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肝臟被稱為“排毒”器官,因此許多人對吃動物肝臟持謹慎態度,他們認為肝臟囤積大量有毒物質,經常進食會引起中毒。這種說法有道理嗎?常吃肝臟真的會中毒嗎?
肝臟就像一個巨大的“化工廠”,食物、水等都會通過消化吸收進入血液,然後再由血液運送到肝臟進一步分解代謝。如果動物飲用了不潔淨的水源,或過量服用某種藥品、重金屬等污染物,就有可能沉積在肝臟中。因此,“吃肝臟會中毒”的說法也並非完全危言聳聽。
食用經過動物檢驗檢疫的合格產品,只要注意控制攝入量和烹調方法,一般來說不會“中毒”。未經動物檢驗檢疫的動物肝臟就另當別論了,一旦吃了發生病變或不新鮮的肝臟,有毒物質或微生物就有可能進入人體,損傷健康。
對安全性有所擔心非常正常,但肝臟中的營養也不能忽視。動物肝臟是動物儲備營養素的大本營,它的蛋白質含量超過瘦豬肉的含量,維生素A的含量遠遠超過奶、蛋、肉、魚等食物,可有效防治夜盲症、乾眼病及角膜軟化症等眼部疾病。它還含有數量豐富而且吸收率非常高的鐵鋅等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D、維生素B2、維生素B12等人體所需的全部13種維生素。
因此,要平衡營養與安全兩個方面,比較好的方法是控制數量和注意烹飪方式。在食用數量上,應當注意不要天天吃,每次少吃一點,每次攝入量不超過25克。一定要去超市購買有檢驗檢疫標誌的產品,烹調前要徹底清洗,用流水沖洗2~3遍。無論涼拌還是爆炒,一定要徹底做熟,不要過度追求嫩滑的口感,吃還帶着血水的動物肝臟。
動物肝臟也不妨換着吃。一般來說,同樣的飼養環境下,大型動物如牛、羊等生長期更長,肝臟中積累的環境污染物相對較多,而雞和鴨生長期較短,所以雞肝和鴨肝的污染物積累比豬肝少,口感也更細膩,更適合給小寶寶做成輔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