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成藥的真相——六味地黃丸
·方舟子·
【標明的成分】
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
【聲稱的功效】
滋陰補腎。
【真相】
六味地黃丸處方來源於宋代太醫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由漢代
張仲景《金匱要略》所載的“八味腎氣丸”減去桂枝、附子二味變化而
來。本是兒科用藥,用以“治腎怯失音,囟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
多,面色晄白等症”。到了明代開始用它來給成人“補腎”,現在被當
成了“補腎壯陽”的保健品。
該藥含有澤瀉。澤瀉因為生長在沼澤邊緣,“性能瀉水”,故名,
中醫因此比附澤瀉能“利濕泄熱而降腎濁”,主治小便不利、熱淋濕痛、
水腫漲滿、消渴、遺精(有人也許奇怪為何治遺精也要“瀉”,豈不越
瀉越遺?這是因為中醫認為遺精是“相火妄動”引起的,所以要降火)
等,顯然是因為澤瀉的生長習性或其名稱引起的聯想。《神農本草經》
將澤瀉列為“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的上品藥,認為澤瀉“久服耳目
聰明,不飢,延年輕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仿佛吃多了這種水生植
物人也能變成水上飄了。現在的中醫據此也認為澤瀉能利尿、降血壓、
降血脂。
動物實驗表明,澤瀉反而能讓肝臟、腎臟出現腫脹。飼餵含澤瀉提
取物的飼料3個月,使大鼠的肝臟出現混濁腫脹和玻璃樣變性,腎臟近
曲小管上皮細胞出現腫脹、空泡變性[1],表明澤瀉具有肝毒性、腎毒
性。曾有乙肝患者因服用含澤瀉的中藥,導致血液、肝、腎多種器官
中毒而死亡[2]。
有口服六味地黃丸引起藥疹的報告[3]。
【文獻】
[1]浙江人民衛生實驗院藥物研究所,中草藥通訊,1976,(7):314
[2] Yuen MF et al, 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06, 24(8):1179-86
[3] 汪為平等,臨床皮膚科雜誌,1986(6):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