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名家趙琴解說 - 攬雀尾動作
攬雀尾一式,過去叫懶扎衣,扎衣在動手前(技擊或勞動)先把衣服的下擺(長衫)盤在腰間,動作利落,懶扎衣是不屑扎衣。表示心靜放鬆,卻有輕敵之意,兵法云:怯敵者必敗,輕敵者必敗。說的是兩軍戰前的兩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大部隊作戰是如此,各人角技技擊亦如此。如何克服非此即彼的兩種心理狀態。武術前輩把此式命名為攬雀尾,非常高明,把敵人的來手比喻為鳥雀的尾巴。設想一個鳥雀的尾巴撲通在你臉前,你能輕視它嗎?但是你也不會恐懼它,有了這個意識,也就克服了輕敵或怯敵的心理狀態。再說攬字,攬繩攬著了船舶,船可以順潮浪來回飄動,而跑不了,但它不是捆綁,這就體現了太極拳的沾粘勁。另一含義是:太極拳出手要像繩索一樣輕柔,而不要像棍棒一樣僵硬。
太極拳套路中有八十一式、八十三式、或一百另八式,其實基本式子只有三十七個式子,其它都是重複動作,在三十七個基本式子中,攬雀尾可以說是“核”。它包含了掤、捋、擠、按、踩、挒、肘、靠八種手法。能把這一式弄明白了,吃透了,對其它式子雖不能說迎刃而解,也明白了多半。現在就把吳式太極拳中攬雀尾一式的八動分述如下。
第一動 左抱七星:
在前一式(太極起式)結束後,呈馬步下蹲,體重分布於兩腿上。按太極原理:陰陽腳下分,實腿為陰,虛腿為陽,這時陰陽不分。我查閱了三位名家著作(姑隱其名)都是體重右移,由馬步變成了右坐步,出現了陰陽,右腿為實腿,為陰。左腿為虛腿,為陽。由於身體交互神經的結構,則左手為陰。左抱七星開始左掌上掤(陰),如何掤的上去?這就違背了陰陽哲理。這對讀者來說就是誤導,這豈不是與其昏昏,使人昭昭嗎?王培生老師在著作中說:體重不右移(仍呈馬步)右腕上提,有意無形,則左踝感到沉重,右肘上提有意無形,則左膝感到沉重。右肩上提有意無形,則左胯感到沉重。這時外形兩腿不分陰陽,實際上,左腿已是陰,右腿已是陽了。按交互神經結構,對應點來說,右腿為陽,,則左手亦為陽這時意念放在左手上就可以上掤了。(意念永遠在陽手上)
一般對上三路的來手(胸部以上)是採用向上或向外格架,但對方另一支手仍可擊來或踢來。太極拳的左抱七星是向身體正中掤起,實際上是以大指為軸,四指為輪向上旋起,是沾着對方右小臂向上旋起,(是沾粘勁,不是硬碰硬的格架)沾着對方的右臂,意想對方的左腿(交互神經對應點)對方就會被整體向左提起,而被搜根,成敗勢。同時自己體重右移,右肩背後催左胯(後三合)左腳伸出,足根着地,為腳踏中門作準備。所謂七星是頭、左肩、左肘、左手、右胯、右膝、右腳、七個活關節。頭肩肘手為斗勺;胯膝足為斗柄。
註:如果認為意走手,肘、肩、即梢中根三節太慢,可用意念把丹田氣沉放左湧泉穴,也會感到左腿沉重。雖然外形未動,仍呈馬步勢,但陰陽已分,左腿為陰,右腿為陽。
第二動 右掌打擠:
意在左掌大指松垂去合右足小指,則左掌自動橫於胸前,右掌根貼於左手脈門處,右肘催左膝(委中穴)由右坐步變左弓步,同時背後夾脊穴去合左湧泉穴,湧泉穴要有反應,有騰挪感。要找夾脊,左掌食指為軸,內旋不超過30度。右掌以掌根為軸為外旋不超過30度,去摸左腳,對方即被擠出仰翻於地。
注1:夾脊為陽,湧泉為陰,陽去合陰,陰要有反應。回抱陽,前腳有騰起之意,自身體重會落到對方身上,對方成了自己的前腳,自己前腳以腳踏對方中門。
注2:兩掌可不作內旋外旋30度,而是左掌走橫(先走)右掌走直(時間差很短)對方即被擊出。
注3:打擠時,右掌掌根托在左臂彎曲池穴處,兩小指少沖穴像剪刀一樣相合, 同時身體由右作步變左弓步。夾脊合湧泉對方即敗出。
注4:目中無人,變左弓步同時,自己用右掌心擊打自己左小臂內關穴處,對方即出。
第三動 右抱七星
左掌不動,右掌掌根沿左掌姆指方向由正南揮向西南,再到正西,右手揮向西南45度時,左足根為軸,足尖虛起,收小腹轉向正西。這時重心在左腿(為陰)右手亦為陰。如果對方用手阻著你的右臂,你就揮動不了。這時你可用眼神看正南(景門)手追眼神再看西南(死門)手仍追眼神揮向西南,眼神再看正西(驚門)手仍追眼神揮向正西。對方即被掤出,這叫神打。另一種是意打,右臂向右前伸展時,意想左掌心(為陽)塞向右腳心。外形是左掌心塞在右肘尖下,翻左掌心向上,左合谷找右曲池,同時右腳跟一收,足尖朝向正西,翻左掌收右腳時,帶動腰向右轉,左腎托右腎這叫轉腰子。對方即被掤出,這叫意打。此式用神,用意勻可。
第四動: 左掌打擠
與第二動右掌打擠要領相同。只是左右互換,從略
第五動 右掌回捋
右掌向右前方舒展時,大、二、三、四、小指依次想指甲蓋托天,十宣穴前放一尺二(四拳距離)當對方抓住你右手腕向後沉采時,你順其勢用手指端向前送出,對方即已失重。右掌向前送到極限時,臏骨已到前腳大指的大敦穴時,你將右氣沖穴合在右腹骨溝上,穩定身形,支撐六面勁。你把小指、無名指、中指,輕貼在對方右手外關穴上(因對方右手抓在你右腕上)食指一想挑眉毛(給對方一個假象)馬上大指彈塵,右肩背後一合左胯,右掌捋在胯側(後三合)這叫有如長山之蛇。擊其首則尾應之。和對方接觸點為右腕(為蛇頭)我用右肩(為蛇尾)合左胯,采捋對方右腕對方右腕外關穴(陽)要想對方左腳腕照海穴(陰)對方即前傾跌。
第六動:右掌前掤
前動定勢以成左坐步,體重在左腳為陰,由於交互神經結構則右掌亦為陰,則左掌為陽。意在左掌翻右掌,使之掌心翻向上,意念托起右腳。左肩找右胯(前三合)肩胯一合右足尖自然蹺起,左掌沾着右掌,使右肘少海穴。垂直一線,從右膝外側(右陽陵)經膝後委中穴到右陰陵。到左陰陵前到左陽陵,呈一S路線,腰也隨轉。再想左肩從背後合右環跳(後三合)把右手送出。意在左掌沾着右掌脈門送出。送向西南轉向正西。由於陰陽虛實之太極哲理,雖然名為“右掌前掤”。但體重在左腿,陰陽腳下分,左腿為陰,則左手為陽。意在左手,左手為主動,右手為從動,是主從動關係。
第七動 右掌後掤
外形是右掌向後方走外弧線移動,謂之右盼。有位老師說左顧右盼,就是左旋右旋,說左顧右顧可以,說左盼右盼也可以。說左顧右盼是避免雷同,聽起來提神。中國的漢字非常嚴謹,盼是盼望,有上仰之意。顧是照顧有下俯之意。所以我認為左顧是下旋,右盼是上旋。左顧是逆時針下螺旋,右盼是順時針的上螺旋。這由身體內部結構而定,是順乎自然求自然。有人編新拳式,來個左右攬雀尾,認為運動上全面,實際上是違背了自然規律。逆反了身體內部結構我個人這樣認識,有待商榷。即是右旋,就要注意一點,不能丟頂,百會要和會陰上下一條線,全憑左右轉。右掌向右後方移動到大指與絲竹空穴位等高。移動右掌不要想右掌,要以會陰為軸尾閭為半徑右旋。右環跳穴為半徑右旋,右肘少海為半徑右旋,這叫尾閭帶胯肘,勁源自上手。接觸點在右掌,意不在接觸點上(否則即犯雙重之病)而在尾閭、環跳、少海三條弧線上,即把對方掤出,或用沾粘勁,把對方沾出。
第八動 右掌前按:
按以前,右掌大指在絲竹空(眉梢處)沉肩墜肘使大指合一下右地倉(嘴邊)這時如果對方抓著你右腕你就動不了。這時你體重在左腳(為陰),你只要想左肩與與右胯相合(前三合)自動克服了外來阻力。合到右地倉上,右足尖扣向正南,形成丁八步,右掌同時按向東南,體重在左腳(為陰)左掌亦為陰。是克服不了外力的。左掌為陽意在左掌沾着右掌的脈門向東南按出,左掌為主動,右掌為從動,是主從動關係。使右掌姆指從右地倉合到了左地倉。此時重心仍在左腳,眼觀東南杜門,右掌隨眼光按向東南杜門,杜門意即關門。右掌猶如按在一堵牆上。反作用力,反到把體重按到右足上。此時出一靠勁,再一想玉枕穴躺在枕頭上,你一舒服,對方就不舒服了。右肩即將對方靠出。此時再將右掌按向西南,對方抓著你右腕,你按不出去,你此時丟面打點,想大指、食、中、無名、小指順序向下旋向西南,即將對方按出右掌姆指與右足小指垂直成一線,攬雀尾一式八動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