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Yiyi11
萬維讀者網 > 健康生活 > 帖子
書山一葉】:不該被忽視的悲劇性樂觀主義——讀《人生的真諦》
送交者: WATCHER 2003年05月27日12:28:10 於 [健康生活] 發送悄悄話

書山一葉】:不該被忽視的悲劇性樂觀主義——讀《人生的真諦》
於 2003-05-23 13:02:18發表

-------------------------------------------------------------------------------

曾點

對於人的生存來說,有思想的人常常要扣問人生意義。失意時,得意時,幸福時,悲觀時,健康時,殘疾時……從古到今,從遠古圖騰到現代詩詞歌賦中,都可以看出,人生意義的追問伴隨着人類思想發展的歷史。對於個體的人來說,只不過這種追問有時是無意識的,有時是有意識的。無意識的時候,大約都是人春風得意,神采飛揚,有無數事情要做的時候,他會無意識地思索自己忙碌的效果,校正自己前進的方向,檢驗自己行動的過程。但他很少會停下來,特意追尋“人生的意義”,因為他在“意義”中。

而另一種情形則這不然,比如,當失望包裹着你,當黑暗籠罩着你,當失敗接連打擊你,當你的親人們離你而去,當你失去身心自由只能做許多自己不情願的事情,甚至你在被奴役、鞭打……這時你會有意識地自覺地思索“人生的意義”。否則你會活不下去。

悲劇性樂觀主義,其實就是針對後者,針對人生的失敗者,或者人生某個階段的失敗者開出的心理療救的良方。它是一種人生態度。如果你能夠領會悲劇性樂觀主義的內涵,不管你的生活境遇如何,你都“‘積極對待人生’,就意味着無論在任何情況下,即使在最悲慘的情況下,生命始終具有潛在意義。”而人生的意義,即是人生命存在的價值和人生幸福的源泉。這就是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病學教授維克托·E·弗蘭克爾體驗到的悲劇性樂觀主義的價值所在。

人的最大災難,莫過於任人宰割。在這樣的災難里,人生還能有什麼意義?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里還能找到生活的意義嗎?維克托教授可以說是悲劇性樂觀主義的發現和實踐者,他曾在令人恐怖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度過三年囚犯生活,他用親身體驗和感受描述和總結出,即便在這樣的境遇中,人還是能夠選擇生活的態度。在失意的大海中,仍然可以看到希望的彼岸。這樣的信念就會成為支撐人生的精神支柱,幫助你度過難過的時光。

維克托教授告訴我們:“尼采說:“知道‘為何’活着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能忍受得住。”這裡所說的“忍受”不是消極地忍受。雖然在那種情況下,囚犯們像牲畜一樣被鞭打、奴役,毫無抵抗和反抗能力,沒有個人人身的自由時,但維克托指出他仍可以有自己內心的自由。越向內心世界深處發掘,就越會發現生存的意義。即便表面上有着“苟且求生”的成分,但是這絕不同於“受虐者”的無奈和“受虐者”精神上的自我慰籍。也不會相同於中國的阿Q。它所表現的不只是所謂“精神勝利法”,而是由受害者、失敗和失意者內心深處的價值觀決定着的各自追求的不同的人生意義。在精神上,他仍會按照自己的價值觀直面生活,選擇生活的態度。這樣的選擇和追求,使他們承受痛苦而不絕望。維克托為我們描述了,他深入內心世界的生活,竟使他超越身邊的處境,享受到生命的陽光和美好。於是,他在極其困窘的情況下仍充滿愛心,充滿希望。

維克托教授的妻子和他同時被抓進集中營,但是關在不同的地方,對妻子的思念、擔憂、愛戀,讓他沉浸在往日生活的回想里。非人的勞役中,他勾勒妻子的音容笑貌,“妻子面容粲然,勝過即將升起的太陽。”正是在這絕望的“幻想”中,對妻子深切的懷念,讓他洞悉:“愛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領悟了人類詩歌、思想、信仰所欲授予人的最高天機:人通過愛並在愛中得到拯救。”“愛”,在這裡成為他的價值砝碼,只要有愛,人就能活着,生命就有分量。

但是,維克托教授的“愛”令我們深思的是,他的愛遠遠超過他“所愛的人的人身存在”。他的妻子比他先在集中營里去世,他是後來才知道這一消息的。但是他說,即使他當時就知道妻子已去,也不可能淡化他對妻子的愛。正因為這“愛”滲透骨髓,因為——“愛的最深刻意義體現於精神生活,根植於內心世界。”這種根植於心的愛,才可以拯救我們,讓我們生活得有意義,而並不取決於愛的對象是否存在。這是作者給我們提供的非常有價值的思路。也是悲劇性樂觀主義的重要操作手段:學會愛,在困境中學會深入內心世界深處的生活。

悲劇性樂觀主義的可操作因素還有:幽默感和好奇心。“所有的性格當中,幽默感最能幫助人”“學會用幽默的眼光看待事物,通常是人在掌握生活的藝術中學會的本領。”維克托教授在囚犯當中嘗試培養他們的幽默感,在那些小故事裡,你會深受感染,跟着現出笑容。我相信那些囚犯——維克托幫助他們建立幽默感的囚犯的笑容,不是苦澀的無奈,而是真心愉悅的人生大智慧。

也許正是維克托教授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里超越了消沉,超越了冷漠,超越了一個囚犯的生活,在內心的宇宙中遨遊,最終使他活着走出了死亡之海之後,僅用9天時間,就完成了這部《人生的真諦》一書。並且在心理學和精神病學領域的臨床實踐中,提出了繼弗洛伊德、阿德勒之後又一新的心理治療學派:“意義療法”學派。

如此說來,悲劇性樂觀主義者的真正積極的意義,在於他在困境中從內心深處尋找人生的意義並得到拯救,而戰勝苦難,最終他要樂觀地投入現實世界之中。

筆者奇怪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以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在中國大行其道,有一段時間,討論弗洛伊德成為時髦、開放和學問的標識。弗氏學說的“普及”無疑給後來文壇“身體寫作”及“鹹濕文學”的潮流打下了“理論”基礎。但是這些所謂“精神產品”其實不過是時代浮躁的“哈哈鏡”,既不可能起到滋補人精神成長的作用,又不可能幫助人們在新的時尚中,升華人類的精神。它們不過是腐敗着的“美麗”蛋糕。而尋找人生意義的悲劇性樂觀主義卻鮮為人知。人們忽略了《人生的真諦》這值得反覆品味的精神營養大餐。

在深重的苦難面前(悲劇性),仍然保持(理智的)樂觀主義,我想這是悲劇性樂觀主義更深層次上的積極意義。悲劇是永存的,快樂卻是人創造的。筆者認為悲劇性樂觀主義以及它的臨床實踐:“意義療法”,實在是不應該被業內和“業外人士”忽視的。它正是“人生的意義在於過程而不是結果”這個現在耳熟能詳的結論理論上的依據。不同的時空,不同的對象,它都會幫助你找到在不同層面上的人生意義。在探求人生意義時,以你自己的價值取向為動力,引導你在人類精神的高山上攀登。

而這種攀登,會充滿真正的美麗和雄奇。

人民網,讀書論壇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