學會學美術,辯論學會學文學。但是,一樣嗎?

  要真正重視人文與藝術教育,就要規範藝術學科為學校內的正式課程,按系統遵照學習規律扎紮實實地進行文學與藝術學科的教學。

為什麼非得栽培出藝術家?

  我們常聽到這麼一種論調,說我國國小寡民,造就不了這麼多藝術人才,也缺乏這麼多就業機會給藝術家,所以不應該讓太多學生學藝術。我們中學時都學習初數、高數,但有幾個成為數學家?日常生活上誰用得上微積分與函數表?

  我們學物理不為成為物理學家,那為何藝術教育就非得栽培出藝術家呢?藝術教育在於教導學生創意地看待、分析並解決問題;培養合作、團體精神,並能欣賞異同,看到新點子、新方向。這些不正是我們迫切需要的人才嗎?

  人文素質、藝術素質是現代文明人的基本素質,不是要人人都成為藝術家,而是要儘可能多的人具有感應藝術的能力。科學家同樣熱愛藝術,因為藝術能使他們具有非凡的想像力和感受力。

  現在有一種怪現象,上藝術課卻不必實踐藝術創作,只需寫論文談論藝術。如中文系只論唐詩宋詞,分析作品時引經據典,但大學生寫不出一首詩,填不上一闕詞。能寫音樂論文的博士不會作曲,能寫文學論文的碩士不寫小說。

  理科卻不存在這種現象。能有醫學博士不會行醫而只懂得分析白求恩醫生為中國的革命奉獻嗎?會有數學博士不懂得解題卻只研究笛卡兒的生平嗎?我認為應該把學識、理論與創作結合起來,理論與創作,研究與實踐是藝術文學的兩翼,缺一不可。

  藝術教育的需要與目的:

  一、從功利主義出發點來考量問題,因為經濟轉型,為了能更好地適應日後的經濟推動力,我國往後的教育不能只培養一批會算術,會物理,能操作機械的技術工人而已。舉一個現實的例子,現在,多媒體動畫片的製作方興未艾,其經濟效應佷大。但動畫媒體需要的不只是繪畫或只是電腦知識,還需要戲劇、表演、寫作、舞台、燈光、音樂和編舞等。

  成功的動畫媒體製作需要的是全面的美學養料,但是,美學藝術教育的真諦是在於教會孩子欣賞藝術,欣賞美,欣賞內在美,教會孩子自信,給孩子靈魂。只注重理科而忽視藝術的栽培,就如同一個人能全面懂得太陽、空氣和地球自轉的種種科學理論,但卻不能領略和欣賞晚霞。這樣的人生,太單調了吧?

尊重我們的人才

  二、從長遠及全方位來考量問題,我覺得我國的藝術教育,應該有下列三大目標:

  1.培養出全職藝術工作者、藝術家,甚至是藝術大師。

  我國目前的三所大專院校,南洋藝術學院、拉薩爾-新航藝術學院、楊秀桃音專,加上三年後招生開課的藝術中學,是能為我國有志於從事藝術工作的年輕人提供良好和有系統性的藝術教育。最終我國是否能有人成為蜚聲國際的藝術大師,是個未知數。成功有必然性,但也有偶然性。能提供適合的環境、硬件、軟件,至少是提供了培育的溫床。

  我這些年來與藝術界的接觸,堅信我們是有人才的。問題是我國一方面不承認也不重用我們的人才,一方面又自我設限,常以小國寡民為理由說人才不夠。這種心態應該及早改過來。我們固不應夜郎自大,但也不必枉自菲薄。要別人尊重我們的人才,我們得先自我尊重我們的人才,所謂“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

  2.培養有藝術概念,有創意精神的新一代工作隊伍。

  隨着經濟結構的轉型,我們急需能適應新經濟的工作隊伍。但是,創意思維並不是靠上了幾天創意腦震盪課程就能學到的,創意思維也不是只有成績好的學生才能擁有的專利。上天給了我們兩邊大腦,目前的教育制度只發展了理性思維的一邊大腦,另一邊感性思維大腦放着不用。只要把孩子的這另一邊大腦也發展起來,肯定對我國未來大有益處。但做法不是在課堂上學習創意課,應該正本清源,從學校納入正規藝術課程着手,在中小學增加藝術課程的廣度及深度。

  3.培養對藝術有興趣的國民藝術的愛好與欣賞,不是與生具來的,是需要經過浸濡、學習與訓練的。沒接觸過西方藝術的人就認為交響樂吵死人;我的純洋化的朋友卻說京劇是牙痛者的呻吟。要懂音樂就要訓練出音樂的耳朵,要懂美術就要訓練欣賞繪畫的眼睛,而這就要從小培養從小訓練。

  本地的許多藝術團體、本土文化,還需要我們本土人民的大力支持。在提高人們對藝術的愛好方面,除了政府之外,藝術團體可以自助自救,而他們也都做了,但卻是事倍功半。其實,問題主要還是普遍上國民從小對藝術的好奇心、熱愛,未被引發出來。學校內的課外活動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輔助,但卻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我要再次強調,課外的藝術活動不是,也不能取代課堂內正規的藝術教育。

  有了大批對藝術有認識,有興趣,有品味的群眾,才能真正發展藝術,從而帶動藝術經濟及企業,讓音樂廳有聽眾,展覽館有觀眾,文化作品有讀者。缺少了能欣賞藝術的人民群眾,而希望只靠如濱海藝術中心之類的硬件來帶動藝術企業,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藝術要從小薰陶

  公平地說,目前及可見的將來,在大專學府方面,藝術教育比以前健全、蓬勃多了。三所藝術大專院校是重鎮,但在中學及初院方面,藝術課程教學資源並不充足,而且只有部分學生有機會選修藝術課程。特選美術及音樂課程(AEP/MEP)的學校不多,而選修的學生功課壓力大。選讀O水準音樂、美術的學生人數不多,開課不足。其他絕大部分學生除了中一、中二的三幾節的所謂藝術課,其實只是藝術欣賞課,只能靠課外活動參與藝術。

  本地中學生對數、理、化基本定律、定義概念都熟悉,比如基本上能明白三角、幾何、代數,知道什麼是地心吸力、加速度,什麼是脂肪、新陳代謝等。但對藝術方面的基本知識,如文學、音樂、色彩、線條、對比等,卻相對地貧乏。什麼是奏鳴曲,什麼是永字八法,什麼是嶺南畫派、海派,什麼是平仄,卻如鴨子聽雷。

  因為不懂,所以就不會欣賞,也沒有欣賞的欲望。我們是不是能在目前已經是較好的教育體制基礎上,做得更好?能不能擴大藝術課程,讓每個中學生都讀一門綜合藝術課到中四水準?

  只要有系統地教導孩子們以文學、美術、音樂、舞蹈的基本理論為經,再以我國四大民族藝術為緯,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對藝術有所認識,有所感應,學生們就能對藝術產生愛好,甚至激情。

  我個人覺得中一、中二的入門欣賞課程,以及目前限量少數班級的中四藝術課,不能造就一大批血液里有藝術修養的一代。陳瑞獻說要在孩子們身上塗抹藝術的蒜泥味道,我認為這種蒜泥味道,要能走到哪兒,熏到哪兒,要能整個社會、國家都有這種味道。這一定得從小薰陶,從小浸泡,需要時間,更需要有遠見的教育家;單靠課外活動,是不行的。郭寶崑生前曾對我慨嘆:“我們每年這麼多的學生,為什麼劇院不滿,為什麼展覽廳沒人?”

  三年後的藝術中學,將是如何的一所學校?細則目前尚未敲定。我希望這中學的藝術課程,注重理論,也注重實踐。藝術是得通過技藝表現出來的,再好的藝術理念,沒有技藝,不能表達出來,終歸只是紙上談兵,眼高手低。眼前一些畫家,畫梅蘭竹沒有中鋒筆法;畫山水只有墨彩,沒有皴法;寫書法橫劃如蚯蚓,直豎無收筆。這都是基本功入門錯誤。藝術中學應堅持進行扎紮實實的基本功訓練。

不可偏廢本土文化

  雙元文化現在才接到主題!我個人覺得藝術、文化的最根本在於語言。教會孩子如何讀與寫一種文字,不只是母語,也可以是他語,就是在他的腦海里開了一扇門,打通視野,並在精神上豐富孩子。

  我國的地理、歷史環境造成了我們以英語為主,無可厚非,這也是我們的優勢。但是,對於母語的政策,不應受一小部分人的鼓譟,認為母語難學,尚未上陣就已經為敗陣找下台階。高數不難學嗎?物理不難學嗎?英語不難學嗎?當年許多華校生一本英文科學書,一本英漢字典死背死讀地拼了過來。為什麼讀自己的母語竟然如此困難,痛不欲生,得逃難到國外這麼淒涼?一言以道之,“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我們應該重新調整心態,重視與世界接軌的當兒,不可偏廢自己的本土文化,根的文化。能真正接觸到他族文化的根,文化靈魂的人少之又少,而如果又忘了自己的文化,搞不好新加坡人將成為新版本的邯鄲學步了。

  我們在接受西方文化藝術的同時,要能有自己的精神依據。藝術是相通的,本不分國際,但藝術有共性,也有個性。我們要充分利用歷史給我們帶來的優勢,引導學生東西並重,不排斥,不偏廢,真正做到雙元文化並舉。

  雙元文化的並行不悖造就我國國民獨特精神文化素質,不僅有益於國民個性成長,大而言之,將使新加坡在今日與未來亞洲的經濟與政治生活中發揮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獲得獨特的利益與榮譽,並贏得世人的尊重。再加上把重理輕文的比重再向偏文方面調整,我樂觀地相信我們將會看到新加坡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是南洋藝術學院院長。本文是7月11日舉辦的“新加坡的雙文化”座談會講稿,講題是《新加坡的藝術教育》。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思想家,革命家,還有小偷
2003: 一 生 有 多 長 (十四)
2002: 閒聊-中華文明
2002: 澄 清 : 關 於 北 大 登 山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