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看中醫:療效才是硬道理 ZT |
送交者: 真相大白 2010年01月16日09:58:38 於 [健康生活] 發送悄悄話 |
新華網北京7月31日電(殷小惠)2009年5月,隨着《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台,我國傳統中醫的地位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也有人持相反態度,跟中醫唱起了反調,關於中醫無用,中醫是偽科學的說法甚囂塵上,更有甚者,認為應該乾脆取締中醫。那麼中醫到底有沒有用?中醫用什麼方式來證明自己的療效?近日,中醫專家、解放軍總醫院中醫科副主任王發渭就上述問題進行了解讀。
“神醫”成了騙子的代稱 印象中,很多中醫名家都有過自己堪稱神奇的表現,王發渭也向記者舉例講述了他們的一段行醫經歷。 “兩年前,有一位70多歲的山西老太太,腹部患了了9公分的腫瘤,根據檢查,西醫診斷為惡性腫瘤晚期,既不能切除,也做不了放、化療,最後判定她最多活不過3個月。於是,他的家屬抱着‘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讓她住進了中醫科。經過中醫辨證施治,精心調理半年後,腫瘤逐漸縮小,直至消失,至今她還活得好好的。” “她和家屬感動地稱我們為“神醫”。”王發渭說。 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很多:扁鵲“望診”技術出神入化,一看便知人身患何疾,他曾讓已經“死”了半日的太子起死回生;華佗針灸技術爐火純青,每次在使用灸法時,取一兩個穴位,灸上七八壯,患者便痊癒。為了表示對中醫中佼佼者的認可和尊重,人們稱呼以他們為“醫祖”、 “醫聖”、或“藥王”,甚至“神醫”。 然而,很多人對中醫的這種尊敬和信任並非是真的了解中醫文化,而是出於對古老文化的崇拜和偏愛,也正是這種對中醫既親近又感到陌生的情節,讓很多江湖騙子有機可乘。 “社會上打着中醫的幌子到處行騙,聲稱自己是‘神醫’的很多,上當的人不少,但這些人往往不是真的中醫。”王發渭介紹。“這對中醫的名譽是一種無形的侵害,現在,‘神醫’幾乎成了騙子的代稱。” 明明白白看中醫 “如果患者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得了什麼病,需要接受什麼治療,治療結束後身體狀況又如何,那行騙的‘神醫’就很難得逞。” “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疾病的知情權。”王發渭介紹,“尤其是很多年輕人,對自己身體狀況的各項指標非常關心,很多人還略懂一二。中醫有責任讓患者知道這些信息,對患者知情權的尊重,也是中醫發展和完善自己的一種體現。” “這就需要藉助現代醫學的各項檢測和檢驗指標,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首先建議病人去做身體檢測,在現代醫療儀器的幫助下,能捕捉到中醫望聞問切可能忽略的更細微的診斷信息,這會使治療更加有效。” 王發渭介紹,在他們科室,從高級職稱醫師到普通住院醫師,不但中醫基礎與臨床功底紮實,而且都對西醫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得比較好。 “唯有如此,才能看得懂各類檢查單、寫清楚病例,才能更好的運用中醫理論進行治療,對患者有個明白的交代。” “以患者胃痛為例,過去古書的記載就是胃脘痛,至於是萎縮性胃痛、非萎縮性胃炎,十二指潰瘍或是腫瘤等胃痛,都沒有記述。但現代醫學會要求把這些類別寫得非常細和嚴謹,這樣一來,患者和醫生都能請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什麼部位出過什麼問題,我們大部分中醫都會結合西醫診斷進行中醫辨證治療。” “按國家相關規定,對於中藥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試驗,也是按照西醫的標準進行操作的,需要通過動物實驗等各個環節的驗證。”王發渭介紹。“因此,我們允許使用的中藥的療效和安全性是非常明確的。” 療效才是硬道理 對現代醫學發展成果的吸收和借鑑,是中醫在發展之路上的探索和努力。 上個世紀,由於種種原因,中醫的發展經歷了很多坎坷。20年代末,國民黨政府通過“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之障礙案”,給了中醫當頭一棒;50年代,人們普遍對中醫的排斥、歧視使得它更入低谷;60、70年代,中醫在關於“陰陽五行”存廢的論爭中苦苦掙扎;進入80年代,當萬物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綻放生機之時,中醫又不得不面對是不是科學、如何實現現代化的追問。 “說中醫無效是沒有任何依據的,我從事中醫研究和臨床治療幾十年,有許多疑難病、慢性病,都是用中醫療法治好的,療效才是硬道理。並且,中醫在養生保健、治未病方面有頗為獨特的優勢。”王發渭說。 據悉,在此次應對甲型H1N1流感中,中醫積極介入預防和治療,某定點收治醫院曾用純中藥治癒31例患者,並積極進行純中藥和達菲的對比試驗,希望獲得有說服力的數據和循證醫學證據。 “然而,幾千年中醫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中醫藥寶庫蘊藏豐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理解的。說實話,我開始學習中醫的時候也搞不清楚陰陽五行、天人合一跟五臟六腑有什麼關係。入門之後,才感到像發現了一座金光燦燦的寶庫。 “作為一種文化,它自成一體的思想理論體系無懈可擊,作為一種實用的課目,它在人類幾千年的生存繁衍中,功不可沒。” “整體觀念和辯證施治是中醫學的核心和精髓。”王發渭說。 新世紀的機遇和挑戰 進入21世紀,中醫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新世紀,我國中醫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得到了國際醫學界的重視,是歷史上發展最輝煌的時期。" 2009年5月,國務院出台了《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這無疑給中醫發展注入了強心劑。 2009年6月,政府在全國範圍開展了評選國家級中醫大師活動,這在新中國成立以來尚屬首次。 然而遺憾的是,評選出來的30位國醫大師,只有19位到場參加了表彰會,他們當中年齡最大的93歲,年齡最小的74歲,還有一位在表彰會召開之前就去世了。 “國家進行的中醫師承教育就是一項繼承各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的緊急舉措,否則,這些經驗和專長將會失傳,從而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對於一些人對中醫療效和科學性的非議,我們有信心和能力去應對。但如果因為我們自己不努力和重視,而使得中醫發展停滯不前,那是最讓人痛心的。”王發渭說。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