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的單車,單車的物權 【原創】仙湖水澤 我國的好電影不多,大多是圖解政治,只是宣傳不是電影;或花拳繡腿,吸引眼球;或投資億萬,富麗堂皇,華而不實;或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主子奴才,封建糟粕。而民主法制,推動進步的影片,幾乎不見。我看了《十七歲的單車》,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很深沉,有回味,莫名的傷感,體檢了大城市中,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的悲哀。青春的殘酷,生存的殘酷,追求法治的殘酷。 十七歲的農村少年農民工小貴,在北京找到一份送快遞的工作,因為得到許諾,當他賺到六百塊時可以擁有公司暫借他用的銀色變速越野自行車,他每日工作都很勤懇,可是就在夢想即將成真時,單車丟了,小貴陷入絕望。 小堅是和小貴同歲的北京少年,但因家庭的貧困,他在維繫天子腳下北京人的驕傲時又常有都市貧民自卑。 父親屢次三番將許下他一輛單車的承諾食言後,小堅為在同伴面前掙面子和泡馬子,從家裡偷來500元錢買了一輛二手車,不想此車正是小貴所丟。小貴發現他賴以生存的單車被小堅“盜”去後,開始不計代價拼命討回,兩個少年為守護自己的簡單夢想發生爭鬥。雖然中國民眾沒有法治觀念,影視文化中也鮮有宣傳,百姓不懂物權,不知道悍衛自己合法物權而奮鬥,然而這部電影實實在在是兩位17歲的少年的物權保衛戰。 如果從自行車的角度來看,即是一部物權轉移史。從飛達快遞公司到農民工郭連貴(小貴)手中,然後被偷後流落到二手市場,接下來被小堅購買,隨後,被小貴找到,兩人一人一天騎,到最後,從小堅手中交給小貴的時候,被人摔破砸毀,直到小貴扛着完全變形的車子淹沒在人流中。因為法治不健全,社會秩序混亂,小貴的自行車丟了後,為什麼能在二手市場銷售?二手市場成了銷贓的合法場所?如何保護物權所有人小貴的合法權益?小堅又從二手市場合法購買了小貴的自行車,如何又保護善意第三人的權益? 在雙方談判中,通過妥協,相互包容,最後達成協議,小貴、小堅一人一天騎。可見中國人骨子裡也有民主法制的基因。 快遞公司劉姐的傲慢無情,她那冷漠刻薄的模樣,仿佛山頂洞人從來不是她的祖先,自己天生就是城市人,她趾高氣揚是城市中人對農村來人固有的偏見,對農民工的不屑。農民工,特色社會主義的產物,工作、生活在城市而沒有城市戶口,沒有市民待遇,城市又離不了他們。人稱“中國黑人”,他們在中國社會的最低層,受到階層 歧視,群體歧視,他們的人權、物權常常受到侵犯。這一群體在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中,立下了不可抺滅功勳。 整部影片是針對兩個人展開的,小貴和小堅。其中,還包含着城鄉關係,儘管兩人來自不同的家庭,一個在城市,一個來自農村,這輛自行車卻在兩人身上發生了交集,兩人都為這輛自行車花過錢,誰也不能成為這輛自行車的真正主人。隱喻了這是一個沒有物權的地方。在中國,沒錢在哪都是外地人,有錢在哪都是本地人。 影片中我佩服的就是小貴,“軸”,是眾人對小貴的評價。他善良,努力,不屈。不管遇到了多少困苦,他都不放棄。他死死守衛的自行車,是他的權利,他的希望。然而在自行車爭奪戰中,在影片的打鬥中,沒有看到文明和法治,沒有政府的作為。我們看到了和諧社會中的無序,法制中的死角。毛澤東暴力革命,文革七斗八斗的餘毒,至今延續使用,人多和拳頭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叢林法則沒有廢棄。 當眾人跟小貴爭奪自行車的時候,小貴就是死死抱着車子不放,他知道,那就是他的信念,不能放鬆一口。小貴發出那撕心裂肺的叫喊聲仿佛要撕裂整個時代,那是一個中國底層民眾,要民主、要法治、要人權,驚天動地的呼喊! 片尾,一條筋的小貴滿身傷痕血污扛着扭曲變形已經報廢的自行車走過紅綠燈,走過熙熙攘攘的人群,走向前方,走向他的希望所在,也走向我們的希望所在。 民主法治任重道遠,但越走越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