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復興的的兩個過程(外四篇)
儒家復興有兩個難以超越的過程:首先是傳統歸來,先佛道而後儒家,佛道先興,儒家後來。故我說,佛道兩家是為我們打前站的。
其次,儒家歸來是先名義而後實質,先表層而後深入,先局部而後整體。這個過程中,南懷瑾、於丹們功不可沒。習為儒家歸來提供了局部性政治通行證,也有其貢獻。當年在這個意義上對其有所肯定,並無不當。
同時,儒家的成長、包括個體和群體的成長也有個過程,先偽後真,先劣後優,先小人後君子。先後者,一是先來後到,一指某些儒生的自我革命和優化。循名責實,由淺入深,由肢體而執全象,是君子群體的責任。讓我們努力,以加速儒家從量變到質變、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2020-6-22
義理訓詁文章考據
義理、訓詁、文章、考據四學,義理為本,其餘為末。學者既不可本末無別,一視同仁;又不可取本棄末,割裂開來。程頤言:
“古之學者一,今之學者三,異端不與焉,一曰文章之學,二曰訓詁之學,三曰儒者之學。欲趨道,舍儒者之學不可。今之學者有三弊:一溺於文章,二牽於訓詁,三惑於異端。苟無此三者,則將何歸?必趨於道矣。”
儒者之學與文章之學、訓詁之學既有區別又有聯繫,既有分界又有交集。學者惑於異端固然不可,也要避免溺於文章、牽於訓詁而疏忽義理。正確的態度是,以義理之學為本為主,以文章、訓詁、考據諸學為末為輔。
我不太認同戴震之學,但很認同段玉裁所引的戴震之言:“有義理之學,有文章之學,有考核之學。義理者,文章、考核之源也。熟乎義理,而後能考核,能文章。”(段玉裁:《戴東原集序》)2020-6-22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問題:或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或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兩種說法,哪種正確,你認同哪種?
東海答:這句話本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語本《西遊記》第五十回:“道高一尺魔高丈,性亂情昏錯認家。可恨法身無坐位,當時行動念頭差。”又見《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業隨身,終須還賬。”又見譚嗣同《仁學》四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愈進愈阻,永無止息。”
傳當年在排練京劇《紅燈記》時,扮演李玉和的演員對鳩山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周某聽了不以為然,當即糾正說,應該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雲。
但我更認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道魔之別即正邪、善惡、人禽之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意味着正義終將壓倒邪惡,人類終將戰勝禽獸。無論魔怎麼高大上,道都可以更加高大上。道在與魔的爭鬥中不斷成長和提升。
在一定的空間環境和歷史階段中,道有所短,魔有所長,確實存在人不勝禽、邪壓倒正的情況。但這是局部、暫時的。禽不勝人、邪不勝正才是人世間的常道,具有必然性、絕對性和歷史性。人類社會和文明發展的歷程,就是正善不斷戰勝邪惡的過程。
於個體,道與魔之別,即良知與不良習性之別。個體德性成長的過程,就是道不斷戰勝魔的過程。小人是道不勝魔,魔壓倒道;士是道挑戰魔,道魔相持;君子是道已占壓倒性優勢和絕對性上風;聖賢是即身成道,道心純粹,成了道的載體和化身。2020-6-22
學習老母雞孵蛋
孟子說:“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孟子•公孫丑》)正,預期義。《公羊傳•僖二十六年》:“師不正反,戰不正勝。”勿正,不要刻意預期效果。勿忘,放在心裡,不要忘懷,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勿助長,不要輕浮急躁欲速求效。
孟子原意是講集義養氣功夫,在自立自成的時候,要勿忘勿助,有一種精誠用心又從容不迫、灑脫自在的心態。這個心態與揠苗助長相反,就像老母雞孵蛋,既要抱在懷裡不離不棄,又不能抱得太緊太死,更不能提前抓破雞蛋。正如宋丘葵《李養吾董教同安為作長編》詩中所說:
浩然之氣非襲取,所要與道與義俱。
勿正勿忘勿助長,活潑潑地惟鳶魚。
引申一下,東海以為,立人成人培養人才也要勿忘勿助,推動社會進步政治轉型,也應勿忘勿助,有禮有節。一般情況下,不必過於超前和激烈。聽天命不要忘了盡人事,盡人事的時候要從容而為,量力而行。
這是東海越來越深刻的體悟:天下很多事,必須講條件;條件不成熟,求之不可得;量變不到位,質變不能遂;欲速則不達,功到自然成。勿忘勿助這個聖訓,於自達達人、修身齊家、傳道行道、救民濟世一切事業,無不適用。2020-6-23
善惡各有因果在
邪惡的存在乃至猖獗,雖背天逆理,自有其因果。它們不是憑空而來,也不會憑空消失。它們從興起到滅亡,要經歷成長、成功、興旺、延續、衰敗的過程,每個過程都有相應的條件,包括文化條件和社會條件。
若不能及早除惡因、斷惡緣、消惡業,就不能阻止惡果之結。故東海有言,邪惡和邪惡給人類帶來的苦難,各有其因果的合理性,合乎因果之理。
《坤文言》說:“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誰能早辨?唯我儒家。唯有聖賢君子,才有擇法之眼和明辨功夫。然而,如果文化氛圍、社會條件惡劣,君子有言不信,不能取信於三界,無法形成一定的正義力量,那也是不能轉化共業而消災解難的,就像孔孟不能阻止禮崩樂壞一樣。
同樣,正義的興起、成長、成功和興旺,也有相應的過程和條件。仁人義士可以努力培養、創造條件,加速這個過程,但不能超越某些過程。王陽明說:“六經之學,其不明於世,非一朝一夕之故矣。”東海學舌曰:六經之學,欲大明於世,非一朝一夕可成也,有賴於正人君子重新尊經重道和講經弘道。20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