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Yiyi11
萬維讀者網 > 健康生活 > 帖子
送給孩子成長的禮物 解讀什麽是“去世”
送交者: pl3838 2015年04月03日03:39:43 於 [健康生活] 發送悄悄話

“為什麽秋天葉子都落了?”5歲的童丫丫好奇地問。媽媽解釋,這是葉子枯萎了,死了,等春天新葉子就會再長出來,就像人一樣,會長大、變老、去世。“就像太爺爺一樣,是嗎?”童丫丫問,讓媽媽意識到,女兒已對“死亡”有了模糊的概念。

記得,童丫丫四歲多時,太爺爺去世,這是孩子第一次接觸到“死亡”這件事,也是第一次去過墓地這個地方。那時小小的她並不能理解為什麽太爺爺不在了,去了哪裡?媽媽給她解釋:“太爺爺去另外一個很遠的地方。”她問道:“有多遠,我還能去看他嗎?”媽媽說:“總之很遠,象天上的星星那麽遠。”她貌似懂得,點點頭.......

又是一年清明來到,如何讓孩子明白死亡?

很多父母喜歡用童話故事給年幼的孩子解釋“死亡”。有時會說“去很遠的地方旅行了”,也有時會說“到天堂去了”。父母覺得,這種應對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護孩子。但也有專家認為,這種方法並不合適,以後孩子很可能較難面對人生的真實一面。

孩子從3歲左右開始,特別是5、6歲時,便可能對“死亡”的概念發生興趣。但因心理發展階段不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死亡的理解也有差別。

對最初接觸死亡概念的孩子而言,“死亡”只是他們聽到的一個新詞匯。即使知道某人“死了”、“去世了”,也不會像成人一樣產生痛苦體驗。

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就會逐漸對“死亡”有了模糊的認識,但還不大明白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又發現大人們對這個話題非常敏感、忌諱或禁止談論時,就有可能把死亡這個概念和可怕的東西聯系起來,進而產生恐懼。而家長要學習的是,如何巧妙引導和解釋孩子面對死亡時所產生的“為什麽”。

當有人逝去時,就抓住這個機會,用平和的態度和最滐@的語言告訴孩子:“就像花開過一段時間,花累了,想休息,花就謝了。其他的動物是這樣,我們人也是這樣,人老了就會死,像睡著了一樣。”使孩子認識到“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是自然現象,這樣他就不害怕了。

用繪本來解釋“死亡”好不好?

《爺爺有沒有穿西裝》、《爺爺變成了幽靈》、《獾的禮物》、《樓上的外婆和樓下的外婆》、《再見了,艾瑪奶奶》……這些都是以“死亡”為主題的繪本。不少家長傾向於選擇繪本或動畫片,認為這更容易為孩子所理解。

有一本書叫《一片葉子落下來》,非常適合3歲至9歲的孩子。這本書從一片葉子由春天的綠,到夏天的最為生機盎然,到秋天的紅橙,最後枯萎,離開樹枝, 歸於大地的過程。告訴孩子,死亡是那麽的自然,那麽的美與平靜,我們為什麽要害怕死亡呢?我們應該像那片葉子一樣,因為自己曾經是樹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驕傲!

但也有不少家長對此持不同看法,不太建議用繪本或動畫方式給孩子講這個話題,而更建議用解說和討論的方式與孩子交流。

比起言語,影像對於孩子的記憶更為深刻。如果畫本里講鬼神生死的卡通,把孩子搞得很害怕,經常晚上不敢一個人睡覺、甚至怕黑,那麽,這不是個好方式。因為那些影像會深深印在腦海裡,讓他們更容易產生恐懼感。

生命的意義:當動、植物逝去時

生活中,我們可以利用小故事,或家裡養的寵物的逝去來解釋這件事。童丫丫不知道從哪裡得來一條小蝌蚪,她喜歡到不行,一會兒一看,還不時用手去撈它,把它放在手指上,靜靜地看著,媽媽說:“缺了水小蝌蚪會死喲”,童丫丫說:“怎麽就死了?”,媽媽說:“就是不會動了,沒有生命了,不能游了,你就失去它了。”聽後她趕快把小蝌蚪放回水裡。

教會孩子珍愛生命,珍惜與它們相處的時刻,知道如何愛護它們。如果家裡的小動物離去時,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哪怕孩子想要再看幾眼,或者想要親手掩埋,抑或想要以自己各種各樣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時,我們都要尊重並且給予我們成人的理解和幫助。這時,有的孩子會很傷心,也有的孩子不在意。但是每個年齡段的孩子不一樣,心理表現也不一樣,理解孩子並尊重孩子是最重要的。

死亡教育能提高危險認知的能力

對於幼兒園(4-7歲)階段的孩子,這時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能力,在家長們的教育下,能辨別一些最基本的是非。孩子們已經慢慢學會思考,一味的用比喻舉例子的做法,孩子反而要被弄混了,這時父母首要做的“生命教育”,就是告訴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險的事,並培養好孩子的安全意識,這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人有本能對危險認知的能力,國外也曾做過實驗,把嬰兒舉到懸崖邊時,嬰兒的心跳明顯加速,但這些生理上的反應不足以保護孩子的安全。孩子們對許多潛在的危險是沒有認知的,比如孩子們走到河邊,知道河水很涼快,就會慢慢往河中間走,但孩子並不知道河中間很深,很危險,然後就溺死了,把危險教育做好,孩子看到河水就能想到會有什麽結果,就不敢往河中間走。

所以這個階段,“生命教育”的首要目標就是安全,要告訴孩子,危險的東西很疼,不能去碰,哪裡有危險,都要說清楚。

坦彰鎸Α叭ナ饋薄圩屛覀兘詠狘/strong>

自從童丫丫接觸死亡這件事後,又感受到家人生病、住院、吃藥的時候,童丫丫會問媽媽:“媽媽,你能活多大?”,媽媽問:“你覺得呢?“,她很認真的問:“你鍛煉身體嗎?”,媽媽感到好笑,就問:“如果我鍛煉呢?”,她肯定的說:“那,,你能活到一百歲。”

有時,童丫丫會情不自禁的摟著媽媽說:“媽媽,我愛你”!經過一天不見,童丫丫也會說:“媽媽,我好想你”!

如果我們認為,孩子比成人更脆弱,我們自然就會努力蒙上孩子的眼睛、捂住孩子的耳朵、淡化孩子的心靈感受。一行禪師曾用一朵雲的故事來說明生死相依的道理。雲朵在天空消失,你可以說,她死了。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雲朵並沒有真正地死去。她被陽光蒸發,變成雨水流入江河湖海,滋潤萬物,甚至小朋友手中的冰激凌,也是雲朵的延續,生命亦是如此。

欣賞這樣一種有關生命的觀點:我們的祖先並沒有真的死去,我們身體里每時每刻都流淌著他們的血液,存放著他們的細胞,承載著他們的精神,我們是他們生命的延續。死亡,並非生命的消逝,而是生命的轉化。而生命的本質就是延續,是在為自己及他人快樂的努力中,獲得延續。

如果我們能夠通過生活中的事例坦盞卣務撍勞觶蜁X察到,死亡,可以教會我們和孩子學會如何生活。讓我們可以更珍惜我們相守的每一天,可以讓孩子更加的愛父母,愛生活,因為她們會懂得生命是輪回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內加倍的愛對方,在以後惦念的日子裡才會有更多愛的記憶而不是痛苦。

我們的父母喜歡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孩子過濾痛苦、篩選信息,希望盡可能的讓孩子一路坦途,避免磨難,結果孩子缺少學習挫折之後如何修正自己的機會,成年後可能會更艱難。其實,磨難不用刻意營造,更無需迴避,它來的時候,大家一起真實面對,分享和學習承受它的過程就行了。如何給孩子一個有韌性和厚度的人生,取決於父母的選擇和態度。

直面和接受傷痛需要很多勇氣,甚至連拿出這份勇氣都需要一個磕磕絆絆的過程。因此,我們何不將這份勇氣提前獻給我們的孩子,讓他/她知道,不要羨慕別人的幸擼揮冒脨雷約旱腦庥觶齙絞讒幔頭穩的接住,全力承受。選擇堅強,但不用逞強,要有直面的態度和尋求幫助的準備。這難道不是一份最好的禮物嗎?

希望我們的孩子們長大後能夠很好的去面對“去世”的事件,有一天當我們老到要離開這個世界了,孩子們也不會特別的痛苦,依然能夠按部就班的去更好的生活,心理沒有陰影,只有希望,並坦然面對一切、接受一切,這才是對生命最好的解釋與釋然。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4: 臉色可以判斷你的健康狀況
2014: 孕媽媽攻無不克的便秘治療寶典
2013: 研究稱中年前戒煙的女性平均多活十年
2013: 關於支架(一):什麼是支架?
2012: 健康指導:破除養生迷思
2012: 轉貼:體檢臨床意義表
2011: 馬黑:一種新的工作姿勢:站立式
2011: 身在天涯, 心繫家園 --- 一片冰心復清
2010: 人類抗癌歷史的反思
2010: FAO關於轉基因食品的20個問題(轉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