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生態醫學的興起而想起 (2)
生態學分為宏觀生態學、微觀生態學、分子生態學三個層次,生態醫學可從三個層次進行研究。 即:一是以個體和群體為中心同其環境的宏觀生態醫學;二是以單細胞為中心同其環境關係的微觀生態醫學;三是以細胞內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別是核酸分子為中心同其分子環境關係的分子生態醫學。
A. 宏觀生態醫學在醫學和人體健康方面,隨着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引起了人們對生態醫學研究的廣泛重視,醫學必須將人放在整個生物圈中來研究生命現象,因為人不僅僅具有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生物圈中眾多物種的成員之一。
生物圈對人類的影響長期沒有得到應有的認識,只是在20世紀50年代發生的環境危機和“公害病” 迭次發生以後,人們才認識到生物圈的變化與人類有如此密切的關係。大氣、土壤、水質的污染,噪音和振動的增多,致癌致畸,致突變的理化因子進入人類所生存的環境,植被的破壞和野生動物的滅絕,臭氧層的破壞,酸雨、溫室效應等等,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體的健康,影響人體以下的生態層次。
另外,人口爆增也將影響到食物的供應,食物短缺可致營養不良和其他疾病的發生,現在許多人生活在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裡,這樣的城市中水處理系統、垃圾處理系統、基礎設施、社會秩序和公共健康規劃的使用是嚴重超載的,這勢必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健康,解決這些問題的理論基礎必須是生態學的基本原理。
B. 微觀生態醫學在20世紀 50年代初,由中國的魏曦、康白教授開始研究,60年代以後美國的DubosR•J等人把大量的生態學觀念和術語引入到微觀生態學研究之中。1977年,聯邦德國Volker Rush博士首先明確提出微生態學即微觀生態學(microecology)一詞。 其定義為微生態學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與其宿主(人、動物、植物)相互關係的生命科學分支,微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就是微觀生態醫學,它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與人體之間相互關係的學科。在長期的生物進化、適應過程中,在正常人的體表和與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不同種類和數量對人體有益無害的微生物群稱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細菌為主,其數量相當於人體細胞的10倍,正常微生物大部分與宿主細胞密切接觸,交換物質、能量,甚至相互傳遞遺傳信息,正常微生物群對宿主具有營養、免疫、生長刺激、生物拮抗等作用,從生態學觀點來看,正常微生物群,在正常條件下,與宿主保持着生態平衡,一切干擾因素,都將引起微生態失調,從而影響人體健康。
在感染性疾病中,按以往的觀點,是病原微生物所致,但它不能解釋菌群失調所致的內源性感染(條件致病),醫學微生態學認為,感染是微生物對宿主或宏生物的異常侵染所致的微生物與宿主或宏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生態學現象。疫苗、抗生素以及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造成了一種我們幾乎不受疾病影響的假象,但人們也逐漸認識到抗生素對人類的不利作用。1950年魏曦、康白二位教授曾發現一例鼠型鏈絲桿菌感染的鼠咬熱病人,在用抗生素治療後,雖殺滅了病原體,但終因導致肺炎克魯伯菌(正常情況下為人體正常菌之一,不致病)肺炎進而引起敗血症而死亡,成為世界上首次發現抗生素治療而引起的菌群失調症,當時二位教授曾預言到,在光輝的抗生素降臨以後,我們必須注意其給人類帶來的陰影,擾亂正常菌群和引起菌群失調。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尤其是濫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菌群失調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因此,這就喚醒人們對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態平衡和失調等問題的研究,從此,誕生了微觀生態醫學。微觀生態醫學的行為是維護人體的微生態平衡,防治微生態失調,微生態製劑療法,合理應用抗生素等。
C. 分子生態醫學隨着分子生物學的進展,以及生態學的理論向分子生物學中的滲透而出現了分子生態學(molecular ecology)它是從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探討生命物質的生態學問題,分子生態學一詞於1988年由中國的向近敏、林雨霖二位教授首先提出,隨後國外的Terry Burke也在《自然》雜誌上提出。分子生態學的定義為:研究分子生物甚至生物活性分子同其分子環境相互關係的學科,是生態學的分子層次。它主要闡明生命體與其相關細胞之間的各種活性分子直至分子網絡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狀態和病理失調狀態的分子機制,以及促進生理平衡和防止病理失調和恢復生理平衡的措施和方法,分子生態醫學的醫療行為是利用分子生態製劑以恢復分子生態平衡。
現代生態醫學從生態學的觀點出發,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充分利用有益因素,控制和消除有害因素,有病治療,未病防病,無病保健,延年益壽。這些都與中國傳統醫學理論中強調"人合自然","天人相應"的生態整體觀.,不謀而合,十分相似。
"生態療法"特別是"生態外冶法"取法自然","道法自然",與其它療法相比具有簡單,方便,實用,無毒,無害,效好,安全係數高,不良反應少等特點.對常見病,多發病,疑難雜症,生態療法均能顯示它的優勢和獨特療效.生態療法用於治病,養生,預防,保健,美容,是世界醫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