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5
黃在中國文化中有着特別的意義。首先中國人屬於黃種人,五行不白不黑不青不紅屬於中間色,方位東西南北中居於正中,黃土黃河黃海黃龍黃帝黃袍都屬特殊的文化符號。象徵着尊貴、高尚、豐收和興旺。黃色釉瓷包括緗、金、橙、姜、茶等釉色。《通典》注云:
到了隋唐以降,因黃與皇同音,黃逐漸成為帝王的御用顏色,黃釉也成為皇室的御用瓷。根據呈色劑的不同和燒造溫度的高低,黃釉可分成三大類:一類是低溫鉛黃釉,呈黃褐色或深黃色,最早見於漢唐陶器上,以唐三彩中最為常見,是以鐵或銻為着色劑、在氧化氣氛中燒成的低溫鉛釉。低溫鉛釉的發明比青釉要晚得多,但在漢代已相當普遍。它的特點是釉面光澤強,表面平整光滑,釉層清澈透明,猶如玻璃一樣,但硬度比較低,容易出現劃痕,化學穩定性較差。
一類稱為高溫鐵黃釉,創燒於14世紀後期或15世紀早期,它以適量的氧化鐵為着色劑,在高溫燒成的白瓷或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一層黃釉,再以低溫燒成。釉色黃綠的茶葉末釉即屬於高溫黃釉。
還有一類是低溫銻黃釉,明清時期由景德鎮燒制,它釉色明黃純正,是真正意義上的黃釉。低溫銻黃釉瓷器創燒於明洪武時的景德鎮官窯,以後各朝多有燒造。均採用兩次燒成,即先高溫燒成澀胎或素白瓷,然後施黃釉,再入窯經850-900℃烘燒而成。由於銻黃釉瓷器常以澆釉法施釉,故有澆黃之稱。對於顏色嬌嫩如雞油者,人們又稱之為嬌黃或雞油黃。統觀歷史上的黃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產品最受稱道,被視為黃釉瓷器的典範。其釉面光潔,釉色淺淡嬌嫩。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諸多弘治黃釉瓷器來看,其呈色幾無差異,表明當時黃釉瓷器燒造技術之嫻熟。
康熙時引進琺瑯彩瓷顏料銻鹽和餅鹽,創燒出了呈色清新淡雅、嬌嫩柔和的檸檬黃釉。到雍正年間,檸檬黃髮展成為顏色釉的一個獨立品類,時人稱之為西洋黃或洋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