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云:怎樣預防殺人不見血的猝死 (上) |
送交者: 若雲 2022年04月05日05:01:50 於 [健康生活] 發送悄悄話 |
怎樣預防殺人不見血的猝死 (上) 作者 若雲 猝死(Sudden Death)是自然發生,可以毫無先兆的突然死亡。有的患者,即使在死後的病理解剖中,也一無所見。無論多麼高明的天才醫生,面對猝死,只能嘆息無奈。 舉三個十分真實可怕的例子:筆者的一位同班同學,他自己就是很成熟的內科醫生,在上海延安路某處集體跳舞,回家時突然死在馬路上;幾年前一位江西醫學院畢業的牙科醫生,出國後還考上美國牙科執照,在給我朋友補牙後第三天,早晨慢跑晨練時,突然死在路旁邊的廁所門口,連尾隨的夫人也只能眼睜睜地看着他倒地死去;大家想必沒有忘記,有名的方勵之先生,在樓上床邊悄無聲息地死去,連樓下的太太也無可奈。人們不竟要問,這是咋回事?怎麼會如此來去無蹤? 這還得從頭說起,按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定義是,病後六小時之內死亡者為猝死。顯然此定義不夠科學,也不太嚴謹,“病後”二字顯然不夠準確。後來很多醫學專家確定為“一小時內突然死亡為猝死”。猝死者可以是病人,也有毫無症狀的“健康”人,後者雖然自己或醫生都不知道,甚至死後也檢查不出原因,但多半仍有病理或非病理性隱患,否則不會突然猝死。 所以,猝死不包括非自然死亡,另外自殺、他殺、外傷、中毒、手術、麻醉等死亡,也不在猝死之列。猝死可分二大類:一是心臟猝死,占一小時之內突然死亡者之百分之八十至九十,其中75% 是冠狀動脈疾患;二是非心臟猝死,只占10%左右,主要是急性腦血管疾病和主動脈瘤破裂,其它因急性腎衰竭、內分泌或消化系統疾病致死者多不屬於猝死定義範圍之內。猝死前有明顯症狀或危險疾患的各種病人,他們可以立即看急診醫生,沒有必要在這裡討論。我們要關心的是,或者說比較危險的是“健康”人,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內,若認真注意到下述幾件事,也許就可能避免或減少猝死危險: 1、MRI(核磁共振)檢查顱腦的腦質、腫瘤、血管性疾病。因為頭部血管的分布、變窄、畸形等,它們是無感覺中風的潛在風險,核磁共振最佳,CT也可以。 2、用CT或MRI、超聲 (Ultrasound, US) 或經胸腔超聲心動圖(Transthoracic Echocargraphy, TTE)、EKG等,檢查心臟結構與功能。在這裡,要特別注意冠狀動脈疾患。 3、超聲波、CT或MRI檢查頸、胸、腹部的主動脈,以發現主動脈瘤 (Aneurysm)、主動脈夾層瘤、狹窄、或脂肪斑 (Plague)等危險隱患,後者又叫動脈粥硬化(Atherosclerosis ),它們會導致動脈破裂猝死。 4、常規血液檢查,注意血鉀、鎂、脂濃度等 5、必要時,做心臟插管 (Heart Catheterization), 以排除冠狀動脈狹窄或其它疾病。 7、記住幾個容易被常人忽略的輕微症狀或感覺:猝死前數分鐘,有的會有很輕微,甚至難以覺察的現象,它們依次是:心前區不適或輕微疼痛、左肩胛骨和腋下之間區域有異常感覺、上腹劍突下有悶膨或微痛感、左肩或上臂不舒服或麻漲感、中或左後背不適等。 這些輕微症狀千萬不可忽視,因為它們有時往往是猝死的前期預兆。至於心前區劇痛、心悸、疲乏無力、呼吸困難等嚴重症狀不可能被大家忽略,都會及時去看急診,所以這裡無需多說。 (未完待續)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1: | 只因不識自我 | |
2021: | 人之所以能夠成功,首先要氣量大 | |
2020: | 美國3次抑鬱症發作客戶的反饋信息,一 | |
2019: | 關於愛滋病檢查一些人提的問題 | |
2019: | 超音波檢查的資訊 | |
2017: | 讓你年輕的10大抗衰老食物 | |
2017: | 患癌後第1個症狀是什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