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於中寧
註:僅供參考,不代表諸如盒子和老坦兒老沙老魚及任何人的觀點,嘿嘿。
陰暗的心理,陰暗的審美,陰暗的芳華
在我看,嚴歌苓自己就是一個具有時代特徵的故事,一個熱情洋溢充滿幻想的少女,是怎樣一步一步變成了一個心理陰暗的老婦,並用陰暗的心理去掃視那些仍然熱情洋溢的人們,並得到和她同樣的人們的歡迎。
一、心理
一個心理得有多麼陰暗的人,才能把她朝夕相處十年的戰友們都刻畫成心理陰暗的群體。
作者少女時代在文工團,因違反軍隊紀律給幹部寫了160封情書,受到紀律的審查和幹部的交代,也必然引起周邊戰友們各種各樣的反應。她顯然受到了心理創傷,久久不能釋懷。多年後,她要寫文工團,要把心裡的話說出來。她描寫了一個無辜少女新兵,因軍裝還沒發下來,用戰友的軍裝去照相,因為害怕說了假話,遭到了整個文工團的男兵和女兵們的嘲笑,排擠和打擊。作者說:“裡面的人物有我從小到大接觸的戰友們的影子,”原來她心裡的戰友是這樣一群人。
作者還說:“芳華是一個虛構的故事,我在敘述人和我自己之間游離、變換,似乎是真的,又似乎是假的,占據了一個虛實之間的便宜,所以講了大量的真話。”原來,如果作者和戰友還有聯繫的話,她們之間似乎是親密無間的關係是假的,而作者所描述的這個心理陰暗的群體,才是她對他們的真實認識。
作者還說:“有很長時間,我一直在想,人群里對一個弱者的破壞欲是從哪裡來的?這是我們人性中的一個弱點,也正是由於這樣一個現象,導致了四個女兵不同的命運。”原來,她的這個所謂真實認識,是來源於她的政治觀念。這個政治觀念,使她重新認識了她的戰友們,對她少女時代的生活,給予了重新詮釋。
儘管,政治觀念對生活本真的扭曲,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很大特點,但是外在的政治觀念,如果沒有內在的心理驅動,是不可能發揮這麼大作用的。或者原本心理就是封閉狹小防範,或者是激情受到打擊,使心理變成了封閉狹小防範,政治觀念對這種心理給予合理性的解釋,使人不但是從潛意識,而且是從意識中,把周邊的人都看成是不懷好意和危險的,或者說是心理陰暗的,從而使自己變成了一個心理陰暗之人。
一個自己心理陰暗的人,看別人看世界,當然都很陰暗。
二、審美
是的,這部影片揭示了個人的悲情,集體的悲情,戰爭的悲情,國家的悲情,時代的悲情,復員退伍軍人的悲情,這些都沒有問題,因為這是我們每個人都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經歷過的,它必然會引起我們每一個人的共鳴。也許,我們的反思還不夠,也許,我們今天的社會正在製造着新的悲情,它需要我們對過去的悲情引發聯想。這都沒有問題。
但是,如果想利用我們的悲情,使我們對我們周邊的人產生懷疑,把他們全都看成心理陰暗氣量狹小的小人,會因為穿別人的軍裝照相和在胸罩里安兩塊海綿,而排擠打擊一個新兵戰友,這就不僅僅是陰暗,而且是卑鄙的陰暗。因為她利用了我們的共鳴,而把她的陰暗藏在其中販賣給我們,而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就這樣在無知無識無感中,被她帶入了陰暗。
這得是對自己的戰友懷有多麼的扭曲心理,幾十年後,還要編造這種惡毒攻擊性的完全不真實的故事,來使自己很可能只是受過一些委屈的心靈得到釋懷和報復。這只能說明你,嚴歌苓,一個在部隊文工團呆了十年後來嫁到美國的上海女人,心理有多麼陰暗、狹小,而不是他們,你的戰友們。
本來,在一個悲情的時代,人性照樣是多彩的,有溫情,有冰冷,有堅強,有懦弱,有光華,有陰暗,有迷惘,有無奈。但是,在這個名為芳華的作品中,人性失去了所有的溫情、光華,和堅強,甚至於連唯一的好人男主人公,都要找補一句,說他就是為了當英雄;而女主人公,這個從六歲開始就受盡屈辱的女孩子,卻因為表現積極先進而成了神經病。作者不是在打碎美好的人性,而是企圖否定所有美好的人性。
本來,在悲情的時代,人性的美好才尤顯可貴。文學的作用,就是發現人性的美好,哪怕它最後被打碎。如果人物都是動物,人性都是野性,那麼要文學電影幹什麼?這樣的作品,它的審美價值到底在哪裡?只為了發泄嗎?
人類歷史是一個悲情長河,但是這個長河中的閃亮浪花卻不斷給予人類前行的力量。誰能說三國、水滸、西遊、紅樓不是悲情的時代呢?但是它們給了我們人性的忠義,豪俠,智慧和溫情。誰能說莎士比亞、雨果、巴爾扎克、托爾斯泰不是生活在悲情時代呢,但是他們給了我們多彩的人性。甚至左拉,這個被稱為自然主義的作家,也沒有否定全部的人性。
值得深思的是,到底是誰,把這個陰暗的女人捧上神壇?我們的時代還有正義感嗎?那些自稱大師的人,不管是老的還是小的,他們抬捧這個女人的動機,到底是出於無知無識,還是同樣的陰暗齷齪?
還好,不是所有的人。下面是一個年輕女孩子發在她朋友圈中的話:
“最後,文工團解散成了重頭戲,一副相親相愛一家人的感覺。合着,就女主和男主兩個敗類,最後只能惺惺相惜在一起,一個殘疾人,一個精神病。故事把文工團和政委描寫的太黑了,感覺整個故事就黃軒和女主,最善良,最無辜,其他都是壞人。”
這個女孩子,是個有常識的普通人,而大師們,都是政治動物。
三、真實
人性陰暗的展示,不但是非審美的,而且是不真實的。這就使得整個故事不但陰暗,而且荒唐。
非喜劇的文學,要有四個層次的真實,這就是細節真實,情節真實,人物真實,歷史真實。真實性是一個文學作品的底線,因為真實性,是文學審美的“交易成本”,它關乎讀者觀者相信不相信這個故事,如果人們不相信這個故事,也就是“交易成本”很高,那麼審美從何而來呢?只有人們對故事的相信程度高,也就是“交易成本”低,審美的“交易”才會發生。
讓我們來審視一下這些人物和情節:
一個北京姑娘會渾身發臭嗎(還是一個上海女人歧視性的地域觀念)?一個一直夾着尾巴做人的新兵,敢於不打招呼就拿着別人的軍裝去照相嗎?即便是如此,這樣一件小事會引起整個文工團,無論男兵和女兵的歧視和排擠嗎?至少一個漂亮的女孩子,不會在男兵中引起廣泛的憐香惜玉嗎?在文革結束前,有人知道、敢於或有必要用泡沫塑料墊胸嗎?一個習慣了歧視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榮譽,真的能夠神經病嗎?
用放棄上大學,做沙發等等情節,來展示男主人公的好,但是,對人的關懷和真誠,才是真正的好。這個故事中唯一的好人,只有些表面的好,他真正的內心,我們卻不知道。
一個長期做好事的模範軍人,是為自己心儀的姑娘才做這些事嗎?如果是這樣,當組織上安排他去上學,他卻強硬的拒絕了,難道他沒有想到上學會使自己更容易得到這個心儀的姑娘嗎?這個被說成是就想做英雄的人上學不是給他開拓了更大的空間嗎?在戰場上他的衛生包在哪裡?如果遺失了,遍地都是犧牲的戰士,衛生包不是到處都是嗎?這個唯一的好人是個天生的傻子嗎?
那個高幹家庭的女生,前面帶頭欺負一個新兵,後面卻打抱不平,這個人物的邏輯何在?
一方面有人在公開談戀愛,餵水果,另一方面,部隊的模範標兵談戀愛卻受到有意的逼供,這樣反差情節的邏輯在哪裡?
最重要的是,兩個主人公,他們的命運竟然沒有交集,僅僅是一開始一起走進大院,最後一起坐在長椅上。他帶她經過兩天兩夜的長途回到部隊,在此之前也必有所接觸,按習慣,她就是他的兵。兩個年輕男女,一個帥哥,一個靚妮,這麼長時間在一起,他們的心靈不會有所感觸嗎?即便是他有心儀的人,心無旁騖,一個青春少女的心,不會有所觸動嗎?就像作者,那麼早熟的寫了160封信。作者的激情,在她所有女性人物中,為什麼全都不見了?
這裡不得不說說另一個讓我非常瞧不上的女作家張愛玲,她在《半生緣》一開頭,說男主人公每天從漂亮的女主人公桌子前路過,卻從來沒有注意到她。他是人嗎?鬼才相信。而她的全部故事都是建立在這個根本不可能的假設上。
這個故事也是如此。當女主人公受到欺辱時,他在哪裡?他有什麼公開或私下的表示嗎?女主人公受到欺辱時,沒有想到對這個帶她進入部隊的人做一些哪怕簡單的傾訴嗎?當男主人公對另一個女兵示愛失敗,受到逼供並下放到連隊後,他沒有在人性美醜的對比中有所感悟,心起漣漪,有所關注甚至尋找嗎?而女主人公難道不會對這個文工團中的唯一好人有所好感,心生希望,努力尋找來支撐她的生命嗎?這都是作者曾經經歷過的嗎?
兩個主人公,命運不交集,搞得整個情節支離破碎,甚至做沙發這種與人物線沒有任何關聯,只是為了再次強調好人的愚蠢情節都搞得那麼拖沓,這樣的故事構造在世界文學史上恐怕都是唯一的奇葩。
四、生活
不真實的人物和情節不僅是邏輯上的,典型性的,也對比着生活中的,普遍性的。
我有幸在當兵的生涯中很長一段時間在宣傳科,任務之一是為宣傳隊寫作品,與文藝兵的少男少女們有很多接觸,其中有許多是軍隊子女。在我們的下面有團宣傳隊,在我們的上面有指揮部宣傳隊和兵種文工團,我從來沒有看到或聽說過,一個這麼大的群體會共同欺辱一個新兵,因為不但少男少女們不會有這樣陰暗的心理,相反,同情心才是他們的主流;而且,人民解放軍的紀律、教育和傳統,也絕不可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我親眼所見的一些事情,甚至比劇中的情節還要嚴重。我有一對戰友因為談戀愛被開除黨籍軍籍,他們受到了嚴厲的審查,我曾經看過部分審查記錄,他們被迫做的交代是那樣的不堪。在這個事件中,有揭發的,有沉默的,有掩護的,那些揭發和沉默的人我都認識,我不認為他們都是出於陰暗的心理,他們都有自己合理的出發點,或者是因為紀律,或者是由於紀律與友情中的兩難。不可能完全沒有個人恩怨的考慮,但那不是主要的。到現在,所有的這些人,都放下了過去,年年相聚,談笑甚歡。陰暗的人是不可能做到這些的。
戀愛是人性,這沒有問題,但是生命是更重要的人性。軍隊是一個有可能犧牲生命的群體,紀律就是保護生命的屏障。作者顯然對她少女時代違反紀律的愛情悲劇耿耿於懷,並且受到美國的教育,至今認為個人的需求高於集體的需求。狹隘的心理和美式教育,使她對她奉獻了少女純真愛情的那個男人和她生活的群體,產生了憤恨和怨怒,幾十年都不能散去,這和比她受過更嚴重打擊的我的戰友們,產生了強烈的對比。我瞧不起這個女人,是因為我的周圍都是比她好的多的人。
她寫出的故事,不是她真實經歷過的故事,不是一個經過生活歷練後得到升華的故事,不是一個具有睿智的審美故事,而僅僅是她的陰暗通過一個瞎編故事的一個情緒宣泄。她是一個極端的個人主義者,但是中國不是她的故鄉。
五、思想
正因為這樣,我基本不看中國現代作家的作品。
悲情時代的悲情個人,很難不把自己的情緒放到作品中。他們是些蠅營狗苟的人,寫了一些蠅營狗苟的事,也許很真實,也很善良,但很難有大格局。我讀文學作品,不僅僅是要把我經歷過的悲情事與悲情人再經歷一遍,那是浪費我的時間,因為我想在作品中咋麼,我想在作品中思考,我希望經歷一次真實、審美和思想的渾然一體,隱藏在社會與人性的碰撞後面的深深的東西,就像《教父》、《朗讀者》和《間諜橋》那樣,但這在當代中國絕無可能。
作家的水平是和整個思想界的水平緊緊扣在一起的。中國某些思想人是搬運夫,他們搬運外國的古代的和官方的思想,他們沒有懷疑精神,也沒有分析力,判斷力,他們的邏輯能力,好像他們根本就沒有學過幾何學(事實上,66歲以下50歲以上的中國人就是沒怎麼學過幾何學)。
擴大來說,自五四以後,中國某些人就失去了自己的思想,某些思想人一直在中國的生活和外國的思想的擰巴中掙扎,這使得作家和導演們只有兩個選擇,或者是用外國思想來套中國故事,就像嚴歌苓,或者是為故事而故事,淺薄而沒有方向。
這正是馮小剛的苦惱。他從引以自豪的有票房的小品電影中掙脫出來,想玩深沉,但是他註定沒有這個本事,他發瘋一樣罵這個罵那個,但是他最應該罵的就是他自己。
六、電影
現在來說說電影。
也許馮小剛感覺到了什麼,因為他極力用明亮的光線、色彩和舞蹈、游泳,令人眼前發亮的姑娘們的身材,來緩解影片內涵中的陰暗。但是,馮小剛缺乏文學底蘊。
這是一部很容易改編的作品。作品的缺失,主要在一條主線和一條輔線。主線就是兩個主人公的交集和發展,輔線就是文工團群體。主線可以充分展示時代悲情與人性溫暖的衝突,而輔線可以展示多彩的人性。其中情節與結構的重塑,不需要花多大的力氣,任何一個稍具文學功力的人,都可以將其改得中等偏上,而前提是導演識貨。
中國導演普遍缺乏文學底蘊,是中國電影的一個大問題。我看過的當代電影不多,也許沒有這樣說的發言權。在我看過的影片中,霍建起是我認為最有電影感覺的一個導演,在金雞獎評獎會上我看了他的《生活秀》,這部影片除了一個重大缺失外,處處是經典。這個重大缺失使我認為,他沒有資格獲得金雞獎。
這個重大缺失就是,一個生意人,花了一年時間,天天晚上去看鴨脖女,結果睡了一晚上就拜拜了,這個人物的邏輯在哪裡?真實性在哪裡?其實這個情節是很容易改的,如果改了,這部影片就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經典。但是霍建起或者是沒有看出來或者是不知道怎麼改,這就使這部電影就像是一副精美的風景畫貼上了一根雞毛,變得整體上都讓人無法接受了。
《芳華》這部影片的鏡頭組織,人物塑造和細節,也顯得凌亂而沒有章法。我還是用《生活秀》來做一個對比。
《生活秀》一開始,用一個長鏡頭經過了各種攤位,一塊白布,最後落到了切鴨脖的動作,鏡頭抬起,女主人公亮相。用一個鏡頭,沒有一句話,就把主人公生活的環境,她的職業和她本人交代出來,乾淨利落,這才是電影。《芳華》雖然需要交代更多的人物,但鏡頭的組織和場面調度不像一個資深導演所為:機位基本上是平攝的大中近景,沒有暗示未來人物的性格;機位與場面沒有形成縱深調度,移動令人印象不深,等等。
《生活秀》用主人公與不同對她利害相關人交往時的形體、對話、語氣,塑造了一個在生活重壓下左右逢源的立體人,而《芳華》的人物則平面的多。
《生活秀》用拖鞋拍打腳後跟這個細節,表達了女主人公無聊,等待和興奮的心情,而《芳華》缺少這樣的細節。
總之,這部電影不像馮小剛的一部精心製作,反倒像一個無奈之作。馮小剛的大多數作品我都沒看過,我不能斷定這部電影是代表了他的水平,還是代表了他的無奈。
七、後話
其實,嚴歌苓自己就是一個具有時代特徵的故事,一個熱情洋溢充滿幻想的少女,是怎樣一步一步變成了一個心理陰暗的老婦,並用陰暗的心理去掃視那些仍然熱情洋溢的人們,並得到和她同樣的人們的歡迎。
好啦,一篇文章得罪所有人,挨罵是難免的。我已經有十多年沒進電影院了,這部電影是在許多朋友的催促下去看的,兩個人花了一百塊錢,挺冤。這部影片是某廠出品,這很奇怪,他們看不出這部影片對軍人的侮辱嗎?
過去,我不願意就影視發聲,因為有許多利益關係不好說話。現在既然說了,就要說下去。我後面的文章也都會使許多人不舒服的。
但是,我有說實話的權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