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传世的治病秘方
http://www.fjbk.cn/USER2/1946/show.asp?/_articleid/29303.html
百草普济本
玉诏开读
金阔内相 太白金星 钦奉
玉皇大天尊 玄灵高上帝 诏曰
混沌世宇,万类形成。玉阙天关,万灵之尊。六合造下雨露沾泽,人心不学?古之道,凡尘庸夫,肥口图名、草菅人命,屡见不鲜,故惹天怒。四季迭降千灾百害,郁热濡燥,污秽成疾,民不聊生。幸得
金卿呈奏,屡见天下病变者,受因果循环,疾病缠身,煎熬殒殁,可悲可叹。
上苍悯怀,恻黎之德,以神人合体,共着本草之书,薪火相传,得以治症。
朕心悲愍,准奏,特颁书,颜曰:「百草普济本」为号,救济痌瘝,挽治疾苦,首菊为期,四元合一,恪遵完竣,缴旨天书,利人济物,神人载功也。
钦此
龙飞岁次己卯年菊月初一日
序
本宫神人,共体天心,悯人之慈,请旨著作「百草普济本」乙书,一者阐扬医道,传述脉药之理;再者,教世人保生治病之道,励苍生养心修身之本,堪称恩津十方,济众万世之宝典。
末法此时,人心背古,悲乎,凡夫俗子欲海沉沦,争名逐利,健康罔顾,致病魔缠身。福者,药到病除,反之药到命无,徒叹庸医充斥,良医难求矣!盖凡医莠者钻研不精,仁术难施,草菅人命,时有所闻;学术优者,唯利是图,仁心蒙蔽,贻害生灵比比皆是。甚者累世恶缘,冤孽讨报因果纠葛致恶疾上身,怪病罹体,任由西医登峰造极之术,纵有华陀再显回春奇功亦难起沉?于二一。更甚者,世风日下,人心险恶,逆天背道,招惹天怒,致瘟疫肆虐浩劫难逃,陈尸遍野,万劫不复,悲哉!
迩来,科技发达,医术猛进,诸如西医手术,病理检验等足以补中医之不足。然而中医治病调理气血,辨症用药,颇有独到之处,亦可补西医之缺失。身为肩负救人益世之「分身华陀」切勿刚愎自用画地自限,而应截长补短,相辅相成,务使中西合璧尽致淋漓,切忌相互歧视,彼此排斥。
本书著作,旨在发扬玄黄中医学理,文中剖析人体奥秘,撰述药理妙方,期盼人人修心养真祛病延年。更望个个正心善念立德圆功,避祸御劫。惟书中内容深奥,非学有专精,实难臻至善。故邀对中西医学深具素养之陈淑意医师辅佐校正,然窥管测天不尽之处,确属难免,尚祈十方大德不吝斧正,是所至祷。
沐恩鸾下总校正陈文星承恩受命谨序
天运岁次庚辰年桐月
第一章 本草概论述
宇宙间,万类形态,千变万化,发展为阴阳法则与生灭定律,循环周天,与人体内之构造功能密切相连。而人类体内阴阳之间,应处于平衡状态,并非静止不变,若有偏差即阴阳失调,疾病随之显现矣。
古代医学理法上,药理之用,为微针处穴、把脉望诊等方法,开处药方施治,使人之身心平衡也。
盖人类生存于大自然中,须适应四季气候与环境之变
化,抵抗力强者,秽气不足为害,相反较弱者,因体质有异,所发生疾病不尽相同。然而,病体变化多端,诊治方法颇多,凡医者,除德术与仁术双重修养外,须分析病症,视犹亲子对症下药,解除病者疾苦也。
药物称谓「本草」。有动物与植物、矿物等三类,直至炼丹术出炉,有轻粉圆丸药物出产,故药材好与不佳与采收时、季节变化与炼术时表有密切关连。药理作用乃调和人类体内阴阳平衡也,迨自神农尝百草始知物性,华陀悬壶济世,炼丹为药,挽救黎民痌瘝,施润涸辙之鲋,并解痛痒之忧,辉传古药之奥秘,济人一片苦心,挽救万民矣。
第二章 四季气候与生活环境
气候变化,自然规律,分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合称为「四季」。温热属阳,寒凉属阴。然而大自然界中有风雨、雪霜、雾露、阴睛、旱涝等气候变化,而把风、寒、热、湿、燥、火统称「六气」。对一切万类生态造成,日日茁成,同给生物造成生、老、病、殁等循环不已。自然环境中有股污秽之气称「疠气」,由气候特殊而成,并非寒暑、疾风、淫雨、岚风、瘴气所致,而为环境卫生不良蒸郁而成,如动物尸体无立即处理,或污秽杂浊之物处理不当,日久腐败而形成疠气,导致人类吸入而成疾,造成瘟疫流行也。
人体内尚有一股适应环境机能之气,称「卫气」,有抵御作用,温暖肌肉,肥瘦腠理,启闭汗孔等功能,与体内营气相辅相成。何谓「营气」,为吸收营养分子入血脉内,促进血液循环,资助卫气,增强外卫力量称之。故须日常生活中保持室内外清洁,才能延生天年。现今,人增地广,以西方区域而言,地高多燥寒冷,以东南区域而言,地卑多湿温和,故人体发生病理变化与自然环境气候有密切关系,凡医者,须注意区域性疾病为主诊断因素也。
谚曰:
东方鱼盐,临海傍水,民食咸味,病生瘫疡,宜用砭石诊治愈之。
南方湿热,土壤松软,民食酸味,病生挛痹,宜用微针诊治愈之。
西方砂石,土壤刚强,民食肉类,病生内脏,宜用泄药诊治愈之。
北方地高,寒冻冷冽,民食乳类,病生脏寒,宜用灸?诊治愈之。
一切事物循环,有生必有殁,有循必有逆,故气候也有过或不及之现象。气候反常,变化不规律,对人类身心必害无益。故日常生活须正常化,才能适应自然环境与气候遽变也。
第三章 人体与五行学说
人体器官分为「五脏」、「六腑」。「五脏」为心、肝、脾、肺、肾等,皆属阴。「六腑」为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等,皆属阳。
人体中有精、气、神三宝。生理活动归纳为:一生、二出、三入、四升、五降、六殁等功能。人有阳气与阴气,若阳气虚弱则病显虚寒症,若阴气虚弱则病显虚热病。故曰:「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也。」
五行为金、木、水、火、土。五行其特性如下:
金生绚丽,变革香宝。
木生茁长,登发升高。
水生滋润,寒冻酷冽。
火生炎热,燥闷引烦。
土生融和,万物绿化。
此为之五行特性也。
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脾属土,肾属水。
人有五形:喜、怒、悲、忧、恐。
心生喜,肝生怒,脾生忧,肺生悲,肾生恐,依五行循环产生相生相克,制化变化规律与人整体脏腑循环,密切相连矣。
常观病理变化,有寒热、表里、虚实之疾病,其特征如下:
发热脉浮紧、恶寒无汗,乃病显外感风寒表实症。
发热脉浮缓、恶风有汗,乃病显外感风寒表虚症。
寒热往来、口干唇裂、头晕目眩、胸腹闷积,乃病显半表半里之症。
发热不畏冷、无时无刻出汗、口渴便秘,乃病显里实症。日常畏冷自汗称之阳虚。五心烦燥、颧红唇干、盗汗称之阴虚。
故疾病有阳阴之症,须观察日常病理变化而言。五行辨阴阳,阴阳辨五行矣。以上为人体各部门与五行循环有密切相关也。
第四章 内科
药之性各有奇功,寒凉、温热、补、泻、宣、通。药味有辛、甘、碱、苦、酸五味。药之性有寒凉、温热、补、泻、升与降之功能,有阴阳之别,阳性药物中存有阴,阴性药物中存有阳,相辅相成,其气有专独特之味也。人体内有卫气与营气二种,分布脉道之外,依傍运行扩散于胸腹,能温暖五脏六腑,循于肤肌之间,温养皮肤与肌肉,有防御外邪入侵之作用,为之卫气功用。而营气生化脉道之内,血液营养全身也。
然而,药之性,重者则补,轻者则泻,重者治里之症,轻者治气郁,取甘为总补之源。故补中有泻,泻中有补。若酸入肝,生津制化。燥若入心部,则燥湿行滞为主。取辛可温肺以退寒,取碱可温肾以御热,其它功能通有自然也。
盖药物种类中有生与熟二种,泻宜生,补宜熟,促进身心阴阳之平衡也。药丸有大小区别,服之以饭前或饭后而补济身心。故曰:「郁气妙舐嚼之方,温气利丸散之功也。」凡药中有甘草者,解诸药毒取甘清剂。投生姜者,行诸药力取辛开胃,病以脾、胃为主,五脏六腑随五味循环均衡也。制药之方法中,蜜丸者,以缓行滋阴,远其毒,调脾胃,合乎五谷与气血之剂也。有以酒炒之;泡乃破其毒,能浸滋阴。若欲炼成上良药品,恐有过剩或不及之弊,或有畏毒虚实之过,故才智之巧,应用药物均衡,颇为费心矣。
古今所行,虫、蛇、鱼、鳖取其内质相助药引,乃世之引假于治症。骗财引邪,如符师淫神,厌禳江湖奇士为之草,诳诞之事;世迷成俗,不明其理,群民信仰,惹祸上身,引诱怪邪入侵体内,产生虚幻,全身搐搦,郁闭、痉挛、昏睡、厥冷等症状。人发病有正邪之别,正者血气之症,邪者为莫测怪疾,宜寻良医诊断施治而愈全身也。
论谈五脏六腑虚实,脉理变化规律如下:肝主疏泄,升发全身,气机舒畅。有贮藏血液与调节血量功能。肝开窍于目,肝之血充足,促进筋脉循环,支配全身筋脉活动,然而筋脉须肝血补足营养矣,若肝血不足,显出筋痛麻木,痉挛衰缩,指甲枯槁,精神不振等症状。与赡构成表里关系,若发生病变相互影响,称谓肝胆相照。
谚曰:「肝属木,旺于春,其候目,其荣爪,其象筋,其色青,其味酸,其藏血,为足厥阴肝经也。」
心为五脏六腑之主,维持人类生命活动,主宰精神、思维、意识神经活动。若心跳正常则精神饱满,神志清晰,若发生障碍则心悸惊恐,发狂恍惚,失眠健忘,嘻笑不休,昏迷谵语等症状发生。
盖心与脉相连,心气推动血液,在于血脉内循环不已,若心气不足,则脉细弱无力,气来不均,脉律不整,有促、结、代三种规律变化矣。心开窍于舌与小肠构成表里关系。面与舌之间,分布血脉颇多,若心跳正常,则面呈红润,舌色淡红;若心跳不定则面呈皓白、淡紫色,舌色紫暗;体内心火过旺,则面呈红赤,口舌生疮,故以滋阴降火,诊断施治之。
俗曰:「舌为心之苗也。」
谚曰:「心属火,旺于夏,其候舌,其荣色,其象脉,其味苦,其色赤,其养血,为手少阴心经也。」
脾主管食物之吸收消化与运送,统摄全身血液功能,脾开窍于口,若脾运化正常,则饮食旺盛,肌肉健壮,四肢有力,口唇红润。若脾虚弱运化失常,则食欲不振,唇色淡白,肌肉消瘦等之症,与胃构成表里之关系,称为脾胃同治也。
盖胃气主受纳,脾气主运化,共同完成吸收消化运送营养之任务,两者其性有异。胃气主降,喜湿恶燥;脾气主升,喜燥恶湿,两者成反比。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呕吐、嗳气、呃逆、胃痛等之症。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降,则缺气懒言,久泻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与其它内脏下垂之症也。
谚曰:「脾属土,旺于长夏,其候口,其荣唇,其象肉,其色黄,其味甘,其液涎,其藏意,为足太阴脾经也。」
肺主管气,日夜进行阴阳之气,调和维持人类性命功能且参与血液循环,将水谷精分子输布全身也。肺开窍于鼻,若肺气不足则鼻塞流涕,呼吸困难,鼻翼煽动矣。声音宏亮聊表肺气充足,若肺气阻塞则声音嘶哑。然而肺痨由病邪损伤与肺气消耗过甚,导致失声成疾,盖肺可助人体内水液运行与排泄,常助脾部位运化与运输。其它器官有赖于肺气升降,才可调节水道下输膀胱也。若有肺气闭塞,则生哮喘与水肿病矣,与大肠构成表里关系。肺主皮毛,人常患毛孔疏松,外邪侵体,患而伤肺成疾,故平时宜养足肺气充盛也。
谚曰:「肺属金,旺于秋,其候鼻,其荣毛,其象皮,其色白,其味辛,其液涕,其藏气,为手太阴肺经也。」
肾主藏精,合五脏六腑之精,为人类生育繁殖新生命之原动力,亦维持体内生理活动之功能。肾主水,调节体内水位新陈代谢之任务。兼主骨,生骨髓,通于脑,肾开窍于耳,若肾水充足则精力充沛,四肢有力,耳聪目明等;若肾衰弱则动作缓慢,贫血眩晕,小儿智力发育迟缓等之症。故平时保养充足,肾水得之,功能正常化也。
肾有助肺部呼气与降气之作用,主控肛门与尿道二阴,若肾虚弱则小便失禁,若肾阴不足则为便秘也。故肾脏盛衰,足可影响毛发之脱落与生长矣,与膀胱构成表里关系。
谚曰:「肾属水,旺于冬,其候耳,其荣发,其象骨,其色黑,其味咸,其液泪,其藏精,为足少阴肾经
也。」
人体内有三焦,为上焦、中焦、下焦三种。
上焦指心肺区而言,体内如雾,循环心肺,为营养物输布之作用。
中焦指脾胃区而言,如沤循环,脾胃为运化之作用。
下焦指肝、肾、膀胱与部份内大小肠区而言,体内如渎循环,肾、膀胱为排泄之作用也。盖坤者主体内中,女子胞称胞宫,其功能主月经,司生殖矣,其胞宫与肾任冲二脉,三者维持体内月经,生育胎产之正常活动功能也。
再谈气,人在体内之气繁多,人之气称「元气」。
脾、胃之气一般称「中气」,有消化吸收之功能。
心、肺之气称「宗气」,有呼吸循环之功能。
散于胸腹,能温养五脏六腑,循于肤肌之间,有固表,防御外邪侵入之作用,称「卫气」。
分布营运脉道之内,能生化血液,营养周身之作用,称「营气」。此二气滋养身体,抵御疾病发生矣。气之病有气虚、气逆、气滞三种,一般常见气滞,其病症为胸、?、腹等胀满、疼痛、气机不畅,关节疼痛,月经不调等之症显出。故平时养足精神饱满,才能抵御外邪侵入也。
盖人体内之血,由饮食经脾胃之作用所生化,全身一切组织器官,须靠血液来滋养维持正常生理活动也。然而血之运行,须靠气推动,气行即血行,气滞即血瘀。故曰:「血为气之军,气为血之母也。」
血之病有出血、血虚、血瘀三种,常见火热实邪,迫血妄行,虚火侵体所引,气虚不摄血,肝不藏血,脾不统血而产生出血之主因。故身体某部位出血,须找寻出血之因对症施治,不可随便用止血药物止血也。失血过多与生血不足称血虚,外伤出血而积于器官内称血瘀,其血瘀部位不同而产生疾病有异,若血瘀在心部位,则心悸心痛等之症;若血瘀在肢体,则麻木瘫痪等之症;若血瘀在胞宫,则月经不调、经闭肿瘤等之症。治疗血病之方法,有补中益气法、清热降火法、补气活血祛瘀法等。
再谈精有二种:
1.男女生殖之精,为人类生命来源。
2.饮食营养物之精,为人类生长发育之物质基础。
若精充盈则抵抗力强,疾病难生,若精亏损则未老先衰,发育迟慢等之症。以补中益气为主。
再论津液,指人体内正常水份与液体而言。
分布器官与肌肉之间,有泽润与营养之作用称津。
分布于脑体关节五官等空隙中,有润泽与流通之作用称液。然而腺体所分泌物称津液。
疾病可分火热伤津与津液亏损二大类,伤津而言,由脏腑火热盛足所引起发热、大便燥结、目赤口干、苔少舌红等证候群。津液亏损由肺、胃、肾等部位中津液来源不足所引之阴虚病属虚症矣!故平时常补充水份为正常法也。
人体有咽喉二窍,咽窍称食管,喉窍称气管。喉窍连接肺,本为气息之路,功能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二窍以激诸脉循行于肌表与脏腑之地矣。咽窍接胃,本与水谷同行,下归胃内,乃运粮之关,津以司六腑出纳也。
再谈经络,为人体内运行血气之通路,主要干线名为经,分支之线名为络。然而经分为正经与奇经两类,正经由十二经脉依序而组成如下:
手太阴肺经至手阳明大肠经,至足阳明胃经,至足太阴脾经,至手少阴心经,至手太阳小肠经,至足太阳膀胱经,至足少阴肾经,至手厥阴心包经,至手少阳三焦经,至足少阳胆经,至足厥阴肝经等。此十二经脉依序循环不已。奇经有八条如下: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等。
常见临床经脉之脉象如下: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濇脉、洪脉、细脉、弦脉、紧脉共十二种脉象。释之:
浮脉:为脉位高,轻按觉,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表虚而称之。
沈脉:为脉位低,重按觉,主里证。沈而有力为里实;沈而无力为里虚。
迟脉为主寒证,浮而迟紧为表寒,沈而迟紧为裹寒。
数脉为主热证,数而有力为阳盛,数而无力为阴虚。
虚脉为浮、中、沉三种规律,均取无力而称之虚证。
实脉为浮、中、沈中三种规律,均取有力。
滑脉来去流利,主证湿痰宿食脉。
濇脉来去涩滞,为主血少、血瘀,气滞之证脉。
洪脉主传染性疾病而属之。
细脉为虚证,以诸虚损虚劳而属之。
弦脉主证,痛证、痰证、风证、疟证为阴阳虚之症。
紧脉主证,寒证,与痛证,外感风寒时,其脉浮紧;里寒时,则脉沈紧。
故经络与脏腑,为人体内结构重要因素,经络与每一器官每一脏腑联系形成,提纲契领有机整体也。
常见八脉中,任脉循行于生殖器官与肛门之会阴穴,总管全身一切阴经血液循环之作用,称阴经之海,主治泌尿生殖系统、胃肠病、肺与咽之症及身体脱虚之症。然而督脉循行于尾骨尖下方长强穴,督管全身一切阳经循环之作用,称阳经之海,主治头与面部,心肺与胃肠症,大脑发育不健全,白细胞减少及生殖系统等之症也。
在医学上运用经脉诊断疾病方法中,常循行于俞、募两穴中,如出现压痛异常变化或摸到结节状或条索状反应物,可助其诊断脏腑之病因也。若局部无穴分布,可选压痛之部位(俗称阿是穴)再诊断之。然针灸运用于局部或邻近取穴法,还有远隔取穴法及特定取穴法三种,在于特定取穴法中有八会穴如下:脏会章门穴、腑会中脘穴、气会膻中穴、血会膈俞穴、筋会阳陵泉穴、骨会大杼穴、髓会绝骨穴、脉会太渊穴等八会穴称之。
这些穴位与脏腑之血气、筋骨、髓脉等有特别联系,以治疗慢性疾病为主。此外尚存称经验取穴法,如听灵治聋,健明治盲,迈步治瘫,定喘治哮喘等之症,以上为经络穴位治疗疾病方法也。
盖人有七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故精神活动若长期遭受精神刺激创伤,定引起体内阴阳血气浮动与脏腑调节功能失调,造成疾病之出也。欲治疗七情之症,须由医者了解病者之精神要素及建立病者乐观之信念,善调其心理浮动,另一方面了解病者体内之症,给予适当施诊才能破除因郁致病,因病致郁之恶性循环,解除疾苦,恢复健康也。
人以胃为本,若饮食不节则伤损脾胃,影响运化之功能。食无节制,纵情口腹即产生胸膈痞闷、心下胀闷腹满之感、大便失禁、不思饮食等食伤之症。过食生冷,则胃肠之阳气损之,即发生腹痛、腹胀、饱闷、吐泻等之症。若偏食辛燥,定引起痔疮矣。
多食酸味伤脾。
多食苦味伤肺。
多食甜味伤肾。
多食辛味伤肝。
多食咸味伤心。
过度饮酒则伤元气、血与肝也。房室不节损伤精气,即有阴阳两伤、骨蒸潮热、四肢寒冷、阳萎旱泄、梦遗滑精等虚损内伤之症。劳动为人类生活活动本能,然过度疲劳则伤损脾气,动气则伤肝也,反之安逸过度则气血不畅,影响健康。
夫观其色而知其病。其额心,左颊肝,右颊肺,颏属肾,观之于局部可察。肝青、肺白、心赤、脾黄、肾黑,审其五色定五脏之病因也。周观颜面,辨其有神与无神,闇淡者病从内生,紫浊者自外受郁而憔悴,病久瘦身,灵光暗淡,欲知俞位穴中之明,惟有黄色见于面目,又不怕枯萎,又不见沉夭为吉候也。?者环口黎黑,休医绝之经云曰:赤欲如白含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含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故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也。
盖伤寒审其舌上如津,则邪在尚表,如白苔而滑则邪在半表半里之间,见黄苔则邪在里中,见黑苔如硬裂红刺之。其苔如黑犹有水矣。颜面如见蓝色,为白色之变为之寒,紫色为红色之变为之热也。
凡舌硬、舌卷起、舌缩短皆为危症,亦有阴阳之气而溢。舌断数寸者殁、沿边缺陷则不治。故舌为心之苗,主导味觉。依八卦而言,应南赤,明象离,可明人之病如舌黄且白色乃是胃热之大肠寒之证,舌黑者必殁矣,然而五脏精华皆注目,目瞳属肾,黑眼属肝,白眼属肺,眼之内外二督属心,眼胞属脾,鼻两孔属肺窍。位居中央,属脾为之,顽颡为畜门。
齿为骨余,耳属肾窍,龈为牙床属胃,亦有心开窍于舌,胃之开,足阳明之脉也。故曰:「肾脉络舌本阳明,胃脉络舌本咽喉。」除此之外以动脉属之,干者藏精,坤者系胞,为相火生气之原也。左肾主水,右肾主火,精生于左,胞生于右,盖言之,天地万物乃气运行矣。一般病于肌表称谓表证,病于脏腑称里证,脉浮表证之特征,恶寒重、发热轻、脉浮紧,称表寒证,恶寒轻、发热重、脉浮数,称表热证。然而原得内伤又得到外感之病,应先治外感之证,再治内伤也。
凡医治人体内部疾病,称内科。一般人常患内科之病如下:支气管炎分为慢性与急性。支气管炎主因肺、脾、肾三脏虚亏所致。寒湿伤脾,成痰成饮,胃肠积热,热蒸于肺,则肺肾阴虚,伤及津气则发生咳嗽。一般治法,治肺滋营潜阳,化痰止咳也。高血压由于精神紧张、忧思郁结、饮酒过量、嗜食甘肥,使其肝肾功能失调所致。症状血压升高、头痛眩晕等之症。治法养肝补肾、育阴助阳也。
脑血管破裂称谓中风,本病主因为气血虚损,心、肝、肾三脏阴阳偏高与偏虚,造成情绪过度刺激,饮食失节,疲劳过度,气血亏损,导致脑出血。脑栓塞,偏瘫失语,眼口歪斜等之症,其依一般病情轻重分为中脏之证、中腑之证、中经络之证三种。病变深入五脏之中称中脏,又分为闭证与脱证二种,病在心与肝之间疾病称闭证,病在心与肾之间疾病称脱证,此为阴亏于下,阳气浮上,阴阳相格,因积痰血瘀而阻气,肌肤不畅,偏瘫失语,尿液失禁等之症,病变在腑中称中腑之症。眼口歪斜,肢体不灵,肌肤不仁等之症,病在经络中称中经络之证也。一般治法为去瘀祛痰,滋阴补肾,补气补肾,补阳补肾矣。
恶性贫血,由于脾、肾气血两亏,虚损所致。造成目眩耳鸣,心悸气短,面呈萎黄,气血亏虚矣。治法滋阴补肾,健脾为主。
神经衰弱症,由于心、脾、肝、肾阴阳失调所致。因心主神志,若劳思过度、精神过度紧张,将造成心血不足,心气虚弱等之症。治法为补血益气、养肝健脾,滋阴降气为主。
肺痨称为痨瘵或传尸,由于忧郁焦虑、劳动过度、酒色无度、气血虚损等。其症状为咳嗽咯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脊膂急痛、膝颈酸疼,面色呈白或咯鲜血等之状。治法称清热通便,滋阴补肺也。
急喘病由于外感风寒,热湿痰壅,七情郁结、脾肾虚寒,真阳不足或气血虚弱等。治法清热化痰,健脾补肾、降气为主。
历节风由于肾气不足,湿浊之气不排泄,漫延肌肉流入关节,经络结滞,气血凝固,受风寒之邪侵袭而起。一般常犯足趾、踝膝、手指、肩腕关节、腴肿热痛、动弹不得、关节红肿、嗢咽呕吐、目晕心悸、胸廓扩大、呼吸困难等。治法祛风燥湿,活经络脉为主。
心痛之症,由于脏腑经络,挟其淫气,自分支经脉受刺激而牵引全身心经脉络之痛也。心痛归纳有九点因素,其为气与血,寒与热,饮与食,虚、虫、室等九种因素。其病状喜冷畏热,手足厥冷,面色呈白,昏愦谵语,脉有乍大乍小之浮动。其治法为沉香降气,清热散寒为主。
疟疾由于饮食不节、山岚瘴气、气血凝滞所致。病状寒酷战栗、重衿不温、全身倦怠、口苦目眩、面色苍白、胸胁扩大而呕、癫痫痉挛与昏睡等。其治法为去除寒热,排泄毒物,滋阴入肾为主也。
胃病由于忧愁忿怒、急躁悲伤、烟酒滥用、纵欲过度、消化不良、七情犯肝、肝气犯胃等所致。其病状胃部胀满、嗳气恶心、口苦吐酸水,痛则如灼、如绞、如钻,四肢厥冷、面色呈白、冷汗淋漓、不省人事等之状。治法平时减少胃与肝消化功能之负荷量也。
心脏病由于风寒湿邪入侵,使其心血不足、心气抑郁、血行不畅、心阳虚弱所致,其病状目晕咯血,面呈淡紫色,肢肿面浮,气喘日甚,肢冷之状。治法活血去瘀、补益心脾,滋阴补血益气为主。
急性胃肠炎由于脾胃虚损、饮食不节,暑湿之邪侵入所致,其病状为吐泻与腹痛,且严重失水等。治法清热利湿、散寒燥湿、芳香化浊,后温散寒为主。
肾炎由于肾窍久受潮湿所引起,造成饮食不节、精神抑郁、思虑过度等,其病状全身浮肿、尿少、屎血,高血压之症,治法平时常饮水出汗,常小便泻下痢为主。
糖尿病由于食味甘肥,酿成内热,受精神刺激,炽热于内,耗损肺胃肾阴液所引起。治法甘寒润肺、清热生津、苦寒清胃,补益肾阴或阴阳并补为主也。
关节炎由于卫气不固,风、寒、湿三邪入侵,流注经络。关节发炎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所形成痹症。其风邪侵入关节称风痹症,其寒邪侵入关节称寒痹症,其湿邪侵入关节称为湿痹症,其热邪侵入关节称为热痹症。故风痹症以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为治法;寒痹症以散寒温经、祛风利湿为治法;湿痹症以利湿通络、祛风散寒为治法;热痹症以清热通络、祛风利湿为治法也。
休克系由于阴阳气血遭受病邪入侵,造成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等。若病毒过甚、邪气内陷则为休克热厥症;若寒邪过甚,阳气衰微则为休克寒厥症。故全身剧烈疼痛、过敏反应即发生气脱,大量出血与血脱而殁也。休克热厥症治法以解毒清热为主,寒厥症以温阳救逆血气为主。
论其肠癌,主因脾胃两虚、摄血脏毒、结阴邪气等所致。其症状大便经常出血、便秘下痢、腹痛胀满、贫血消瘦等之状况,且癌瘤生于左结肠弯曲之内,影响远近脏腑,例如十二指肠癌发生黄疸之症。治法先充足体内阴阳之气,调和后治癌减灭邪气,排泄毒物为主。
肝癌称肝瘫,主因中蛊、邪气、毒气、血栓塞、灵枢枢胀、吐血物啮、肝质变硬,直至变为肝瘤。其症状恶心呕吐、脾肿腹水、表内中大小之瘤,其质硬固,触压生痛、心脏衰弱、胃肠功能失调也。治法先充足体内阴阳之气,调和后治癌减灭邪气,排泄毒物为主。
中痉称动脉硬化症,由于烟酒过度,营养不良及长期失眠所致。其症状上下部位动脉变硬、血管变硬、脑出血、血液行走困难等之状,治法去除烟酒之习性、减少食用肉类之物,维持调和血液循环正常也。
百日咳之咳嗽,由于瘟疫、感冒、风湿邪久留体内,至痰胶结肺中,贮满风痰,逐成嗽病,常咳嗽至百日之内而能自愈,若无痊愈终成痨疾也。治法饮食食物择良热之物,常疏通喉气管化痰之功能矣。
白内障由于酒色无度,另有遗传之因及肝火上升所致。其症状流泪无常、眼内发痒、眼中精神之经脉失调,导致数时刻暂失明之苦,及精神萎靡不振。治法早睡早起,消除疲劳,不可吃刺激之食物也。
水肿由于荣卫失能、脾气虚损,失之运化,致湿气内因不能外泄之故。其症状胃位膨胀、小便失利、呼吸困难、全身浮肿、舌苔呈黄、溺赤便痢、饮食喜冷等之状。治法以强心利尿,演下出汗为主也。
泌尿结石主因湿热蕴结下焦,至尿中杂质凝结成块,小者为砂,大者为石,石砂停蓄尿路,阻碍气机与水液之通路,造成腰腹绞痛,排尿困难,发生尿血发热之现象。治法清热利湿,排石补益脾胃也。
再谈头痛,主因外感风寒、气血虚弱、饮食内伤所致,通常为前额之颞部与颈部为之痛也。其症状恶口抽掣、无汗脉浮、心烦炽热、口渴苔黄、肢重酸倦、眩晕欲吐、面色苍白、酸而厌食、气血虚弱等之状。治法养血平肝与镇定神经为主。
偏头风痛,其头左右偏侧,因风雷所引起,如风如雷,头痛甚烈,有手足厥冷、吐泻不止等状。治法养血平肝与镇定神经止痛为主。
感染疾病在服药期间,其饮食中食物之性,不可与药性之味相反之,例如:服用温中祛寒之药时,不宜吃生冷之食物;服用健脾胃助消化之药时,不可吃黏腻油厚、生腥难消化之食物;服用镇定神经药时,不可吃刺激之食物。内科疾病种类甚多,以上为常见内科疾病因素与治疗方法也。
第五掌 外科
人之身体分为五层:乃皮、脉、筋、肉、骨等,发生于筋骨之伤名曰疸,发生于肉脉之伤名曰痈,发生于皮里肉外之伤名曰疡,发生于皮肤上之伤名曰疮或疖。故痈、疸、疡、疮、疖皆属心火也。
外科疾病有五善与七恶之语,谚曰:「一、神爽语清。二、轻体定情。三、唇润食味。四、无痰咳嗽。五、午后不发热。」谓之五善。七恶为:一、烦躁咳嗽、泄痢无度。二、脓血大泄、臭味难近。三、喘息短气,恍惚嗜卧。四、面青唇黯,便污邪气。五、脉沉浮动,四肢酸痛。六、食药而呕,不知其味。七、面目四肢,浮肿瘀血,谓称七恶。
然而疡疮在病变中分为顺证与逆证,如皮薄易成脓,溃后,脓稠不臭,且病口有生新肉之现象称顺证;如皮薄易成脓肿胞,为紫色溃后,皮烂肉腐,且病口无生新肉之现象称逆证也。凡内外科疾病,依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症状,施于清凉温补泄下升降之调和或外科手术、开刀排脓得以治愈。外科治疗方法有八种:一、薄贴法又称膏药法。二、围药法。三、掺药法。四、洗涤法。五、针灸法。六、砭镰法。七、开刀法。八、火针法。
故人之体内气血凝固、血液壅滞通路亦形成肿矣。然而肿有虚肿、实肿、寒肿、热肿、风肿、痰肿、火肿、水肿等。故肿之种类甚多,依症状变化分其肿矣。一般常见外科疾病如下:烧伤主因火、电、沸水、热油、放射线与化学物质所引起体表之损伤分三期:
一、休克期:由于全身烧伤与二日之内有休克之现象;治法清热解毒与输血、输液治之。
二、感染期:由于颜面受创,遭受污染有恶化现象;治法清热解毒,佐以养阴生津为治之。
三、修复期:由于烧伤数日,应以移植法治之;如留有畸型,应用手术矫正法治之。
破伤风,主因伤口不洁、恶风侵骨、腠经脉中发生痉挛之现象;治法以祛风镇痉与除痰排毒为主也。
毒蛇咬伤,主因咬伤后其毒液经牙注入体内,转输营血,侵袭筋脉,波及脏腑,其主要分为神经毒液与血液毒液两种。
神经毒液侵袭,定引起呼吸与肌肉麻痹,导致窒息;如海蛇、金银蛇皆属之。血液毒液侵袭定引起心脏衰竭、溶血、凝血,且血管之内细胞被其破坏而休克至殁矣。如龟壳花蛇、竹叶青蛇、?蛇、蝮蛇等皆属之。治法为毒蛇咬伤,保持镇定、勿奔跑,免其毒液加速侵体,在于伤口靠近心端或膝胕上处结扎,防止毒液侵入主体,再于每刻放松结扎处乙次,免其肢体坏死,再用小刀划浅伤口,让其毒液流出,以清水洗涤,不可以口吸取毒液,须服敷解毒之药,故任何毒蛇咬伤以通泄体内秽物为主也。
痔疮,主因饮食不节、过食厚味、生冷辛辣,或因久坐、或因怀孕、长期便秘、气行不畅、经络停滞、浊气下注肛门所致。分为三期:
一、血虚型痔疮:其症状乃心悸乏力,便血日久、头晕耳鸣之状。治法清血、止血、补血为主。
二、湿热型痔疮:其症状乃肛门坠胀,便血疼痛,小便赤濇之状;治法清热止血为主。
三、瘀滞型痔疮:其症状乃肛门搔痒、薄膜郁血,伴有异物之状;治法祛风去瘀为主。
然外痔疮治疗方法如下:一、熏洗法。二、结扎疗法。三、枯痔油注射疗法。四、枯痔疔疗法。以上为外痔疮科技最新治疗方法。
乳瘫,主因肝、胃功能失调。其症状乳头出现硬块、红肿疼痛、急性发炎也。治法通乳散结、通乳合营、清热解毒、疏肝清胃为主。
再谈瘰?,主因天时亢热、暑湿当中,四季之时,杀疠之气,有毒动物陈水宿果,生血之物酿结而成。其症状身患体寒、后热浮肿、结核坚硬不移动之。治法排肝毒气,清除体内秽物为主。
喉疽,主因任脉经络与肺、肝、胃积热邪气所致。其症状火毒侵袭、堵咽喉、寒热交作。内溃破者则难生矣。治法清除口喉中邪气,排除体内肝火为主。
背疽,主因火毒所致,背上生火毒,所伤为之肺;背中生火毒,所伤为之肝;背下生火毒,所伤为之肾;发左生火毒,所伤为之膀胱;发右生火毒,所伤为之大小肠也。其症状形同栗米、燧痛麻痒、数处突肿之状。治法通泄体内毒秽气,补益肝肾为主。
论其耳聋,主因受风热风寒、闭塞耳窍或劳力过度伤气,致气上下不致、房欲过度、肾精减少、肾气亏损所致。其症状耳鸣嘈、经脉不畅、鼓动听户诸声无音。治法去除寒热,滋阴入肾为主。
鼻炎,主因受伤风及饮食刺激之食物所致。其症状发炎及常发生过敏性神经炎,鼻内发痒,续后流涕,带有黏性。遇风邪形成鼻塞、呼吸不通、无及生命之危,在于冬末、初夏、初秋之时患之。治法去除风邪及不饮用刺激之
食物为主。
论其乌脚症,主因忧劳过度、瘟毒传染、精神遽变所致。乃由夭亡动物落尸荒野,腐蛀发臭而形成传染性疾病,若落尸水中发腐,人常饮生水时,得此病症也。其症状乍寒乍热、火气腐臭、红肿疼痛、精神萎靡、肤表生长栗粒、溃烂腐脱、黑气浸漫等状。治法排除体内毒素及敷用解毒之药膏也。
腐骨症,主因三阴虚亏,复感湿热浸入足骨所致。其症状筋骨酸软、举动迟缓、脊背酸痛、四肢知觉异常如针刺痛、下肢麻痹、视力减退、行者困难、知觉麻木而衰弱殁矣。治法排除体内污秽之物与邪气,补益肝肾为主。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因肾气亏损、气血不畅、药物中毒、受风热入侵及烟酒过度所致。其症状足趾手指厥冷麻木、剧烈疼痛,久则溃烂不愈,其骨节坏死脱落也。治法活血通络、活血去瘀、行气解郁、清热解毒、温经散寒也。
下肢溃疡,又称?疡,主因脾湿胃热、肢端脉络不通。其症状为毒虫咬伤,损及皮肤红肿、麻痒、溃烂、流水形成溃疡,此病经久不愈,收口后容易复发也。治法清热化湿,补气化瘀为主。
外科疾病种类甚多,以上为常见一般外科疾病主因与治疗方法也。
第六章 妇科
谚曰:先天天癸始父母,后天精血水谷生也。常言道:四季气候润大地,寒热各长噬人心也。
凡坤者天癸由任脉流通于大冲脉之间,三宝定足,月事以时下。谓天者,纯真之气为之。癸者,北方阴水,其候而来为之正常,盖经血得热而宣流,得寒凝涩,阴气乘阳,内寒血凝,平时甚少。阴气衰、阳招血散尽期者亦少
矣。
观坤者,经血或紫、或黑、或成块而作痛者,依其风冷之乘以温热之渣,处于全身酸痛也,然而津液既竭,后热而燥,肌肉清瘦,渴燥血海枯,称谓血枯,全阴为阳气所缚矣。
故寒热之症,患者头晕耳鸣、口苦舌干、咽溢甚少、小便赤濇、大便秘滞等之状,小腹炽热,溢出百肢称之郁带,流于带与脉之间,血液渐泄而下也,然而败血成块时,发寒热,风寒经滞血为水流,溢出四肢称血分。若脾难制水,血水并落而胀腹,肌肉为之虚肿之症,当医者须细心诊断矣。
人生于始,怀妊母腹,以食母气则育其形,以食母味则能养精,依源四时所化,才能成形也。曰:
端月血凝,足厥阴经。
花月胚兆,足少阳经。
桐月阳神为魂,手心胞经,由经络滋养之。
梅月阴灵为魄,足少阴经。
蒲月形成分五脏,足太阴经,由脾经滋养之。
荔月律定六腑,足阳明经,由胃经滋养之。
瓜月情开七窍,可通明由肺经滋养之。
桂月神灵定齐,手阳明经,由大肠经滋养之。
菊月宫室维布已定精气,手太阳经由小肠经滋养之。
阳月气血定足,万事而成,足太阳经由膀胱经滋养之。
以上为胎儿之成长过程也。故脏腑经络相辅相成,各养其胚,食味于母而养其精,平素未怀孕者则下成月水,受孕之时上升乳汁也。妇者怀孕,每逢七日,身心转变,乃为肝肾虚弱之。故于平常滋养五脏六腑为胎成形,补足营养之来源矣。产后须三察:
一先察小腹是否疼痛,以断恶露有无。
二次察大便是否行通无阻,以验津液之盛衰。
三后察乳汁多寡、饮食多寡等,以断胃气强弱之分也。
盖心生血、肝藏血;任、冲、督三脉俱为血海,为月信之来源。有些坤者经水不调,则太过不及、虚实不分、乍多乍少或前或后等之状,其因血枯血瘀,寒凝热涸,痰阻气郁所致。
因行房放纵或冷饮造成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浸,热气之逼而形成带下之症称之带病。分为白带、赤带、黄带、青带、黑带五种,皆属湿行气血之症。
白带乃是终年累月如涕如黏,白物流出不能自禁,甚则臭秽,乃湿气盛、火衰肝郁之气,若脾精不守,不能化脓血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不能自禁也。
赤带色红,似血非血,肝经之郁,下克脾土、火内炽热致湿热之气流于带脉之间,随气下陷血俱之所,造成似血非血之现象。
青带色绿甚青,犹如脓浆,其气腥味,乃由肝经之湿热所致。
黄带色黄,犹如姜茶脓汁,其气腥臭,乃由任脉之湿热所致。
黑带色黑,如豆汁,其气腥臭,乃由胃火命门膀胱三焦之火合而煎熬,变成炭色之。
论其血崩,主因行房不慎,气弱血动,经水未净,精遽冲击,造成败血之现象,或高或落,闪挫成伤矣。夫妇之间行夫妻之实谓之正色,然而房欲过度则造成五体之伤,若阳痿强服丹石则表肾水枯竭,消渴至极;勉强入房则造成梦泄便浊、阴痿腰酸背痛;车船劳动入房则伤五劳之虚损也。例如:
劳力过度入房,则造成甚多急病。
赤目痛疾入房,则造成内瘴之症。
醉饱之后入房,则造成五脏之病。
忿怒入房,则造成精血凝滞。
恐惧入房,则造成阴阳之虚病症。
坤者月事未绝入房,则造成血崩。
忍小便入房,则造成淋病。
房事后清洗冷水,则造成五脏六腑之虚损也。
盖天地自然万物形成,人类为目视、耳听、手动、足行,维持身心平衡,不可勉强改变自己,如变性之类也。因达成帙剞劂布之,岂能后补于生之外哉,惟愿顺承天体,而毋以外事为之,各遂其生矣。
然而坤者妊娠之时,先诊断胎身是否热寒邪气侵体,如有,先治疾而后养气兼血补胎,临盆保胎为主。妇者年迈之时,小腹胀满、手掌烦热、口苦舌干、头晕目眩、目直视黑称谓带下之症。曾有产生血瘀于内,不能自除,当温经行气之时,血瘀自除,自然而然气盛生血自愈矣。一般常见坤者疾病如下:
乳痈,谓之妇者乳房红肿疼痛成脓,主因肝经之郁、胃热之滞而形成症状,乳房四周红肿疼痛,寒热往来形成稠脓,亦为痈,若坚硬其稠脓甚多矣。治法去除寒热排脓,补益肝气为主。
子宫瘤,主因胞中伏火交媾,精血凝结而成瘤矣,积热于胞中凝血气滞而成。其瘤皮色红中含血丝,初生不觉,渐大如妊娠,并非有孕,终年累月膨胀肿满、令人恶食、肌肉消瘦、腹带疼痛、食而不知其味,即为瘤也。
经前腹痛,主因忧思结郁,常食生冷、气滞血凝;肾阳不足、胞中积寒;辛辣杂味、烟酒过度、热邪留子宫,其熏灼逐而作痛矣。经后腹痛,主因血气虚弱所致。
再论妊娠恶阻,主因自妇者受胎后,胞门闭塞,脏气内阻,致胎气流于胃中,使气虚弱或有痰阻,饮食停滞,反为热壅于胃窍中,而引起此症也。
鬼胎,主因阳气不足或肝气结郁,致阴血不化而常患之。来经之时,冷饮停经或有郁痰、惊痰、湿滞之痰或恚忿之气,食瘀结成而引起此症。
妇者常患蓐劳,主因产后气血虚弱,真元未复,而提早劳动,或起居不慎、风寒侵袭、血瘀内滞、饮食厚味、忧愁忿怒而所引起之故。坤者疾病种类甚多,以上为常见坤者之疾病也。
第七章 小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