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影視娛樂 > 帖子
音樂發燒札記
送交者: 怡光 2021年06月11日10:19:39 於 [影視娛樂] 發送悄悄話


音樂發燒札記 


1

作為一種藝術欣賞的形式,音樂,比語言和行為表演,對人的感覺具有更為持續長久的影響力,因而是人更為理想的精神伴侶。

試比較聽一段經典文章的朗讀,看一段精彩的動作表演,和聽一段好的音樂,它們給人的感覺是有差別的。這差別在於,人對這類良性的感官刺激重複發生的接受程度。朗讀一篇文章,重複多遍,你對它的興趣就會逐漸下降;重複觀看看一段動作表演,興趣下降的速度比聽朗讀還要快;但是反覆聽一段使你動心的音樂,你幾乎沒有厭煩它的時候。這裡的“重複”,可以是立即重複,也可以是幾小時,幾天,幾月後的重複。

如何解釋這種現象?

語言的功能主要是用來描述事物,現象,感覺的特徵,它並不直接傳送某種感覺,而是用描述來激發人的感覺,執行這種“激發”的機制是大腦,“激發”的效率被大腦此時此地的知識和情緒所決定。對一種描述的重複使用,激發的功效會逐漸減低,這可以認為是人類大腦對簡單重複的一種抗性。“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你把這美輪美奐的詩句讀十遍,對比一下聆聽優質音響中放送出來的貝多芬的《月光》十遍,有何感受。語言多次重複,描述變得因熟悉而陳舊,甚至會有“老和尚念經”的味道,而音樂多次重複,給你的感覺並不打折扣。這是因為,音樂可以直接刺激你的聽覺感官,調動你的荷爾蒙,不一定需要大腦這個“中介”來作翻譯。

那麼觀看動作表演呢?動作行為通過刺激視覺感官而發生作用。視覺是人的五官之首,它每時每刻接收的外界信息更全更龐雜,因而大腦對傳入視覺感官動作行為的審視更為嚴格,更為廣泛,摻雜更多的世俗因素。一般來說,單個的動作並不容易傳遞思想和情緒,用一系列的動作來傳達思想和情緒,就像猜謎,動作行為是謎面,傳達的東西是謎底。當謎底沒有被揭開時,大腦會隨着動作行為的設計者的預期路徑,一步步去獲取情緒和感覺。當動作行為重複發生時,就像知道了謎底的人再去猜謎,對動作行為的興趣會減低或喪失。

你會問,當你聽完一段音樂後,再聽第二遍,不也是知道了“謎底”嗎?問題是,音樂的謎底不一定是大腦分析出來的,不能進行簡單的概括思考,那是一種瀰漫身心的感覺。就像一縷香氣飄過,你知道了那種氣味,例如蘭香,如此美好,卻總是聞不夠。

 

2

音樂發燒友大概可以分為三類人:器材幫,內容幫,器材內容幫。

器材幫追求完美的音響質量,對內容的選擇性,專注性,不是太在乎。他們有兩個特點,錢很充足,耳朵很好。他們有的會建一棟房子來專門聽音響,因此對購置一流的音響器材,根本不在話下。器材幫更享受聲音重放的質量,為達到某種理想的聲音質量,不余其力。就音樂而言,他們更享受“聽音樂”的過程。

內容幫享受“音樂”本身,他們很多人和音樂有不解之緣,他們對所聽音樂的內容很在意。因為他們想要有一個好的放音平台來欣賞所鍾愛的音樂,因而進入了發燒友的行列。他們對器材的要求在中等以上水平就夠了,對音響的質量不是十分苛求,只要能完美表現內容就可以,但對音樂聲源(唱片,CD)內容有比較認真的選擇,不是什麼都願意聽的。

器材內容幫,是更為資深的音樂發燒友,他們不少人是從器材幫或內容幫進化而來,時間,金錢,興趣是促進他們進化的條件。除了專業工作者,一下子成為器材內容幫的人大概不會很多。

我的感覺是,三類人的追求,到最後大概會殊途同歸,匯聚到對聲源的追求,即對唱片,CD的製作質量和錄音版本的追求。聲源質量是對音響質量影響最大的一個環節。再高端的音響系統,都不可能把一個不理想的聲源改變;相對較低檔的音響系統(進入發燒友的行列,人們的音響系統不可能差到什麼地步),對高質量的聲源的放送也會有相當令人滿意的效果。錄音原聲帶的製作質量有很大的隨機性,和當時的行業技術水平,錄音環境,器材的質量,匹配,位置,調控,表演者的發揮,甚至和錄音時的氣候,都有關係,它不像iPhone,一種型號之下每台都完全一樣。因此,公認的高質量的錄音產品,數量是有限的。例如在古典音樂領域,市場上公認的好唱片也不過幾十張。人們對這類有價值的稀缺的追求,熱情是會相當高的。

我曾有這樣的體驗。我總認為年代越近的錄音,因為技術越來越完美,效果應該越好。看到2020年倫敦交響樂團與炒紅了天的大提琴家豪塞(Hauser)的CD,急忙買了一張,且抱有很高的期待。誰知大失所望,不少樂曲和音響設計矯揉造作,虛張聲勢,和大提琴這種樂器應有的內涵相去甚遠,成了我所擁有的最不願意聽的CD之一。

  

3

聽音樂要一點儀式感。

並不是說總要正襟危坐,香茗陪伴,但是靜心集思,或添點其他與之相關的動作或行為,以增加對所要聆聽的音樂的聯繫,這很有意義。因為,美好的東西都是激情和專注的產品,同樣的激情和專注應該是獲取那東西的密碼。我喜歡聽唱片的那種感覺:從唱片套里取出唱片,打開唱機蓋,放入唱片,用靜電刷清潔一下唱片,將唱頭放下. . .,你會有同唱片,唱片裡的內容交流的感覺。每張唱片放送時間不長,20 40分鐘,你會十分珍惜這段時間聽到的聲音。

我們這些5060年代出生的人,不管在打造生活還是享受生活時,都缺乏一種行事的儀式感,還自認為有隻專注於事物本質的灑脫。進入人生的末尾時,才感覺自己確實失去了一些東西。就像住進一所價值不菲的大房子裡,那裡卻家具乏味,屋裡全無富於情趣的裝飾之物。

 

4

在音響設備上欣賞音樂,音量到底應該開多大?

提這樣問題的 人,一定是個認真的音樂愛好者,而不是一個把汽車音響開得驚擾半條街的“來看,我是個音樂愛好者!”。

認真聽音樂人,是想從音樂中去獲取什麼,而不只是想從“聽音樂”中去獲取什麼。因而他關心的是音樂中的元素,如主旋律,分部旋律,整體氣氛,某個特定的聲部,某種或某些特定的樂器,某一個角色的聲音,等等。我認為,音響設備的音量開多大,取決於你所關注的音樂元素,其原則應該是,音量開到你所關心的音樂元素能完美呈現的程度。例如你在歌劇中關心帕瓦羅蒂的歌聲,你在弦樂四重奏中關心小提琴聲部. . .,調整音量以致犧牲一點其他聲部也無妨。

但也有一個兼顧的問題。你想完美地欣賞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那無與倫比的慢板,你會把音量開得很大,以致能聽清楚那些豐富細緻的弱音流淌,但以同樣音量聽第一,第三樂章,你就會覺得震耳欲聾,很難忍受。這要求你隨時調整音量,這樣做又破壞了情緒。好在現在的放音系統都有音量遙控裝置,可以彌補這一缺陷。但也不要過度信任這些功能。我最近買了一台好評如潮的Cambridge CXA81放音系統,其他功能都不錯,唯獨遙控功能差,三米外音量遙控無法操作,聽音樂時,遇到這種情況,很煞風景。

 

5

音樂能淨化靈魂嗎?

音樂不能淨化靈魂,音樂只能安撫靈魂。

“淨化”具有社會學意義,它包含了真,善,正義等這些對人類有積極意義的概念。而“安撫”則只具有生物學的功能,任何人可以從音樂中得到撫慰。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可以鼓舞人們為美好的目標而奮鬥,也可以成為希特勒煽動屠殺猶太人的進軍號。

據說列寧逝世時要人為他播放貝多芬的鋼琴獨奏《熱情奏鳴曲》,而不是他為之奮鬥了一生的號角《國際歌》。他大概也是一位音樂發燒友,要不然,他不會讓這首火焰般的人性的音樂作品陪伴着自己生命的最後一點知覺,情緒,和願望。然而正是他和他的同事們所實行的無產階級專政,使數千萬的人失去了生命,把曾經給了他本人自由的沙皇一家滅族。

納粹頭子戈培爾會把舒曼的《童年即景》彈得如此優美,深情,他從中得到的感覺,與被他的理論致死的無數諳熟這首曲子的猶太人的感覺,是相同還是不同?

有報道說,德國《明鏡》周刊的記者發現了100多張希特勒收藏的唱片,顯示了希特勒的音樂品味更傾向那些他所排斥的音樂家,其中俄羅斯猶太音樂家居多。

據說有五張唱片是希特勒希望隨身攜帶的,它們是:

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No.78 No.90

瓦格納的《漂泊的荷蘭人》,

穆索爾斯基的《鮑里斯·戈杜諾夫》,

柴可夫斯基的鋼琴協奏曲,

莫扎特的鋼琴協奏曲No.8

  

6

朦朧,是音樂的一種美。當音樂失去了朦朧,就失去了它最重要的特徵,變成了一首詩或一篇文章。當然,詩和文章也會很美。

音樂,你永遠不知道它要告訴你什麼,但它永遠在告訴你一些東西。

音樂要用感覺來欣賞,而不是用頭腦來欣賞。

人感覺世界,和與世界打交道是用兩種完全不同的大腦機制。與世界打交道,需要反差儘可能強的判斷,不是正確就是錯誤,這樣有利於提高效率,節省資源,採取行動。感覺世界,卻允許很多不確定的東西在大腦中存在,因為人性,以及真實世界,在人大腦中的反映是十分複雜的,不清晰的,常常自相矛盾的。

舒曼的鋼琴套曲《童年即景》,非但全曲有明確的題目,每段樂曲也都有各自的標題,但你永遠不會得到聽詩歌,散文那樣清楚的感覺,越是想聽出個所以然來,越是糊塗。當你放鬆情緒,不再執着地去捉摸哪一串音是在描寫什麼,一切交給感覺,你就會得到些東西。

 

7

音樂應當欣賞到什麼程度?

我曾和一位頗有名氣的專業作曲家聊音樂欣賞,要他教我點竅門,對一件音樂作品到底應該欣賞到什麼程度。他說,“說實話,我也真不知道人到底應該如何欣賞音樂。我寫的東西,想告訴人們這個想法,別人卻那樣來理解,來評論。”這時候,音箱裡正在放着一首探戈,他立即被吸引而轉了話題,說,“這個探戈和皮亞佐拉(Astor Piazzolla,阿根廷作曲家和手風琴家,人稱“探戈之王”)的探戈不同,沒有那樣強的重音,有意思!。”

音樂欣賞沒有理論可依,靠積累,靠重複,靠大腦里廣博的音樂庫存。有感覺,就是你的“程度”。一輩子只吃淮揚菜的人,如何欣賞重慶火鍋的味道?

  

8

黑膠唱片的真缺點和假優點

黑膠唱片最主要的缺點是,音響的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不足。這裡有兩層意思,1. 最響和最弱的聲音之間的範圍不如CD廣,2. 最高和最低的聲音之間的範圍不如CD寬。其原因是黑膠唱片模擬凹槽的寬度,深度是有限的,要保證唱針不跳出模擬凹槽,其振動強度必然受到限制。再則,如果聲音的頻率太低,意味着在給定的音軌長度中,儲存的音頻信號太少,以至於不能使唱針正常振動;如果聲音的頻率太高,相同音軌長度中儲存的音頻信號太多,唱頭由於重量引起的慣性難於跟蹤它們,從而導致失真。因此,為黑膠唱片製作母帶的工程師通常會使用各種方法減少極高或極低的頻率,這些方法使黑膠唱片的音頻範圍變窄。CD完全是數字儲存,不存在這些物理限制。

黑膠唱片最主要的優點是,它是一種模擬信號的聲源,理論上平滑地無限接近真實的音頻波。而CD則是在音頻波的不同點上進行採樣,它是階梯式地接近音頻波,無論採樣多麼密集,都永遠不可能包含黑膠唱片模擬凹槽中存放的所有數據。但是,在黑膠唱片中儲存的許多音頻數據是浪費了的。因為人耳所能辨別的聲音頻率範圍是20Hz 20000Hz,大部分錄音室沒有高於20000Hz的麥克風,而且揚聲器播放高於20000Hz的頻率也很少見。製作CD的採樣頻率為44100Hz,遠高於人耳的高音頻辨別能力。所以,人耳能從黑膠唱片中聽到的聲音,在CD中完全可以得到。由此看來,黑膠唱片的這一主要優點不一定真。

黑膠唱片是音樂發燒友的標配,但不必過於迷信。

今天讀到“APNews”的一篇報道,“疫情期間黑膠唱片激增,保持銷售增長”(Vinyl  records  surge  during  pandemickeeping  sales  spinning),想從此文中看看人們又發現了黑膠唱片的什麼新的優勢。結果是下面這段話道出增長的原因,“我想要一種音樂格式來鼓勵聽眾投入時間,體驗不僅僅是在手機上去翻聽歌曲。”(I wanted a format to encourage the listener to invest the timethere’s more to the experience than flipping through songs on your phone.

 

9

黑膠唱片不必太多,但要精,一個人擁有100張左右好唱片大概就夠了。因為想要聽唱片時,你必定會有一種“精聽”的欲望,你應該為這種情緒奉獻出最佳的東西,不論是作品的內容,製作質量,表演者的水平,都應該對得起你的那種情緒。如果是隨隨便便的“泛聽”,可以有任何其他快捷的渠道,像網絡播放,藍牙傳送,甚至是從音質不相上下而使用便捷得多的CD中獲得。

你所擁有的唱片應該都是經典。相信經典, 不要以為你還可以發現什麼新東西。

人對經典的了解一般是從音樂評論中來。大多數音樂評論者的評述都有其個人目的,不是為“稻粱謀”,就是想販賣點個人的廣博或深刻,與對作品的客觀評論或多或少有距離,然而一種客觀的評論又是這所有的個人評論的概率統計值。要相信自己的感覺,用自己的感覺去檢驗那些音樂評論。

 

10

我並不是音樂愛好者

在少年時代,因偶然機會學了一種樂器,自己便和音樂結上了緣,成了這樣一種人:他會在夢中被某段音樂旋律喚醒,他會聽到不管從哪裡傳來的小提琴,大提琴,鋼琴的聲音而心情激動,他會把老奧(小提琴家奧伊斯特拉赫),老羅(大提琴家羅斯特羅波維奇)當基督,菩薩來膜拜,他會在無聊獨處時聽到一些樂音,像《月光》,《彝族舞曲》,或什麼東西。

但是,這樣的人其實並不是今天人們所說的音樂愛好者。一項調查顯示,古典音樂已經沒有多大市場,現代人談論音樂時,常常把古典音樂排除在外。不信你去唱片商店看看,標有“Classical Music(古典音樂)”的箱子總是放在最角落;如果二手的流行音樂的唱片標價$50.0一張,古典音樂的唱片只要 $0.5一張。上次進了一家唱片商店,問,“你們沒有古典音樂欄目嗎?”“哦,庫房裡,自己去找!”

在今天,很多情況下音樂成了不需經過十分嚴格訓練的人,在任何一種情緒的激發下,所想發出和能發出的任何聲音,只要它能取寵於眾。它更多地像似成了一種聲音的交際工具,或者流行的概念或情緒的裝飾花邊,而不是一種超俗的精神享受。傳統意義上的音樂愛好者們勉強粘附在現代意識形態的表面,就像禿頭上的幾根毛。

這是不是驗證了那位偉大領袖的預言,“人民大眾”才是“文化的主人”。但是,說完這句話,他是不是又要人為他朗讀那並不為人民大眾所熟知的《枯樹賦》去了。

 

20216月)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張立昂手伸進宋芸樺裙子裡! 神還原言
2019: “我揍丫的!”
2018: 電影《獄中龍》主演 劉德華 何家勁 黎
2018: 體制之外,幸好還有愛情!電影《鍾馗伏
2017: 《金牌調解》20170611 對女兒的無可奈
2017: 《今日說法》 20170611 無聲的歧途
2016: 《曉松奇談》好萊塢精英:惡棍天使
2016: 懸疑劇《半個月亮》全20集 主演 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