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真的不好學,僅針法就有直繡、盤針、套針、平針、輔助針、直針等10幾種。誰家姑娘不會描龍畫鳳、紮花描朵,會被別人家笑話:誰家的閨女長一雙大手,啥也不會,媒婆都看不上。嫁人也受影響。為練一手好活,嶽母沒少挨母親罵。
嶽母留給我們的是一件做工非常講究的繡品,究竟屬於什么繡種,真的說不明白。都說行家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我只知道那活兒是相當的細膩、鮮活。
圖案是兩幅動靜結合,活靈活現的生活場景。一幅是石榴樹上盛開著石榴花,一只鳳凰展翅欲飛的情景。一幅是一株葡萄樹下,一只小老鼠望著晶瑩剔透的葡萄在流口水。仔細看看:石榴樹上的鳳凰羽毛好似在閃動,葡萄架下小老鼠長著一對水靈的眼睛。火紅的石榴映紅了整個絲綢子面。綢子那樣細的紋裏,每個布紋裏要有好幾針通過:聽老人講,當年的繡花針只有火柴的三分之一,一條本來就很細的絲線,有的時候還要分成幾條,為了配出更加逼真的色彩,繡出有真實感的色澤,使作品活靈活現,常常是將幾條相近顏色的線放在一起比對,有時候自己一次都定不下來,要比對好幾次才行。
嶽母還是一位過日子的高手。當年嶽父一個人的工資養活8口之家,每個月還得給婆婆寄生活費。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她精打細算,辛勤勞作,平日裏沒有一會閑著的時候。保證了大人孩子都吃像吃,穿像穿。把一大家子人打扮得幹幹淨淨,這其中的困苦只有她自己知道。
早春,她起早貪晚采集山野菜,新鮮嫩綠的野菜即能增加人體維生素,還能成為糧食替代品,經她一雙巧手烹制後,非常可口,節約下好多糧食。她用“榆錢兒”做的疙瘩湯色澤鮮豔,一看就有食欲,吃到嘴裏滑而不膩,十分爽口。用豬毛菜做的散狀,即有野菜的清新還有饅頭的香味,吃一次就不會忘記,至今想起來腮邊還有香味。改革開放之後人們的生活好了,我還請她老人家為我做莧菜小豆腐,那味道真鮮,吃起來十分有食欲,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