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有網友說方舟子等人主張取消中醫是別有用心,你怎麼看?
答:我個人不認為方舟子是別有用心,他犯的是偏激和自大的毛病,而且沒有看到民心的走向。
問:你說方舟子反中醫會走向衰落,我看不一定,方舟子是打假的一副猛藥。
答:我做的是一種預測,是相對於以前方舟子學術打假的正面形象來說的。反中醫使他喪失了打假的正當性,也背離了大眾的意向。
問:歷史上反中醫的人不少,魯迅就曾說過“中醫是一種有意無意的騙子”。
答:拿魯迅出來說明不了什麼問題,魯迅只是一位文學家而已。
問:你認為中醫是科學嗎?
答:這要取決於你對“科學”的理解,去年中國中醫研究院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國務院副總理吳儀也出席了慶祝大會,這表明中國政府把中醫看成是一門科學。
問:政府認為科學就叫科學?
答:在中醫問題上,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比中國更有發言權。
問:中醫如果是科學,為什麼絕大部分人有病都去看西醫?
答:我不知道這個“絕大部分人”是怎麼統計出來的,我只知道在我的家鄉,大部分人有病都去看中醫。
問:那是在農村,是在貧困落後的地方,大城市誰去看中醫?
答:請問中國農村人口多還是城市人口多?另外,在大城市裡面,看中醫的人也不少,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人。
問:我也不是說中醫一點療效也沒有,但中醫太亂了,到處都是游醫,還有中藥有毒性,經不起科學的驗證。
答:游醫可以通過立法來管理,中藥的毒性要放在一個合理的框架去討論。把一味草藥單獨提出來化驗,得出來的結論不一定適合中醫的實際用藥情況,中藥有君、臣、佐、使的配藥原則,有自己的配伍禁忌。
問:問題是中醫的理論不科學,難道你還認為陰陽五行是科學的嗎?
答:陰陽五行理論是中醫的基礎理論之一,也是中國古典整體觀的一個典範,如果我們認為中醫治病是有效的話,那麼這個理論也是有效的。
問:那它究竟是不是科學?
答:經絡理論是中醫的另一個基礎理論,請問它是不是科學?如果是科學,為什麼人體生理教材不談經絡?如果不是科學,為什麼西方國家立法允許針灸師開業?
問:那你說這是什麼問題?
答:起碼說明兩個問題:1.科學不是衡量人類已有知識真偽的唯一標準,在現實生活里,人們更注重有效性。2.在中國古典文化裡面,有一些東西是現代科學還沒有涉獵的,因此,不能簡單地以沒有科學依據為理由來否定古人的東西。
問:這就新鮮了,你是想說古人比現代人還高明?
答:在某些方面,中國古人確實比現代人高明,這裡面涉及到中國古典文化與現代科學的不同。撇開後世的宗教理法不談,只看先秦諸子的論說,就會發現中國古人認識事物時,主張認識的主體和客體趨於統一,可以稱其為內求法,那是一種不同於現代科學的認識方法,現代科學認識事物時強調主客對立,可以稱其為外求法。用內求法來認知事物,現代人的能力不如古人。
問:古人用內求法出來了什麼東西?
答:第一是形成了古典整體觀,又叫天人合一的整體觀,中醫基礎理論就是古典整體觀的一部分。這個整體觀認為人本身是一個整體,精神與形體是分不開的,裡面還有氣,其中精神是人的主宰。古典整體觀還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提倡要順應自然變化,並通過外部事物來調整人的生命活動。第二是形成了一系列的人體修煉方法,這就是後世所說的道、儒、釋、醫、武等練功體系。
問:這些東西早被淘汰了,西醫取代中醫,武器取代武功,科學取代傳統。
答:那倒不一定,依我看科學有它自身的局限性。就人的研究而言,它把精神與形體分隔開來研究,這樣得到的認識肯定是不完整的,試問哪一個大活人能做到形神分離?
問:難道古人的東西就沒有局限性?
答:一樣有局限性,一部《黃帝內經》縱橫幾千年,都快成《聖經》了,怎麼會沒有局限性。古人不是說天人合一嗎?幾千年過去,“天”在變“人”也在變,古人的理論當然也需要發展。但中國古典文化與現代科學分屬兩種不同的認知模式,因此不能簡單地用已有的科學模式去規範或改造中醫,否則會把華夏古文明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扔掉。
問:按你這麼說中醫是垮不掉了。
答:是的,透過中醫古老斑雜的外表,可以隱約看到人的整體,這一點恰恰是現代醫學的不足,所以我認為中醫是不會垮掉的,因為它確實有比現代醫學高明的地方。
問:最後問一下,你認為這次中醫爭論的實質是什麼?
答:爭論的實質是中國古典文化與現代科學的本質區別。但好像雙方都沒有注意到中國古典文化的源頭是內求實踐,也沒有注意到中國古典整體觀與現代科學有着不同的哲學基礎。現代科學用的是主客對立的二元論,中國古典整體觀用的是主客統一的一元論,方法論基礎不同,看出來的東西就會不一樣,但可能都會有效,因為作用的層次不同。
問:你的意思是說,同一個問題可以用不同的立場或方法去探討,可能都會有效?
答:是的。我認為對人的認識,中國古人走的是另一條路子。作為後人,我們應該慶幸自己有機會認識和掌握兩種不同體系的知識。縱觀當今世界,有可能把內求文化和外求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只有中華民族,我們沒有理由自斷臂膀。當中華民族再次走向世界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自信而不是偏激。(老平 2006-10-16)
http:///468e87b3010006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