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种癌其实是“胖”出来的,死亡风险也跟着升高
生命时报
肥胖带给身体的危害,几乎人人都能说出几个:内分泌失调、容易引发“三高”、加大心脏负担……
超重或肥胖不只是身材和外貌的问题,还与身体健康、慢性疾病息息相关,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约有280万人死于超重或肥胖。《生命时报》结合研究及专家观点,教你控好体重。
肥胖影响17种癌症风险近期,发表于美国《肥胖》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18岁时超重或肥胖的人,患17种不同类型癌症的风险会升高。
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University of Gothenburg)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按照体重指数(BMI)对瑞典1489115名、平均18岁的男性参与者进行了分析。
BMI=体重(千克)/ 身高(米)²
在平均长达33年的随访期间,共新发癌症78217例。刨除其它因素影响后,研究人员发现,超重或肥胖与17种癌症风险升高有关。
17种癌症包括:食管癌、胃癌、肾癌、胰腺癌、肝癌、霍奇金淋巴瘤、肺癌、白血病、结肠癌、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瘤、恶性黑色素瘤、头颈癌、直肠癌、膀胱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甲状腺癌。
根据WHO标准,研究人员将参与者体重分为4类:
低体重:BMI<18.5正常体重:18.5 ≤BMI≤24.9超重:25 ≤BMI<30肥胖:BMI≥30其中,超重的人食管癌风险升高136%,胃癌风险升高117%,肾癌风险升高92%,胰腺癌风险升高70%。肥胖的人食管癌、胃癌、肾癌、肝癌的风险分别上升了261%、213%、160%和93%。
此外,研究还发现,体重正常但属于高体重(22.5≤BMI≤24.9)的参与者,相比于正常低体重(18.5≤BMI≤19.9)的人,某些癌症的风险也有所升高。
发表于《癌症医学》的研究显示,年轻时超重或肥胖的人,患癌症后的死亡风险更高;BMI越高,患癌症后的死亡风险就越高。
胖是一种“恶性循环”很多人常说“一胖毁所有”。肥胖会引起50多种疾病。这些疾病本身带来的影响及其治疗过程,可能还会加重肥胖,形成恶性循环。
呼吸系统
脂肪堆积可能会导致咽壁肥厚、软腭肥大、咽腔狭小,易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有研究发现,肥胖可能导致哮喘严重程度升高、药物控制欠佳,以及肺功能异常更加明显。
消化系统
肥胖者腹部堆积过多脂肪,腹腔压力加大,容易使胃部胃酸及内容物出现反流。
同时,由于多余脂肪无法通过肝脏代谢、转运出去,可能形成脂肪肝。
内分泌系统
脂肪细胞的体积增大,会逐渐具有胰岛素抵抗性,导致血糖调节过程失衡,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
肥胖引起的代谢紊乱还会影响激素水平,间接影响生殖系统。肥胖女性雄激素分泌增多、雌激素减少,影响卵巢发育,造成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问题。
循环系统
肥胖者血液中脂质成分增加,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减弱,进而诱发高血压。
再加上肥胖者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流量均比正常人高,从而加重心脏负荷,增加了心脑血管病风险。
泌尿系统
肥胖患者,尤其是肥胖女性,容易发生压力性尿失禁。
运动系统
由于肥胖患者的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比常人负重更多,所以关节磨损问题严重,更易发骨关节炎。
控体重学会“吃”和“动”人体就像一辆载重卡车,体重超标的危害就像卡车超载一样,超重越多,损害越严重,使用期限也就越短。
体重也需要“分期管理”
0期:即使不伴有相关疾病或其前期(如高尿酸血症、糖尿病前期、高血脂、脂肪肝),超重就是健康的警戒线,需要开始干预体重。
1期:此时超重或肥胖,并伴有相关疾病前期,需要医生开具运动处方、制订饮食计划。
2期:超重或肥胖,伴有相关轻中度疾病。除了治疗疾病,严格执行生活方式干预,还需要科学减重。
3期:肥胖,伴有相关重度疾病,这一阶段会严重威胁健康或寿命。
日常控制体重,需要从吃和动两个方面,从小事做起,改善生活习惯。
怎么吃
除了清淡饮食,少吃高脂食物,肥胖者还要控制好食物摄入总量,同时保持膳食均衡、丰富多样。
改掉暴饮暴食、爱吃零食的习惯。少吃猪牛羊等脂肪含量较高的红肉,可用鸡肉、鱼肉等白肉代替。
炒菜用油要少摄入饱和脂肪,如猪油、牛油;多吃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EPA、DHA等,可从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中获得。
用豆类和薯类替代一部分精白米面。在主食里加点杂豆,能做到减热量而不减饱腹感。
怎么动
建议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锻炼。慢跑、爬山、步行、快步走、跳舞、瑜伽,均可有效降低易胖体质人群的BMI。
以前很少运动的人可从每天走3000~5000步开始,逐步培养运动习惯。体重较重的人运动时,要特别注意保护膝关节,推荐游泳和骑车。
需要提醒的是,减肥需要循序渐进,世卫组织建议每周减肥0.5~1公斤,一个月减1~3公斤,这种“匀速”减肥的方法对身体损伤小,而且不易反弹。
通过运动和饮食控制半年以上,仍然不能有效降低体重的人,建议通过咨询医生,遵医嘱通过药物治疗等手段来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