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Yiyi11
万维读者网 > 健康生活 > 帖子
伦敦雾霾催生了印象派
送交者: 艺萌 2016年12月16日08:06:57 于 [健康生活] 发送悄悄话

中国官媒和御用文人试图让百姓相信雾霾其实一种自然现象,呵呵。而且吸入人体有益健康。其实雾霾曾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

伦敦雾霾催生了印象派:

伦敦雾霾催生了印象派,中国雾霾,艺术家在干什么?(黑白先生)


2016-12-14  


伦敦雾霾催生了印象派,中国雾霾艺术家在干什么?(黑白先生)


在20世纪上半叶,雾霾成为了伦敦人的基本配备。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伦敦一年中可见度不超过1000米的天数就多达50天,走在路上看不到远处的朋友朝你挥动的小手。雾霾刺激了艺术家和文人墨客的创作,那时候的伦敦,画廊里到处都是以高耸的烟囱为主题的艺术品。大雾成为艺术家们表达城市生活病态的隐喻。其中,莫奈创作的《雾中的国会大厦》《日出·印象》等系列作品,脱颖而出。就这样,伦敦的雾霾成就了印象派大师莫奈,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艺术家!(等同于现在国内赵本山之类的名气)


说起莫奈,当时发生了一个很好玩的事,在《日出·印象》画中,莫奈画笔下的伦敦雾是光怪陆离的淡紫色,雾中,一轮红日拖着一缕橙黄色的波光缓缓升起,近处的小船,远处的港口在一片朦胧中若隐若现……伦敦人看了非常惊讶,因为印象中雾都是灰色。怎么会是带颜色的呢?后来人们专门到大街上观察,发现由于烟囱里不断地喷出带有火星的烟火,与光发生映射,伦敦的雾确实是紫红色的。此后,人们称莫奈为“伦敦雾的创造者”。


由于莫奈的作品太深入人心了,英国人痛定思痛,决心与伦敦雾开战。那时的伦敦,人人都是治理雾霾的践行者思考者,各大高校、环保组织与媒体多方联手,形成合力。伦敦国王学院、盖伊医院与圣托马斯医院联合组建的国民健康保险制度基金会主办“如何降低空气污染对个人影响”的研讨会,探讨每位伦敦市民如何从自身做起改善空气质量等等。如今的伦敦早已抹去了“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雾都印象。变得相当宜居,在世界大都市生活环境排行榜上排前三。


当年英国1952年12月5日伦敦严重阴霾,(PM浓度160) 如今北京484,成都340,大连284...莫奈画的伦敦雾霾现在都价值上亿了……宋庄画家村或成最大赢家,描绘的都是祖国的壮丽景色,大好河山。中国的艺术家们,最擅长表现社会生活的光明面,把生活中的那些高尚的,美好的东西发掘提炼出来,形成心灵鸡汤般的陶醉。


却从来不敢像西方艺术家那样,面对现实生活的丑陋和阴暗。我们的艺术家表现的都是心灵鸡汤,无非是追求安逸、退回内心,而对社会上的“雾霾”视而不见、保持沉默。如今的中国的艺术家们,除了描绘心灵鸡汤,还喜欢投机取巧、热衷功名,弄一大堆吓死人的职业头衔,到处炫耀。其实越这样越显得自卑,越显得空虚无信仰。


在西方,文艺复兴开始,艺术家们复古,学古希腊画裸体、塑裸体,为什么?就是为了对抗虚伪,和倡导思想的自由。吴冠中说,“艺术家命定是殉道者,因社会中没有真正创作艺术的职业。”“艺术家都是受难天才”,反叛者尤甚。西方美术界著名的反叛者,如梵高、蒙克等大多具有“殉道者”的意味。梵高正是在传道期间,感受到矿工的苦难和无力救赎的困境,而从事绘画艺术。 殉道,一个不寒而栗的词汇,不要做,在当下,就是说说都会成为一种奢侈。因为“真”成了一种稀缺资源,不是没有,而是不敢或是难以拥有。


这时我想起导演贾樟柯说的一个段子:去年在北京拍摄保护环境环保广告,胡同里突然冲出几个大妈大爷,高声嚷嚷:“他们在拍咱们的雾霾,快报警,快把摄像机扣下来,不能让别人知道我们的雾霾”。 所以对国人来说,雾霾遮住了视线不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心理的雾霾蒙住了内心的真实。


(如上图)这张照片最能代表国民性。看到大妈们在雾霾天里练操,心里特别难过,为那种因为无知而导致的无所畏惧感到难过,为这种生于无知的无所畏惧以集群列队的方式呈现而感到难过,看来国人心理的雾霾还真的是最难治的。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4: 女人长的越高越容易得癌,原因是牛奶?
2014: 在美国喝牛奶就和喝农药差不多
2013: 男人不换内裤5危害
2013: 不能和蜂蜜一起吃的食物有哪些
2012: 面相透析你的健康运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