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罰孩子能解決什麼問題? |
送交者: 踏雪無痕 2009年03月10日08:04:54 於 [健康生活] 發送悄悄話 |
在教育中,離不開懲罰。但是,對孩子的懲罰必須建立在愛的基礎上。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說過“不用理智、溫柔的良言善語,用皮帶抽和打耳光,如同對雕塑對象不用雕刻家的精巧雕刀,而動用了生鏽的斧頭。”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點”和“錯誤”都會伴隨着他的腳步。成人如果能夠正確地運用懲罰與獎勵,不但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還能夠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如果孩子明白父母的懲罰是因為愛,便能夠理解或認同這樣的方式,並會越來越懂事的。 一 體罰能解決什麼問題 英國衛生部曾經公布過一份諮詢文件,內容是“建議修訂法例,禁止父母以任何輔助物來擊打孩子,以及用其他可以傷害孩子頭眼和耳的懲罰方式。” 英國《獨立報》針對衛生部的文件進行報道,稱:“英國政府正考慮立法禁止以藤條、拖鞋和皮帶等物件體罰孩子,違例的父母一經定罪,或須坐牢。”文件公布之後,英國國家統計辦公室針對部分家庭進行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85%的英國父母希望保留體罰子女的權力。 雖然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但在體罰孩子的做法上卻存在相似之處。中國的傳統觀念中,兒童是其父母的財富,也就是私有產品,對孩子進行打罵或其他處罰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一些父母常常因為孩子不聽話、貪玩、學習成績不好,或者說錯話、做錯事等各種原因,對孩子採取體罰、打罵的方法。從古至今,更流傳着“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錯誤說法。 《教育法》出台之前,教師體罰學生也深受大眾認可,也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說法。體罰之後,父母和老師都能找到理由說服孩子:打你是因為愛。《教育法》頒布之後,“為人師者”體罰學生的歷史宣告結束。但是,“為人父母者”可以體罰自己的孩子,似乎仍然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教師體罰學生,會受到一系列的懲罰,父母呢? 某報曾刊登過一例成人體罰兒童致死的消息:一位家長因為孩子貪玩沒完成作業就用棍棒體罰,因為時間太久,孩子被打死了。還有一則真實的案例,說的是一個孩子因為想和父親一起外出,孩子的父親要去辦公事不能帶他,在其不聽勸告的情況下,其父一怒之下踹了他一腳,結果這個弱小的孩子便慘死在了父親的腳下。 近些年來,這樣的報道屢見不鮮,每一次都會引起人們的震驚。有所不同的是,早些時候,人們對孩子以這樣的方式過早離世感到扼腕。現在,人們的第一感覺是——打死自己的孩子也屬於刑事犯罪。體罰致死的現象尚屬少數,它是體罰孩子所造成的最惡劣後果。對於那些活蹦亂跳的兒童來說,體罰對兒童造成的危害和影響卻比死亡還要嚴重。 體罰教育是一種“無能的教育”。它是父母對子女的粗暴態度,也是造成兩代人內心產生隔膜、水火不容的根源之一。體罰是兒童形成不良個性心理品質的誘發劑。兒童需要安慰、需要同情、需要在溫暖的環境中成長,如果缺乏了這些因素,便只能自己默默的沉浸在孤寂里,形成孤僻的性格,同時也容易形成自卑、膽怯、畏縮等不良心理品質。兒童經常處於體罰的壓力中,內心會產生惱怒和憤恨,形成固執和對抗的心理品質。無論父母說什麼,怎麼說,甚至還沒有開口,孩子就已經做好頑固反抗的準備了。 拷打、責罵和體罰永遠不能作為一種影響兒童心靈的好方法,它唯一能夠留給兒童的印象就是成人的冷酷和粗暴。這麼做的結果是養成兒童固執的脾氣和不可挽救的怯懦和虛偽。 隨着兒童年齡的增長,一個重要的心理特徵越來越明顯,那就是他們的自尊心越來越強。體罰孩子容易使他的自尊心受到嚴重損傷。父母或許會發現,自己的孩子要麼越打越“皮”,要麼就是從逆反、對抗發展到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的狀態。 父母面對孩子的過錯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既要有愛心,又要有耐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充分贏得孩子的信任,與孩子之間形成良好的朋友關係。同時,要讓孩子認識到所犯錯誤的危害和原因,給孩子申辯和闡明自己觀念的機會。如此,孩子一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便會順從和接受父母的批評和幫助,也能體會到父母的關愛和家庭的溫暖。 另外,一些經常受到體罰的孩子,懾於父母的壓力,學會了“察言觀色、見風使舵”的不良習慣。為了掩蓋自己的過錯,慢慢地學會了撒謊。父母發現孩子撒謊的時候,往往很難控制情緒,忍不住又是一頓打罵。首先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孩子的任何問題都與他所成長和受教育的環境有關。所以,每一位父母在面對一個“問題孩子”的時候,都應該認真地自我檢討。父母在孩子的精神世界裡除了是父母之外,還是老師,甚至是“兄長”、“姐妹”、“朋友”,多重關係不僅讓孩子感覺受到了尊重,還能夠體會到心與心的和諧交融。 發現孩子喜歡說謊之後,應對其進行正面引導,並進行誠信教育,培養他說真話辦實事的習慣。日常生活中,成人說話、做事要一言九鼎,切忌亂給孩子許願,放空話。勿以自己的情緒影響到孩子,要讓孩子從和諧的氛圍中認識錯誤,敞開心扉,誠懇地接受父母的指導和幫助,養成誠信的品行。 或許,成人從未深入地探尋過這樣的問題:一個孩子所犯的過錯是有意而為還是無心之過呢?有的父母發現孩子喜歡在家裡來客人的時候大吵大鬧,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拿出來,或者把最好的衣服一層層地套在身上,他們的“表現欲”在這個時候特別強烈,完全擺脫了成人的掌控,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父母開始採取打罵的方式。孩子安靜下來,跑到一邊哭泣,但是他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錯誤都是無心之過,他們的行為表現完全出自本能。這時,成人不應隨便發火,而應明確地告訴孩子,自己和客人有事要講,請他到旁邊去玩。如孩子仍管不住自己,可規定時間讓其罰坐或罰站。在規定時間後,與孩子心平氣和講道理。 所以,如果父母未能對孩子的過錯進行說明和引導,孩子只能看到父母的“表”(責罵或體罰),卻看不到父母的“里”(愛或期望)。久而久之,孩子會將父母視為仇人,一旦無法承受壓力的時候,就會把不滿發泄到父母身上,這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 一位母親對心理諮詢師哭訴,孩子竟然對她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原來,這位母親在兒子做錯事情之後,習慣地打了他一巴掌,接下來發生的一幕讓她十分驚恐——孩子順手抓起一個茶杯扔了過來,差點砸到她的頭部。然後,這個孩子還惡狠狠地對他的母親說:“走着瞧,等我長大了再跟你算賬”。 每一個孩子都很愛他們的父母,無論他們哭鬧還是撒嬌,全部的希望都是得到父母的愛護。父母打孩子的初衷是教育好孩子,希望棍子、鞭子、繩子能讓孩子達到自己的期望值。不過,孩子是不會被打好的,體罰的次數越多,孩子越是不能正常成長。甚至有一天,他們會將積壓的怒火全部發泄到父母身上,那個時候很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餘地。在成人的面前,孩子雖然是一個弱小的個體,但他們首先是一個人,成人應該遵循他們的年齡、心理特點採用合適的方式方法,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向,提出要求在前,幫助孩子在後,發現問題及時引導,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此外,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孩子與孩子之間勢必存在差異,成人儘量不要按照某個所謂的好孩子的標準要求自己的孩子,即使對比也要把握好分寸,不要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和上進心。成人要學會用放大鏡發現孩子的優點,學會賞識自己的孩子,稍有進步馬上表揚,讓他們進步時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不要總是拿他們和別的孩子比較,更不要有不滿意的地方就在他們身上撒氣,這種做法太野蠻了。 教育孩子的時候,懲罰是必不可少的一種方法,它和體罰完全不同。如果孩子做了特別不好的事情時,父母可以採取“事不過三”原則。第一次是溫和的告知,讓孩子明白自己為什麼錯了,錯在哪裡,所帶來的嚴重後果是什麼;第二次是嚴厲的批評,除了再一次警告孩子之外,還應該好言相勸、耐心教導;第三次就要給予相應的懲罰了。懲罰一定說到做到,不給孩子任何的僥倖心理。 孩子還處於發展和成長階段,對於是非曲直有時缺乏正確的評判,有時難免會犯錯誤。即便是成人,有時也是難免的,所以對孩子第一次的錯誤,無論多麼嚴重,也要好言相勸,耐心教導。如果同樣的錯誤還犯第二次,那就不是無意而為了,因此一定要重視起來,即使是很小的錯誤也不能輕視。這樣,每一個孩子都會知道,同一個錯誤不能犯兩次,並盡力朝這個方向努力。一般情況下,孩子會在第二次的時候就向父母承認錯誤:我這次記住了,決不會再犯了。 懲罰的時候儘量避免採取體罰的手段,父母可以沒收孩子一個月的零花錢,或者明令禁止孩子接觸電腦,又或者可以用做家務來懲罰孩子,這些都是比較合理的懲罰方法。《家教沉思錄》 >>>瀏覽[踏雪無痕]更多的博客文章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8: | 飲用酸奶要注意六點! | |
2008: | 不益健康的一些傳統飲食 | |
2007: | pcstar:加幾條居家節約小建議 | |
2007: | 長期服用維生素明顯增加死亡率 | |
2005: | 久坐辦公室要常走動 | |
2005: | 健康生活六個“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