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 根 譚
在講《菜根譚》之前,我先給大家介紹一種讀書的方法,那麼我們現在一般情況下,人們最缺的,也就是這種方法。那麼日常生活中呢?從老少都在讀書,讀書的時候,下的死功夫比較大,就是善巧的功夫缺了一點,圓融的功夫沒有了。在這次講座之前,我首先給大家講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大家現在想一想,孔老先生一生中間主要談的什麼,大家都想一想,誰告訴我。(眾:仁義禮治信)他的學生中有一個非常有名的,非常受孔老先生賞識的是誰呀?對,顏回。顏回跟他的老師有一段對話,這個時候有很多人忽視了。顏回為什麼受孔老先生的賞識呢?孔老先生有很多學生,為什麼對他高眼相看呢?就是顏回跟老師有這麼一段對話,現在給大家慢慢地講。就是有一天,顏回見到師父,他說:“回益也。”就是說他受益了,我現在進步很快。孔老先生就問他:“何謂也?”顏回告訴他:“回忘仁義。”就是我把仁義忘掉了,孔老先生就很開心地說非常好,但是還不是你最好地狀態,就是還可以比這個更好,那麼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顏回再一次見到師父,他說:“回益也。”孔老先生說:“何謂矣?”顏回說:“回忘禮樂也。”就是說他把禮樂也忘了。那麼在這過程中,孔老先生也是非常肯定地說很好,不是究竟好,就是很好,你還能比這個更好。那麼再過去一段時間呢顏回去幹嗎去了?顏回再見到老師的時候,他說:“回益也。”受益之後呢他很開心,他告訴他的老師,他說又有很好的心得,孔子又問,什麼樣的心得,說說看,他說坐忘,坐忘就是把前頭的東西都忘掉了,放下了。這個時候,孔老先生從坐着站了起來,非常開心,老先生很興奮,為什麼呢?他說你在這一點上比我還好,我還為外物所累,你已經達到了不為其所累,我今後在這個方面要下功夫。這就是個互教的過程,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互教。互教就是老師和學生互相學習的一個過程。那麼這個坐忘的過程,儒家把它作為了一個最高的心態,做學問,沒有做到這一點,很難成大器,就是做到了這一點就差不多了。我在幾年前給不同的人做諮詢怎麼做學問的的時候我告訴過,我說下十分的功夫讀一本書,下十二分的功夫忘掉這本書,再下十分的功夫,保證自己不用,不用讀的這本書,這樣呢等你用的時候,書中的精華自然就是你的氣血。那麼這個過程就是說腹有經綸氣自華,怎麼才能升華,變成你的,不是你搬運別人的,就是要有這三點功夫。這三點功夫呢一般情況下,我們都做不到。我們一般情況下,怎麼做呢?就是在讀書之後,在像是了解的情況下,把它賣出去,就是急於把他賣出去。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就落入了下品。受你賣的這個對象,就是他方的這個市場的需求了,這是個什麼樣的需求呢?就是一個眼神,這個語言呢,對你來講就足以讓你的心態起伏動盪,這個起伏動盪的過程中呢,你一會覺得你很有成就,很有修養,此一時是這種心態,再一時呢?當你的言行舉止不為他人所接受的時候,你的失落感,從九霄雲外一下掉入十八層地獄,這個落差就這麼大。所以就是說在這個此起彼伏的過程中,我們的心態漏洞百出,纏到這個中間出不來了,想表現自己真實的這一面,反而有一種雪地中埋炭的這個過程,或者說就像一個鴕鳥式一樣,以為自己怎麼樣怎麼樣,在這個過程中,就是說我們讀書的功夫不是最佳的狀態,我們只是步了千千萬萬搬運工的後塵,沒有走出屬於自己的讀書之路。在這個過程中間,讀書的數量有了,數量很多,質量沒有,是一個空白。為什麼這麼說呢,簡單地講,我們可以自己心平氣和的想一想自己文化的積澱是不是等於零。簡單地講,精華部分你沒有吸收。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呢,從孔老先生到現在,當然了,為什麼要把這種思維方法告訴大家呢。就目前大家公認的孔老先生是個偉大的教育學家,顏回是一個學有所成的一個學者,就是從教育角度來講,他們的經驗值得我們後來人借鑑,我們為什麼放下這張鏡子不用呢?缺,缺的什麼呢?我們把《菜根譚》這本書放到最後,每個人的書不一樣,你不用看,我先給你們講一講,就是在《菜根譚》360回是這個說的,他說這個佛家講主要是隨緣,儒家講主要是素位,那麼我再把老子的道德中間的學問加進去,道家說順其自然,這三家是怎麼圓融的,這三家在自然狀態中達到共榮,就是自然狀態下,沒有修飾的狀態下共榮的,這個共榮點書中講佛家講的隨緣,儒家講的素位,就是守護自己的本位,就是在本份上,在人的本份上去做,去下功夫,就能成就一個真人,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就是說這三家在這一點上是統一的。那麼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孔老先生和弟子的對話,從三種狀態說明這種讀書的方法。首先執着的是什麼,我們看到的東西要能把它放的下,我們把最看重的方法要能放的下,這個東西,舉個簡單的例子講,人人都有專長,人人都有專長,不依自己的長處,專跟對方探討他人的不足,切記這一點。在這個過程中,我為什麼在開始要給大家介紹這個東西呢,就是縱觀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史,數千年來,後進的人,為什麼走回頭路呢?就是在這個功夫上,門進對了,路走錯了,走了回頭路,做了無用功,這就是說成就了極少數人,成就了極少數人,而絕大多數人呢,就是窮其一生平平無用。為什麼呢?就是還沒有找到文明的頂點。什麼樣的頂點呢?就是自己認為最得意的東西不能放下,不能放下,就很難做到孔老先生說的童擇無好,就是沒有分別。因為我們有分別,分別心非常重,有分別的時候呢,漏洞就百出。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孔老先生由開始坐着聽學生講話,等學生講完之後,就站着共同探討這個問題,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就是從他這個身印這個符號來講,就是在文明面前人人平等,在人類面前人人平等,沒有高低上下尊卑之別。在這個過程中呢再講一點,孔老先生最小的老師你們說幾歲?這很多人恐怕還不知道,那我告訴你,孔老先生最小的老師,七歲,七歲,人家把他叫小兒神童。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呢,我們每一個人對待文明的過程中呢,不要有尊卑,這個迷信的這個點讓這個東西制約自身,從這個地方要突破一般人修飾的功夫。出離修飾的功夫,才能走出顏回說的第二步。麼我再給講這次講解的中心點,我們這次講解呢,根據《菜根譚》中的說不同的學者,同的修行方法中間總結出幾句話,那麼每一個人都知道一個戲論,這個戲論是什麼呢?你先想一想,人們說的一個戲論的東西,你可能也這麼說過,讓你現在立馬寫總結出來,還得一個思考,你先想一想,這個戲論是這樣說的:就是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聽說過吧?你可能跟人聊天的時候,偶爾也會說。這個難念的經是什麼樣的經?通過《菜根譚》告訴大家,這本難念的經的真面目,如果說你能記住這個東西,在這上面下功夫,那麼你這次就沒白來。這個難念的經,經文的真面目是什麼呢,一般人說哎呀我的生活很艱苦,這是一個自苦的過程,還有他的行為讓我們家裡人都很苦,這是一個眾苦的過程,那麼這種苦,有時候回無法忍受,很多人無法忍受。那麼這種苦,真苦,苦在哪塊?苦在他沒有修飾,把他的本來面目暴露給你了,就是說你一方面想見他的真面目,一方面當他的真面目呈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會非常的失望,為什麼呢?就是你的思維、心態從一開始就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外面了,沒有做到一點,什麼呢,從內到外,就是從內到外,就是動心起念,首先是從內到外的忽視了這一點,這個念放出去了以後收不回來了,那麼你所接受到的文明現象中的修飾的成份百分之九十九,真實的那一份,你還忽視了,所以你在看待諸多的他人的行為過程中間呢,處在一個邊見的狀態,就是邊見了,你又不能像顏回一樣放下來,就是你有一個非常的執着的一個善惡的標準,就是對還是錯,美還是丑,你把這個呢念念不忘,放在自己的中,放在自己的眼前,你用這把尺子經常的去衡量你的親朋好友,忽視了你自己當初動心起念時,其實有一念,一個美好的念,就是希望能看到事物本來的真面目,希望合於究竟。走着走着把這一念就忘了,那麼當這一念自然的呈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處在一個慌亂的狀態,就是沒辦法來調解自己的心理了,失衡落差特別特別的大,在這個過程中呢,《菜根譚》中說了這樣一句話: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就是這個真面目見到了以後,有一種狀態,就是很苦很苦,苦在了心裡,你能不能嘗出來苦中有樂的那個地方。那麼這個苦中有樂,樂在什麼地方呢?樂善好施,就是把人性中善的這一面發揚光大,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就是不到顏回說的第二種狀態,不能忘掉禮,不能忘掉禮,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給大家講呢?因為前面有一個很好的鋪墊,比如說老子道德經呀,大家通過了前段時間的精進學習,我再把這個講出來之後,你接受的時候比較平和,比較平和,我們以前也說過,一個人呢,勇敢地面對自我,面對自我這個真實的心態,在這個過程中呢,很多人忽視了這一點,那麼,希望大家記住這一點,真面目見到的時候,怎麼來對治,怎麼來做益,讓自己的行為像一個君子一樣,就是坦蕩地面對周圍所發生的一切,把這一點記住。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比方說《菜根譚》中談到的人之機遇呢,有奇、有不奇,而能使自己獨奇乎?就是你不要把它想的太簡單,什麼時候呢我都順,我都順我一順百順,當自己處在一個逆境時慌亂了,變得非常無知了,這個時候這個心態是要調整的,從開始就調整,就是順逆是個雙刃的,就是有順境就有逆境,逆境中要能看到順境,這就是君子處世的一個很好的心態。在這個過程中,以此對應呢,是一個非常方便的的法門,就是當你處在順境的時候,你要想到,這個順境呢,可能就是一念。可能就是一念,可能十年就這麼一次了,過了,讓他能來則來、去則去,在這個過程中呢,《菜根譚》中談到了他用四季做一個比喻,四季中比如說,春夏秋冬對應什麼呢,對應花朵、百花、松柏,再到楊柳,這個不同的狀態呢,其實就是我們人所處世的一面鏡子,就是我們有時候內心也非常的嬌柔,就像花朵一樣,喜歡一個順境,一個相對平和的一個心態,就是在這個和諧狀態呢,自己覺得滿得意的,在這個過程中,當你享受這種祥和的時候呢,經常想想松柏,看看松柏,以松柏作為自己的一個支柱,就是你心中要有這個支柱,要有這種器量,在這個過程中呢,你可能才會有楊柳的那份柔美,就是這個柳樹呢,在萬千的樹木中,唯一的一個國姓的樹,受過帝王封的一個樹。其實它也是一種人格化的東西。我希望大家在這裡稍微的留神一下。那麼《菜根譚》中談到處治世的時候呢,宜方,處亂世的時候宜圓,那麼我們現在用一個什麼樣的心態去處世呢?就是方圓共用。要方圓共用,方在自己內心,圓在身外的世界,要雙重的去用,雙重的去用,缺一不可。就是處治世時宜方,處亂世的時候宜圓,古人說的噢,我們現在希望大家方圓共用。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怎麼去用呢?《菜根譚》中談到,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那麼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過,在這個過程中,就是說生其者,不可不知有生的路,不可不知虛度此生這個憂慮,要有憂患的意識,你可能才會成為一個君子,如果缺了中間的任何一點,就是下士,缺任何一點都是個下士。那麼現在再告訴大家一個簡單的東西,這個東西,通過《菜根譚》三百六十多條逐步的講解呢,有一點先把它提出來,是個什麼東西呢,這個東西就是鏡子,鏡子的德性。上次講了水的德性,這次我們談鏡子的德性。鏡子,每個人在生活中,用了無數次,用了無數次有沒有想過它的美德?大家先想一想鏡子的美德,這個美德在什麼地方呢?我剛才說了一步,如果你要留意的話呢,隨後再講鏡子的美德,你就能想明白,如果說你剛才的思維波跑了,沒有關係,我們重新再回來,想一想鏡子的美德是個什麼樣的東西呢,什麼樣的狀態,各位聽我慢慢說鏡子的美德。鏡子迎而藏,就是當你走過來的時候呢迎面走過來的時候,它把你藏到裡邊,當你離它而去的時候,它不強留,它不強留,沒有遺憾,就是迎而藏,去不留。在這個過程中,這份美德我覺得用到現實生活中,對你的幫助是非常非常之大,你可以把它去用一下,有意的訓練自己,有意的訓練自己像鏡子一樣。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呢,比如說我們一般的情況下,特別執着於我的善,我的惡,特別執着,強制的把自己的諸多觀點灌輸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強制的灌,很難做到鏡子的這種德性。鏡子的什麼德性呢?勝物不傷。勝物不傷,我們呢,正好是相反的,經常會以技壓人,鏡子的這個德性呢是勝物不傷,你來了,我把你迎過來藏在我的心中,你走了,在我的心中不起波瀾,平和的讓你過去,沒有牽掛。那麼我們一般的情況下呢?為人處世的過程中對他人有點滴的幫助的時候,就會念念不忘,我曾經對你怎麼樣,我對你怎麼樣,我現在需要你幫助了,你為什麼這樣,我覺得你這個人沒有良心,諸多的心態就出來了,這個就是缺乏鏡子的大度,真的,缺乏這種大度。那麼其實呢像佛家的這個離我們最近的比如說禪宗,這個六祖,一個是北祖,一個是南祖,兩個人合稱六祖,一個是慧能啊,一個是神秀啊,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談到的其實就是一個鏡子的現象,就是在談這個心鏡的問題,就是在談心鏡的問題,其實很多人看了無數遍,就是跟自己不能對照,為啥呢?不能像鏡子一樣那麼瀟灑,缺乏那點瀟灑。我們也希望像君子一樣,但是我們在生活中呢,把想象中的君子跟現實中為人處世的當下的這個我,中間有一個很大的代溝,就是斷層了。為什麼斷層了?勝物就傷,傷得不狠都覺得不過癮,就是傷了再傷,反覆地傷,就是再那個上面會反覆地尋伺,那麼這個時候缺的是啥?缺的就是那份大度。缺的就是那份大度,那麼為什麼把鏡子的美德先告訴大家呢?希望以鏡子的美德,幫助在座的諸位善知識在今後的人生之路上,圓融一些,圓融一些,舉個簡單的例子講,把這個水呢,倒在鏡子表面的時候呢,就是一個水平面的時候,這個水走到那一塊,很容易跟這個面做一個運動,我們人呢,可能還有一個頓的過程,那麼這個水在水平的鏡面上是一個圓融的狀態。我希望大家。。。(一盤A完)
做成一個互動式的共同探討,前一個小時呢,我講了很多,那麼我講的主要就是鏡子的美德,跟自身的關係,現在呢,就讓各位善知識來談談自己和鏡子這種美德的距離。哪位善知識想談自己和鏡子的美德的呼應,誰願意談?
(馬慧玲:鏡子的美德過去根本沒考慮過現實中用,現在聽老師講了鏡子的美德,對照自己,過去處理問題恰恰相反,也從來沒用它來對照自己……不管鏡子怎麼呈現,自己的分別心去判斷善惡,不客觀,傷人,傷己,去了還留,放不下,特別是煩心的事,纏,留。)
很好,把自己和鏡子在現實生活中很好的聯繫了。
(許桂英:)
非常好,就是這個勝物不傷,這個傷一個是自身,一個是內傷,一個是外傷,雙重性,力爭做到不傷。希望大家在這一方的修持中都有所得,不傷無傷自我、他人,傷而不養,傷而不養,剛才這兩位談的非常好,很精彩。(…..聽不見)很好。其實生活就是一面鏡,古人是這麼說的,古時的大德經常告訴後來人,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是一個什麼樣的心態,生活就是怎樣的一個回應。生活本身就是一面鏡子,這個鏡子既在內心,也在外表,既在你的心裡,也在自然界,它是一個統一的,希望大家在這方面下功夫。還有哪一位願談?你說說。
(龎以鳳:……師父說你對鏡子笑笑,我做了,我以前不喜歡照鏡子……照照鏡子,喜歡的事,不喜歡的事豁然開朗……)
把這個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你得到就是真得(聽不清……)很好,這位善知識把生活禪、文字禪結合起來了,就是說一個是有形的,一個是無形的,能做到雙重想,這就是一個正想,就是離究竟想就近了,還有哪一位願意談談自己在生活中的這種見地。
(黨生翠……)
很好,每一個人從生活的不同角度出發,來觀生活的這一面鏡子,以鏡子作為一個尺度來看待自身的諸多思維點,在這個過程中,我再給大家講一個生活中的事,目前有一個圓的小玩具,一個橡皮球,球上有很多刺狀的東西,星星點點包圍着這個圓球,我們的生活動心起念,就像這圓球上的刺一樣,通過這個反覆地跟生活進行一種溝通交流,由開始的這個點到最後的這個點,圓融了,圓融了,在這個過程中怎麼能做到圓融呢?《菜根譚》中談到的,學者呢,要收拾精神並歸一類,如修德而留一世功名,他說這個時候 一個人你分心了,想的太多了,比如當做學問的時候要一心一意地去做,如果說你還想我要評為一個什麼樣的專家、什麼樣的一個學者,分心了,你就不是一個真正的學者,你就達不到你心中那個理想的境界,為什麼呢?分神了,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比如說讀書寄心於引用風雅,那這個時候你內心沒有多少實證的東西,就是虛華的東西就太多了,真實的東西就太少了。再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有人喜歡唐詩呀宋詞呀,這個喜歡是很好的,先要去讀,讀了之後呢,還不能賣,還真的不能賣,在這個過程中,自己要把好的東西、優秀的東西滲透到自己的血液裡頭去,隨後再講出來,噢,我跟鏡子,我在生活中看到的這個鏡子,我看到的鏡子跟我的心目中以為的鏡子這個距離,這個時候,這就叫心得,這就叫真得,叫真得。沒有那份有意的賣弄、搬運,他出來的功夫,就叫真功夫。你再看看歷代有成者,搬運他人東西特別少,搬運他人東西,特別特別少,那麼再這過程中不是他不搬運,搬運,學了以後,人家用顏回的這個方法,完成了這種循環,這三種循環,之後呢,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是生活解,比如說看看唐詩、看看宋詞,哪一個不是對生活的解。如果說你喜歡的話,你看一下,那些大家,他們的作品出來哪一個不是都是生活解,觀山觀水、觀花觀鳥、觀天觀地觀萬物,都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實的感覺,而這種越真實無華的東西,他的生命力越旺盛,就是這個道理。那麼再來看看《菜根譚》中在談到的,做人無甚高遠的事業呢,就是做人無甚驚天動地的大事情等你去做,不是這樣的,絕大多數人一生平凡,平凡,平凡中能現出一種真愛,在這個過程中,他說擺得俗氣便入名流,這個名流就是君子行的。無甚增益功夫,滅除得物累便真聖境,不為外物所累得時候,你就進入到真境去了,真境無假,這麼說吧,真境無假,聖境無偽,真境沒有假的東西,聖境沒有虛偽的東西,這是內心的一種心態,一種心得。在這個過程中,《菜根譚》談到,他說為人處世中每個人要面臨的,怎麼去面對同類呢,交友須得三分俠氣,為人需存一點素心,這就是標準,就是這個標準,你可以把他作為一種實踐的尺度。在這個過程中,就是要豁達一點,要大度一點,不要小心眼,不要經常犯小心眼,就是說諸多的煩惱起源於多疑,就是自己有許多疑惑的東西,或說對人那份信力動盪不定,另外,對自己判斷事物的時候優柔寡斷,就是當斷的時候不斷,不斷的時候一定要斷,這個時候,像麻繩一樣。希望自己在這方面下點功夫噢,那麼處世的時候,怎麼去處呢?《菜根譚》中談到了,以自然界中的大相作為一個標準,這個他說天運之寒暑宜迴避,就是這個地方熱了,我到另外的地方去,這地方冷了,我加點衣服,這個還容易調整,而人生這種炎涼,就是對他人的不信任,很難消除,就是小心眼,這種小心眼,希望人呢,把這個地方消除,他說消除這個的功夫,就如什麼功夫呢,猶如水火。他說水火呢是兩種對立的能量,很難達到共榮,那麼他說這個心中充滿和氣的時候呢,水火就相融了,水火就相融了,你為什麼心火、腎水不能相融呢,就是缺的這份和諧之氣,和諧之氣太少了,虛妄之氣太多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年以前,我給很多善知識教了調節心理的方法,就叫水火印,我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的水火印,這就是一種調節,一種和諧的過程,就像我們說的前幾年給大家介紹的鏡子,我們現在再告訴大家鏡子的美德,就是有一個實證的過程,再給你講的時候,這一點就透了,如果說沒有實證的過程,給你講白講,就是你一定要去實踐,用自己的身臨其境來說服自己,其實一個人能說服自己的唯一就是自己,一個人唯一能自救的,也就是自己,如果說沒有自我的自救,萬物很難起到一個助推,很難。我曾經也談過,道不離人人離道,就是這個意思,當我們處在一個顛倒想的時候,以為生活對我們怎麼樣的不公平,我付出了多少,我對人這麼好,人為什麼對我這麼殘酷,讓我覺得心寒呢,不是這樣,這是因為虛妄顛倒的東西太多了,簡單的講,從小在接受文明傳承的過程中,虛妄的、修飾的東西太多了,這份流毒,自己的內心在作怪,我們通過先賢、智者、聖者精華部分來讓自己的心靈得到一個洗滌、淨化的過程,那麼這個淨化的過程就是把自己體內這種虛妄的顛倒的那種我識,以智者、聖者他們從前所證過的這種真知灼見,行之有效的方法借用過來,幫助我們達到一個自救,救哪塊呢?出離煩惱,出離當下的煩惱,那麼這種救,就是真正的救了,如果說遠離對自我的救,那是假的,是不可行的。我希望大家呢,切記一點,就是佛家說的隨緣不強求,不強求,這個隨緣是個什麼呢?在我們每個人人生歷練中呢,都有一個功德海、功德田,那麼我們談到這個問題呢,就會有個自然現象,一個呢,就是說功德田中,萬物共榮,生機盎然,另外一個呢,就是這功德田呢,處在沙化的邊沿,甚至沙化了,那麼這種狀態都是有的,簡單地講,我們再把正好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的東西(指黑板),如果說把他作為我們從前的諸多想法的一個池一個器,就是這個器皿中真實地記錄了我們為人處世的得失功過,真實的記載,沒有分別,原本的、自然的、真實地記錄在這個地方之後呢,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這個狀態一個千古不變的東西,就是說一個師父在同一種狀態下帶的學生到後來的時候呢千差萬別,為什麼會這樣呢?大家好好想一想,好好想一想這個道理,不是說老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對某一位學員某一位弟子看重了,偏心了,多說了一句話,不是這樣的。就是想一想這個器,就是自己這個器是不是一個公正的的器,還是一個很小氣的一個器,想一想這個東西,最後呢,不管是世間還是孔老先生,還是老子,那麼諸多的智者、聖者他們教給後人的方法都是一樣的,方法都是一樣的,為什麼成就不一樣,為什麼成就不一樣呢?其主要原因,在於諸位的這個器皿中間所存放的東西的質量、數量千差萬別,千差萬別,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呢,如果說把這個器皿,我們講的動心起念的這個點,放在這個地上,在這個地上呢,比如說這個點就叫當下,以這個當下開始,向上分九個台階,老師說了,從第一個到第九個台階,以正念為主,以自救為主,通過利他才能達到自救,這個方法告訴大家了,你們回去都這麼做,好了,十年之後,眾位在某一個特殊情況下聚會的時候,就好比現在同學聚會的時候,再看看,有人登上了九層半,就是這個台階本來是九層,人家走出了九層半,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就是他取得的成就,就是同學中本來標準是一樣的,方法也是一樣的,那麼多少年之後,大家看哎,為什麼他的成就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呢,還有的人就是在一層二層中間,有的人在不同的台階中,還有的人呢,已經低於了第一層,怎麼講呢,他已經完全不按他老師講的方法去做了,就是離道了,以為自己怎麼樣去做了,那麼這種遠離了第一個台階的人很多,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大家好好想一想,大家好好想一想這個問題。為什麼有的人會離道呢,就是孔老先生最後有七十二賢,像釋伽說的有十個大弟子,就是肯定除了這十個大弟子,他肯定還有其他學員都聽過他不同的講解,那麼為什麼能成就這十個人,為什麼其他人聽了以後沒有取得成就呢?不是說釋伽佛還是偉大的老子……(一盤完)……忽視了這個跟本,就是說核心不存在了,所以走路的這個效果顯而易見,出乎當時眾位的意料,就是意料之外的東西出現了,為什麼呢?從自利的角度人人都在做,人人都在做,就是很難做到自利,而從利他的角度出發呢,很容易做到,那你為什麼不去做呢,為什麼不去做呢?就是一個智者一個善者,應該選什麼,應該選一個吉祥的大道,就是充滿了陽光的大道,就是這個路越走應該是越寬的,平的,而不是走着走着栽到溝里去了,出不來了,不是這樣的,在這個過程中,一種就是自利,一個就是利他,其實這是一個統一的過程,只是你把他絕對化了,你把他絕對化了,你忽視了一個什麼現象呢?舉個簡單的例子講,自然界的氧氣是你的嗎?如果沒有這個氧氣,五分鐘之後,你就跟這個世界拜拜了,就是自然界提供你的東西,都是從利他出發的,這是自然的一種美德,我們人呢,就應該和自然的這種美德吻合,吻合了就能成就呀,那麼比如四季中循環的一個過程,就是在不同的狀況下,要調整自己的心態,那麼自然界這種心態呢,簡單地分四個類型,再把它一分,比如老子說,這是一個大的框架,老子分就分上士、中士、下士,那麼上士、中士、下士老子不在三士之列,老子是不在這個之列的,就是他不在這個之列就像比如說,佛家講的這個蓮花的品位吧,初品、中品、高品、九品蓮,釋伽不在這個品蓮,因為他老大,屬於那種超出人想象的極品,就這個,為什麼呢?他是從利他出發的,是從利他出發的,希望大家記住這一點,這個對大家人生的幫助是很大的,就是離了利他,你步步艱難步步苦,苦得不得了,直到最後失去信心,就是進到苦海出不來了。一眨眼十幾年過去了,人家很多人在九級,甚至到了又重新立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就像孔老先生和顏回在談話的過程中,顏回說師父我坐忘了,說說聽聽這個意思,就是超出了師父的想象,哎,有潛力,潛力很大,出乎意料,那為什麼不這麼去做呢,所以在說的過程,舉個例子再講,釋伽的這種方法及老子把這個方法介紹給大家之後,為什麼有的人就沒有用呢?同樣的方法有的人一用就靈,有的人百試不靈呢?簡單地講,你動心起念的時候顛倒了,顛倒了,再舉個簡單的例子講,我這麼說,不是說有大我慢,我只是我讀書的時候,為什麼我心得比你心得多,主要是我跟他們的思維方式一樣,就是從他這個角度去觀察事物,觀察自我,我不足的我改,我足的我不傷他、外物,就這個道理。那你為什麼做不到呢?你一成有,你就傷,傷自身傷外物,就是自傷的東西比較多,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比如說,《菜根譚》中就談到三家,三家中有一家比如說談到七情六慾,就是七傷,七傷之路,路在心裡,七傷之路,路就在心裡,是不是一直傷,傷到底,還是傷到一半就出離,他就講這個出離的功夫,出離的功夫就在於利他,只有利他,才能出離煩惱,離了利他,步步艱難步步苦,苦不堪言,到最後,很難見到甜的東西,就是很難做到苦盡甘來,很難做到。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你怎樣把自己這個水火,就是這個放不下的,讓你煩心的這個念頭調得讓它和順,讓它變得一腔和氣,那麼在這個過程中能放下的,不能放下的,想放下的,想放又放不下的東西都得統統地放下,放下,到最後連這個放下的念頭都沒有,忘了,就是開始有意的強制引導自己去做,做到一定程度後忘了,這個時候,做出來的東西就是真正的做到了,這就是功夫,希望大家在這一方面有所得。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再舉個簡單例子,比如說,我說大家見到了我,你很幸運,那麼這個幸運,不是說我怎麼樣怎麼樣,只是說我會讀書,我會讀書,我會讀古人的書,我也希望,用這種方法,希望你也會讀古人的書,就是借用古人的智慧來幫助你出離當下的煩惱,這就是見到我你很幸運的地方。為什麼呢?因為我們都希望自身周圍處在一個和諧的狀態,就是利物,不傷,那麼在這個過程中《菜根譚》中他又談到一種狀態,其實這種狀態跟我們剛才談到的狀態是一樣的,他說人那人心多從動處是真,就是你動心起念的過程經常會有漏洞,經常會有遺憾,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呢,他說我一念不生呢,其實那就淨了,也就是比較清淨了,那麼這種清淨呢,這種禪機,就在你心裡,就在你的心裡。不是說哎呀我走遍萬水千山去尋找,解一個禪,那你找的是一個枯禪,是一個虛假的禪,這時候呢其實是一個沽名釣譽的過程,把這些修飾的東西都放得下,你就在禪中,你就是那個最好的解禪人,如果說你忽視了利他的心理,你永遠就是尋找解禪而不能解禪的人,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希望大家能以四季調解,就是我內心的這個不足,我真實地面對,這時候的這個我,就是一面鏡子,這個時候的這個我就是生活中的一面鏡子。要找到,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當你認為你就是那一面鏡子的時候,這個鏡子的清潔度馬上就出來了。為什麼呢?人人都希望自在吉祥,人人都希望得到自在,得到吉祥,所以這個功夫不需要外人去教的,功夫就在心裡,天性就會,天性就會不需要教的,就是真正的功夫就在心裡。如果忽視了這個東西,你就很難做一個解禪人,你就在禪中纏繞,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他又說了,他說一苦一樂相磨練……就比較長久,就是說這個苦樂啊,你都得嘗,都要嘗,就是在你這一念中,人人都會經歷這個過程,你是不是把這個過程延長了、無限地放大了,還是當下就能止得住,能做到舍念清淨,這是一個關鍵,能不能做到舍念清淨,這要看你是不是真愛你。那麼一般情況下,我們說要真愛自身,怎麼真愛呢?《菜根譚》中間談到了,他說這個天理路上甚寬,稍微得游心,心中便覺廣大宏朗,人慾路上甚窄,才寄跡眼前俱是荊棘泥土,就是說剛得意的時候,就會發現是個陷阱。舉個簡單的例子講,耗神,一個是傷他人,一個是自傷,當你對你的某一種東西特別執着時,就會傷身體,一旦當你人家今天讚美你了,讚美了一句,你正得意着呢,那一瞬間,你說哎呀不行了,怎麼?頭昏眼花耳鳴腰桶腿酸這種東西就出來了,告訴你,這就是自然在提醒你,用神過度了,傷及健康了,如果說這個時候你還不能及時的止得住,那就由這個表皮的病變逐步地滲透,也是三種形式的滲透,一旦到骨髓的時候,就病入膏肓了,就是在表皮的時候很快就救了,很容易救,再換句話說,就是這個念剛起,你自己動心起念,念剛起,很容易去糾治,很容易引導它,讓它歸位,一旦這個念力成氣候了,這個氣候是什麼樣的氣候,就是已經習慣了,你習慣了某一種思維的時候,他人再幫你救治的時候,很難很難,真的,沒有個七年八年的功夫,成效不大,真的成效不大,你想一想,不管是聖者還是智者對你有沒有幫助,有,幫助不大,不大,為什麼呢?你還沒有出離煩惱,就是這個道理。那麼我今天給大家就講這麼多,希望諸位在今後的生活中,以真實的我,作為生活中的明鏡來規範自我,讓自我進入自然界的這個大鏡中間去,達到一個圓融境,達到一個圓融境,這也是佛教中的一個境界,大圓融境界,你先進到這個境界中去,當然了圓融的境中有上、中、下,你先進到這個境界中間去,那就叫圓滿了,或者說大圓滿境,這是一種智,咱們今天就到此,明天接着再去交流,還有十分鐘,大家可以提問交流。(大家……)
剛才幾位談了自己的思維,我再補充幾點,以幫助大家更好地去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做一個有成者,做一個平和者。在這個過程中,談到器皿,大家知道佛家講的是什麼,佛家講一個緣起的問題,儒家講一個素位,就是本份的問題,不管是先從當下說起,就是當下的這個我,我的境界跟以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甚至六十年,他是個一脈相承的過程,但沒有出現斷層,今天的這個你的心態就是當初你諸多心態的一個外現,你的為人處世,生活的環境,就是你所走過來的一個外現,那麼這個外現,同樣的方法,在不同人身上,有的取得成功效果大一點,有的小一點,有的還沒有效果,為什麼會這樣?就是以往你認為善的,你認為惡的,你所種下的那顆種子,那就是個因,這個果就是當下的你,要知未來你的走向,那就要看當下的你,所以在這過程,有的人聽到之後,馬上就能出離,為什麼能出離呢?我們剛才說了,他的功德田鬱鬱蔥蔥,很多功德的的東西,有樹呀,有花呀,有草呀,很多,這個時候告訴他,跨前一步就離苦得樂,他連想都不想,他馬上就出來了,他真的就出來了,他有資本,他能出得來,就是他的念力,有一個平台,有一個平台,起碼不會掉下去,那麼處在沙化邊緣的思維方式,是個什麼想的思維方式呢?噢,你說得對,好像對,我聽着也有理,但是我就是不在生活中間去證,我就不去證,為什麼呢?處在一個沙化的邊緣,就是他還能聽道,就是講到聲聞弟子,我還能聽到,就是不去做,再過一段時間,我來,我再聽,你再告訴我,對治我的煩惱,再把這句話轉回來,用另外一句話來講,就是隨緣呀,素位呀,順其自然呀,其實說的是一個道理,嘿,我今天聽得也不錯,十年之後,他就是不做,十年之後,其他人在新的地方已經建立了一塊綠洲了,他說怎麼,我這地方氣候變異了,我這良田怎麼全部沙化了,鹽鹼地了,不能種了,他說你肯定是偏心了,我當初肯定是沒有投其所好,你看其他人都成了,我為什麼不成呢,諸多的顛倒就出來了,在這過程中,不是老師偏心了,是你自己這個福德、這個田是個貧瘠的、沙化的,你說它能長出莊稼來嗎?長不出來的,成了不毛之地,連你那份善良的心想到它都感到恐懼,你覺得沒有任何人可以幫助你了,你對任何人失去一種正信了,這就是說你已經徹底沙化了,不是邊沿了。一個是徹底沙化,一個是綠洲,土地肥沃,這酒是你的資本,這個資本來自你利他,來自你積德行善,其實積德行善就是利他的一個過程,這就是你的良田,你沒有積德行善或說積德行善不夠,你那份田地、方寸就是個沙化的過程,我們把它量化,你的方寸是綠洲呢沙化呢邊緣呢,方寸就那麼一點怎麼去做呢,比如孝敬父母呀,愛國呀,利他呀,這都是功德田中好種子,缺乏了這個就沒得種了,你種啥?你種了我幫你很多次你為什麼不幫我,形成一個自傷的過程,力爭做到勝物不傷,不要以一個施捨者的心態去對待你的親朋好友。你幫助對方應該的,天經地義,為啥呢?在你這生命旅途中間,你得到了來自天地萬物的幫助,一分一秒都少不了,少了一種元素,你都不能成為一個人,舉個簡單的例子講,五分鐘,沒有氧氣,一個什麼樣的概念?你就跟社會拜拜了,所以呢,我說這些話的意思,就是希望大家從利他的角度出發,最終達到自利,你真正到感覺天地就是這樣,天地就在心中。把下一個講話的要點告訴大家,大家先記住一句話,今天我們主要講的有鏡子的美德,以《菜根譚》中諸多的切入點,來論證鏡子,鏡子的美德在這上還真正找不見的,就是通過《菜根譚》中諸多的東西來談鏡子的美德,希望對你有幫助。再一句話,希望大家都記住:富有的標誌,一個人富貴的標誌,就是內心世界的容量,千差萬別的容量,他高貴的地方就是因為他有海量。下次專門談海量,就是內心的富有,這個大的德性,今天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