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太極起勢”的練法
作者:黃衛龍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起勢是太極拳由無極到太極的開始。起勢中的要領將貫串於整套太極拳之中。一個太極拳起勢,可以說“已盡含太極精蘊”。由起勢入手,通過漸修頓悟,掌握其竅要,再由此切入,即可進入太極拳殿堂。可惜很多太極拳愛好者對它不夠重視,以至於苦練一生還沒入門。雖然陳式、楊式、吳式、孫式的起勢的外形和意念有所不同,但用意不用力是相同的。太極拳起勢要從用意不用力入手。
要練好起勢,也須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程序。過程大體可分為入門、進階,登堂入室三個階段。現分述如下:
一、 入門
初練時,不要想過多要領,每次只想一個要領,練熟形成自然後,再想下一個。這時應以求外形正確為主。要求:立身中正,全身放鬆,二目平視,精神內守。兩手鬆掌,徐徐提起,漸漸垂下,提手是吸,垂手是呼。動作要領:在兩臂未舉之前,應仔細檢查一下預備式是否符合要求,頭頸應正直松豎,下頜略向後收,意寓頂勁,眼向前平視。含胸拔背。然後開始做動作,這時思想要集中在動作上。
第一步,兩臂緩慢向前輕輕抬起至高與肩平,手心向下,十指微曲,要輕靈無滯,兩臂平舉的速度確定整套太極拳的速度。做兩臂平舉時,先要意識到怎樣舉,然後再徐徐舉起,兩臂前舉時兩肘不可挺直,須有下墜之意。即使是已經練得很熟練,也要這樣做。否則,內外動作容易散亂。
第二步,兩臂與肩平後,由吸氣轉為呼氣,雙手下按掌心吐力。隨手下按至跨前(或跨側)掌心向下,同時屈膝下蹲,確定整套拳的高低程度。雙手下按時要用意識沉肩墜肘,使膝肘相對,兩肩不得聳起、緊張或用力。必須鬆開下沉。十指隨呼吸而張縮。下按到極點時,要呼出全部空氣,十指伸張。沉肩墜肘,兩臂前舉及兩掌下按時均須沉肩墜肘。兩肘下沉帶動兩掌下按時,要以肘尖帶動手掌,在兩掌已按到兩胯前,仍然要求墜肘。(這時的墜肘可以這樣理解:就是兩肘微曲,使小臂微彎,這樣肘尖突出,仍然可以達到“墜肘”的要求。要做到坐腕。所謂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注意不要用力翹起,要自然才能把勁貫至掌根,手指也有微脹的感覺。能坐腕才能“形於手指”。從兩臂上舉到兩掌下按其間不可停斷,要均勻圓活,綿綿不斷,在兩臂舉至肩平時即下落,不可停頓,要做到“似停非停”。
在這個階段,關鍵要練姿勢的正確、熟練、自然、協調。要調節到符合生理自然條件,特別注意不可養成前俯後仰的毛病。這樣才能達到孔子所說的“率性之謂道”的要求。
二、 進階
這一階段要能用意念,調呼吸,熟知用法。起勢不僅是動作的開始,也是用意導引行氣的開始,全部動作在一吸一呼中完成。這時形與氣是緊密相關的,氣與意又是密不可分的,四肢動作,要從其規矩、順其自然。外面形式之順,是內中神氣之和。外面神氣之正,是內中意氣之中,所以能見其外而知其內也。“內外合一”是外形正的真正目的。“起勢”也有它的技擊攻防作用。例如(劉晚倉傳)敵人從外線用雙鳳貫耳來攻我時,我則採取起勢,將精神凝注於手背腕骨之間,用來沾取敵臂,將氣沉入丹田,仔細聽勁,或轉腰,或卷腕均能化解來勁。
口訣: “太極起勢精神斂,虛領頂勁呈自然。抬起雙臂松無滯,調和呼吸守丹田。寓意對手取外線,立肘上棚沾其腕。雕弓直放轉腰斜,雙風貫耳奏效難。” 用法還有(王輝璞傳):腕部前棚,對手將自己手腕攥着時,我將五指撮攏回收使腕部向前突出,擊其拳心而使對方身體重心傾斜後仰跌出。腕部下采,對方攥着我手往後拽時,我隨即將五指舒伸,向下向後沉采(注意松肩墜肘,松腰屈膝),此時對方及應手前撲跌或前栽。即為“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的典型用法。不僅限於此,還有一些用法及變化,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愛好者可自行領悟。
太極拳運動全在手領(即端引),轉關在松肩,堅持練習則肩的骨縫自然能夠鬆開,不能勉強,肩松不開則轉關不靈。肩如能鬆開,則全胳膊往來屈伸,如風吹楊柳,天機動盪,“活潑潑毫無滯機”。所謂“得勢爭來脈,出奇在轉關”。在手將起之時,要使手能承住來勢,使對方不能割斷我之神氣血脈,在承接之後,要使之能得機得勢。來脈真,機勢得,轉關自然靈動。“打拳者,手要極虛極靈,物有挨即知,即能隨機應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儘是虛靈”。中氣要運到手指頭方為運足。
三、登堂入室
這一階段身形要領已基本掌握並形成自然,要注重用意不用力。要做到用意精至,全神貫注。自然進入虛、靜的境界。能虛,則血脈相和;唯靜,方能達到察精觀微的境界。起勢之前,應先鎮心凝神。開始由意動,然後勁動,轉接處要一線穿成。氣宜鼓盪,神宜內斂;勿使有凹凸處,勿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要練出鼓盪之勁。
口訣:“立身中正頂頭懸,腹內松靜氣騰然,三陽聚首於百會,氣沉丹田在關元。太極長拳號內勁,呼吸導引十四經。吐吶本是內家功,推陳布新調元神”。要心平氣和。以百會穴領其全身。即所謂“虛靈頂勁”。“頂勁者,是中氣上升上沖於頭頂者也,不領則氣塌,領過不唯全身氣皆在上,足底不穩,病失上懸,即頂亦失於硬,扭轉不靈,亦露笨像。是在似有似無,折其中而已。”特別要注意不要領過,一些愛好者將頂勁領過,以至於頸部僵硬,轉動不靈。自頭頂、軀幹至會陰始終要成一條直線,兩眼平視前方。要含胸拔背,小腹部要微向里收,叫做斂腹。尾閭要收起,命門穴要飽滿,從湧泉到百會穴上下一氣貫通。全身要放鬆,摒除雜念。使腳掌腳趾貼地,腳趾無離地或抓地感覺,這樣全腳受力均衡,氣機也就自然地隨之發動。手臂棚起時,從梢節一沾而起,中節相隨,根節相摧。意念在手指肚;收胯墜肘,意達命門。迎身平肩,旋落丹田,歸於湧泉。重心落於湧泉,勁起於足跟,帶動兩臂向前並舉,小臂不能有力,舉至肩平。然後沉肘坐腕舒指,把意識送至指肚。
手臂下落時,氣血由手指甲開始通過含胸入地。意念則在手指甲。兩臂一起一落,伴隨着兩臂的起落,兩腳也同時有雙沉或雙輕的變化,不能浮,也不能重。從腳底的鬆緊分布來,,同一隻腳在沉時或輕時,還有陰陽之分。 “腳尖--腳跟--腳心”是太極拳起勢的關鍵。手臂前起時,手隨勢而起,人的重心前移至腳尖,有下沉拔開的意念。由腳跟向腳尖,湧泉像泉水由地面向上湧起,丹田有如平靜的水,無動相,相不外露,但看不見的氣像海中的涌,一波接一波地向前涌動,是氣如海水中的能量不斷蠕動,這一剎那便必須蓄勁,蓄勁是內蓄,是氣蓄,順着自己的氣,帶動橫隔膜的下降,使身體內的元氣、真氣引下丹田。把氣往下至尾閭, 倒運渡命門,到夾脊,變成牽動往來氣貼背,由下向上引,融合自己的神、意、氣、勁、勢,此時發勁象似推波助瀾把對方發出去了,即為采浪花。後移時,手隨勢而沉,人的重心後移至腳跟,有自海底上拔的意念,回復到湧泉後,依靠尾閭的擺正,意氣入地,上下貫通,中空無掛礙。
中間胸腹至天突穴至關元。要平心靜氣,不要使橫氣填塞在胸中。胸膈橫氣要卸到腳低湧泉,要“吸氣由丹田,呼氣歸湧泉”即使不能卸到湧泉,也應當卸至丹田。將胸鬆開,胸一松,就能感覺到全體舒暢。
“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是太極拳的一個特點,以心行氣是心為發令者,氣是奉命而行的“傳旗”;先意動而後形動,主要是將內在意識貫注於外部動作之中。要把意念注於動作之中,而不要存想氣在體內如何運行,即是“全身意在神,不在氣,在氣則滯”。顯於外部動作的神態是內氣活動顯露於外的表現。一定要在松、靜的基礎上進行,這樣意識才能引導氣血下降,達到上虛下實。上虛是指上體(臍以上)虛靈;下實是指下體(臍以下)充實。並要注意氣沉丹田,再進一步從丹田沉到湧泉。氣沉丹田是在松靜的基礎上,通過沉肩、含胸、斂腹、松腰、收胯等動作在意識的引導下,有機地聯繫起來,以引導氣息下降為實現的。
氣沉,松腰,腹淨,含胸,拔背,沉肩墜肘,節節舒展。動靜虛實,開合剛柔,緩之急之。這種混合之勁就是鼓盪之勁。即從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由心氣貫串,陰陽變化而來。猶如颶風駭浪,似行雲流水,載沉載浮,大氣鼓盪。風雲莫測。太極推手中最後功夫為“爛採花”又名“踩浪花”,就是以鼓盪之勁鼓動對方,使對方如海船遇風,出入波濤之中,傾斜顛簸,立身不穩,感覺眩暈無主。太極起勢是太極拳鼓盪勁的入門練法。在起勢中練出單向鼓盪勁就可說太極起勢已登堂入室了。
學太極拳有一句話叫:“起勢難。”說難不是說動作的姿勢難,而是說起勢沒有動力源,因為太極拳的動,不能是自己的動,也就是說不能是配合的動。因為在起式之前沒有動力源,此時胳膊是抬不起來的,抬起來了就是人為的動、是自己動、是配合的動、是肢體運動。正確的起式應該是內動帶外動、是意動帶氣動、氣動帶形動、一動無有不動的動、即便是這樣還要有個量,也就是說,該動多少就動多少,少動一點是不到頭,多動一點就是過,就是妄動。在做手上伸時,讓人輕按、輕撫手臂面上任意一點,相互感覺一下是否“頂住了勁”。感覺像推門而不欲其響,輕了門推不開,重了門軸就要響。兩腳要像踩在棉絮之上,不能全腳踩實。太極拳要求“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欲在手上有內勁要從腿下求,一點有勁全身求。即所謂求“整勁”。如具有整勁,在起勢中就能體會到。可以請一人用雙手按住自己兩碗、二小臂或二大臂,起勢能輕鬆將其發出即可。
推薦幾種練法:1、馮志強著《太極拳入門》中起勢練法。要點,起勢前默立時間要充足,要達到無極虛無之境後才能隨心意而動;2、劉晚倉、劉石樵著《太極拳架與推手》中起勢練法,要點,意念與用法的結合;3、張耀宗著《吳氏太極拳簡化練法》中起勢練法,要點全深松靜,特別是肩要松透,這時二手回勾手心,二手自動抬起,不須勉強;4、王輝璞著《吳氏太極拳》中起勢練法,要點,要通過找到腹淨的感覺,調身、調心、調氣;魏樹人著《楊氏太極拳述真》中起勢練法,要點,掌中小球和三個氣圈的應用。5、孫南馨著《楊式太極長拳》中起勢練法,要點,命門後鼓,勁貫指稍,由“極柔軟產生及剛堅”。 上述練法應先練一種,一種練通(大約需要1-4個月),其它練法一練即通(快的幾分鐘,慢的幾天),上述各種練法各有巧妙,令人回味無窮。 孟子曰:“大匠誨人,必以規矩”,規矩者,方圓之至也,以之誨人是大匠所能也,至於巧,這是遵規矩而不泥規矩,脫規矩而自中規矩。而要志不可滿。諺有曰:“天外還有天,一滿即遭損”。
最後以“自當從良師,又宜訪高朋。處處循規矩,一線啟靈明,一層深一層,層層意無窮,一開連一合,開合遞相承。”與太極拳友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