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5月為精神心理疾病復發率最高的時期。春天的氣候也會使30%的正常人情緒波動較大、容易煩躁不安,發生傷人、酗酒等事件。春季的心理問 題就像一場流行感冒,會感染許多易感人群。春季更要做好心理防護。
民間有句話叫“菜花黃,痴子忙”,說的是油菜花飄香的4月,一些精神疾病患者病情會達到高峰,出現忙亂、亢奮甚至躁狂現象。有統計顯示,約有 1/3—1/2精神分裂症的初次發作是在春季,而約一半躁狂症也是在春天發作,一些青年躁狂症患者會出現言語舉止輕浮,尋釁滋事等症狀,在民間也稱“桃花癲”。
春天萬物復甦,隨着日照時間延長,空氣的電離程度高,人體內分泌激素和神經遞質都會發生相應變化,如松果體褪黑激素分泌減少,體內單胺類(如腎 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血清素)神經遞質增加,從而誘發躁狂或精神分裂症,也使正常人的情緒更加高漲甚至躁動。也由此,使得春季成為各種心理問題的高峰時 期。因此,對於如何預防春季心理問題的發生,做到“五好”十分關鍵。
睡子午覺,保證好睡眠
保證自己充足而高質量的睡眠,是預防各種心理疾病的先期條件。一旦出現難以入睡、睡眠時間縮短、總是早醒或晝夜顛倒等情況,就需要引起重視。這 樣的情況如果連續超過兩周不能自行緩解,就需要到專業的醫療機構及時就診,查找原因,及時治療。為了養成就寢和起床的良好習慣,我們提倡睡“子午覺”,即 23:00以前入睡;午休最好在11:00-13:00休息,一般控制在20-30分鐘為宜。
舒緩壓力,保持好心情
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是預防各種心理疾病的有力保障。當發現自己情緒低落或反常,消極自卑或者煩躁易怒,甚至有些厭世的情況出現時,要及時尋求家人或朋友的幫助,舒緩情緒、減輕壓力。如果嚴重情緒超過兩周未能自行緩解,請在家人陪同下到專業機構就診。如果自己的家人或朋友出現上述這些問題時,應 主動與其溝通,了解他(她)的想法,並注意觀察是否出現生活懶散、敏感多疑、自言自語、側耳傾聽等情況,如有應立即就醫。
自我欣賞,養成好心態
培養良好的心理習慣,可以有效地促進身心健康。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懂得適度地自我欣賞;其次,腳踏實地,對不能改變的事情學會欣然接受;第三,每天給自己一份陽光心態,淡然面對得失;第四,多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受挫之後懂得自我安慰;第五,用堅持面對生活中的困境,有永不言敗的人生態度;第六,能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不鑽牛角尖;第七,養成“一日三省”的習慣,將寬容放在第一位。
參加活動,培養好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愛好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愛好是一種帶意識特點的心理傾向,對人格的形成和發展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興趣愛好不但可以豐富日常生活,也可以幫助人們擴大人際交往,增加與人交流的機會,比如繪畫、編織、手工製作、讀書、跳舞、聽音樂等。同時,興趣愛好還可以轉移對自我心態的過度關注,降低對心理異常情況的感受,從而減少不適症狀對行為及情緒的影響。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活動,提高自我肯定和自信心。
清淡口味,多吃好食物
研究證實,食物中的一些成分,可以通過改變血液中某些神經遞質的濃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的情緒。因此日常生活中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合理均衡飲食是非常重要的。在面對各種情緒問題時,我們不妨針對性地選擇一些食物來輔助緩解我們的情緒。如:蛋白質可以提高警覺能力,對情緒有積極作用,諸如魚、禽、肉、蛋是這類的代表,奶和豆腐也是不錯的選擇;碳水化合物可以幫助緩解壓力,讓心情穩定而愉快;清淡的飲食可以使人性情溫和,而悶熱的天氣里食用過多的“肉類”,會增加煩躁。當然,完全把自己的情緒交給食物來控制是不可行的,面對不良情緒,自我控制是重要的一方面。
好睡眠、好心情、好習慣、好興趣、好食物,做到這5個方面,相當於打了一劑心理預防針,能夠確保自己舒心度過春季,享受健康、快樂生活。
摘自凱風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