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Yiyi11
万维读者网 > 健康生活 > 帖子
幼河:注意您的脊梁骨
送交者: 幼河 2012年04月28日00:09:52 于 [健康生活] 发送悄悄话

 幼河:注意您的脊梁骨

  呵呵,这回咱不侃政治。我的一位朋友最近一下子病倒,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且比较严重,突然急性发作后,有点儿“半身不遂”,下半身不听使唤。他开始还死挺着,想熬过去。结果拖了一段时间,最终发现问题严重,去看了病。家庭医生看过并认真检查后,建议立即手术。手术愈后当时还不错。大家都松口气。

  我朋友因为工作原因每天要在电脑前工作十小时左右,周末都不放松。这工作他一干就是小十年,腰椎实际上早出了问题。据医疗部门调查,电脑前的工作者是腰椎间盘突出病的高发人群!这类人经常是每天都在电脑前连续工作,没日没夜地干。而腰椎长时间在一种固定姿势下,特别是不太端正的坐姿,特别容易使脊柱受过大的压迫,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的软组织突出,并压迫神经)。加之这些脑力工作者平日不注意锻炼身体,腰肌支撑力减弱,结果就更容易得此病。

  很多人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并非马上发展到一下子卧床的程度,先是腰疼,后来有一条腿跟着疼,渐渐症状越来越明显,受不了了去看大夫,才明了自己得了脊椎病。一般地讲,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治疗还不至于手术,起码不会到立即手术的程度,可我的这位朋友偏偏什么都无所谓,有了腰疼就忍着,疼得厉害了就躺两天,病情一缓解就有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小时。最终病情大发作,倒在床上疼痛难忍,必须去看大夫了。他的病情比较严重,是因为不但腿部神经受压迫,就连排泄系统的神经也被压迫,顿时拉屎撒尿都成了问题(要不是这样他也不会去看病)。手术过后,排泄系统神经受压迫的问题解决了,可左脚仍然抬不起来,左小腿肌肉因为卧床两个月有萎缩现象。这大大延长了他完全康复的时间!看着叫人心疼。一年后他的小腿肌肉萎缩仍恢复得非常慢,看来恐怕这辈子要一条腿粗,一条腿细了。

  现在,我想为爱泡网的人们提点儿建议。一是自我检查一下,有没有出现总是腰疼,时好时坏,同时一条腿也疼得现象。有的话及早找家庭医生看病。二,如果您每天在电脑前要坐很久,希望每隔一段时间就活动一下,改变一下坐姿;或许您还可以将另一个屏幕终端放在高的位置上,只有站着才能看到,坐着看终端久了,就把电脑插头插在位置高的终端上,自己站着看终端工作。三,加强身体锻炼,增强腰肌力量。博友们千万注意身体,这是生活的本钱。

 

附:腰椎间盘突出也需要看看神经外科大夫

公元前希腊“医学之父”Hippocrates的著作和圣经中即有关于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记载,但是直到1934MixterBarr才在其经典论著中对腰腿痛的病因作出了科学合理的解释。他们第一次指出,腰椎间盘脱出是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

据有关资料显示:成年人有80%遭受腰痛的困扰,腰椎间盘突出症近年来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持续上升,目前已达 15.2%,并有低龄化趋势,这与长期坐姿学习工作有关。学生、长期从事电脑工作者、司机等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多发人群。腰间盘突出症已经被列为最新的 “富贵病”。它是继呼吸道疾病和冠心病之后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的第三位原因。

腰间盘脱出症导致的疼痛每日困扰着千千万万患者,找到合理的治疗方法是所有患者的心愿。本刊就腰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问题采访了北京天坛普华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韩小弟博士(下文简称韩博士)。

编辑部:请问腰间盘突出为什么会在一些长期坐姿的人群中高发呢?

韩博士:我们首先了解一下腰间盘的结构。腰椎间盘由软骨板、髓核和纤维环三部分组成。正常情况下,椎间盘既要接受体重的压力,又要承受脊柱活动时造成的挤压应力和磨损,因此,成年以后,椎间盘大多会出现退行性改变。当人在坐姿时腰间盘所承受的压力是大于站立姿势,加之长期坐姿缺乏锻炼导致腰肌的萎缩,可使间盘内压力增高,加之上述的退行性改变,便可引起髓核的突出,压迫后方的神经根导致下肢的疼痛。

编辑部:我听很多患者说腿外侧痛时是“一条线”样的,请问这是怎么引起的?

韩博士:这应该是坐骨神经痛放射性疼痛。

其实腰间盘脱出症,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但都可能压迫神经,造成肢体疼痛。第三、四节间盘突出的痛会延伸到大腿,第四、五节间盘突出的痛波及小腿,5骶突出的痛则会影响到脚后跟、脚底。由于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在腰椎第四、五节或腰51间盘,因此这类患者多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下肢沿坐骨神经走行的放射痛,患者会感到疼痛沿着臀部到大腿后面或外侧,及小腿外侧至足跟或足趾延伸。大约有98%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伴有腿疼的症状,个别病人一开始就会出现小腿或外踝疼痛。

编辑部:腰间盘突出应该如何诊断呢?

腰椎间盘突出症典型病例诊断多无困难,依靠病史、体格检查、X线及CT检查等综合分析即可作出诊断。

编辑部:所有患者最关心的就是腰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了,请问现在治疗腰间盘突出症主要有哪些方法呢?

韩博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很多,主要分为保守和手术两种。多数病人都不需要手术,应适当参加体育煅练,增加背伸肌的力量,如游泳,经常散步等。但对于发病时间长,症状比较重的患者,一旦详细检查确诊,只有手术才能彻底解决。

编辑部:请问保守治疗的方法有哪些呢?

韩博士:保守治疗即非手术疗法,主要目的在于使椎间盘的突出部分和受刺激的神经根的炎性水肿加速消退,从而减轻或解除神经根的压迫,使疼痛减轻或消退。非手术疗法主要有卧床休息、牵引、按摩、理疗、消炎止痛药物及硬膜外注射类固醇药物。这里简单介绍以下这些方法的原理。

1、卧床休息。这是最简单的治疗方法。生物力学研究已经证明,采用半抬高上身卧位,或屈髋屈膝侧卧位,能明显解除椎间盘和神经根压力。卧床休息使患病部位静止,也有助炎症消退。卧硬床,如能坚持治疗,一般 34周内可望缓解。 2、牵引。牵引有骨盆牵引、垂直悬吊牵引及机械牵引,经过牵引使椎间隙增大、关节突关节拉开、后纵韧带紧张,有利于突出的髓核部分复位。亦能明显缓解椎间隙和神经根的压力,从而缓解症状。3、推拿、按摩和理疗。推拿、按摩和理疗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内压力。推拿、按摩可改变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相对关系,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但如使用不当也可加重突出并使症状加重。 4、药物治疗。非激素类抗炎止痛药对缓解疼痛及消除炎症也有一定帮助。适当应用利尿药亦可减轻神经根水肿充血。 5、硬膜外激素的应用,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封闭”。硬膜外注射长效激素和麻醉药物(利多卡、布比卡因或普鲁卡因),是治疗腰椎间盘原性腰腿痛的好方法, 6085% 近期效果良好,而长期效果亦可达 3040%

绝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非手术疗法后症状缓解或消失,然而仍有约 10% 的病员需手术治疗。

编辑部:很多患者尝试了各种保守治疗方法仍然无效,是否应该选择手术治疗呢?

韩博士:是的,如果只有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较重者应该考虑手术治疗;但不能认为手术是万能的,手术就可完全正常了,只是症状能得到缓解。决定手术治疗前,术者和患者均应了解,手术仅能消除症状而不能治愈椎间盘病变,使之恢复正常;术后脊柱仍应注意保护,不宜作反复弯曲、旋转活动,特别应尽量避免在脊柱屈曲位搬运重物。

编辑部:现在治疗腰间盘突出的手术方式有哪些?如何选择手术方式呢?

韩博士:现在治疗腰间盘突出的手术方法很多,有传统腰椎间盘摘除术、前路椎间盘摘除术、显微腰椎间盘摘除术和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等。随现代手术技术及辅助设备的进步,手术趋向于对病患只进行局限的软组织剥离和骨性切除,减少椎管内的干扰,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但新的微创手术方法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需很好的掌握其适应证。另外,建议腰腿痛的患者看看神经外科医生。

编辑部:腰腿痛通常都去骨科就诊,为什么要看神经外科呢?

韩博士:的确,在国内腰间盘脱出主要在骨科治疗。但我在澳大利亚时,就为很多腰间盘突出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其实腰间盘脱出的症状主要为神经科症状,例如压迫神经根引起的放射性疼痛、压迫神经区域的感觉、运动障碍及反射异常等症状。

另外,神经外科手术的细致程度与骨科不同。特别是近年来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使神经外科的手术更精细。虽然手术入路方式与骨科没有大的差别, 但神经外科对神经保护的意识往往更强。

更重要的是,一部分腰腿痛的患者是由椎管内的其他病变引起的,例如椎管内肿瘤,神经外科医生能够帮助患者确诊腰腿痛的病因。

小贴士:

1 当人在坐姿时腰间盘所承受的压力是大于站立姿势,所以办公之余要经常站起来缓解一下。

2 保持良好的坐姿,也可起到预防作用。正确的坐姿应是上身挺直、收腹、下颌微收,两下肢并拢。电脑操作者,还要确保坐时整个脚掌着地。

3 有腰腿痛的朋友在就医之前,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自我检测,掌握自己的病史特点,做到心中有数,就诊时就能给医生提供更可靠的线索。

    突然发病,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

    时好时坏,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一般先腰痛,后有腿痛。

    做增加腹压的动作时症状加重。

4 诊断为腰间盘突出后,也可以考虑到神经外科进行治疗。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1: 你是否知道自己在吃什么-《食品公司》
2011: 十二条科学养生知识
2010: 只靠跑步减肥效果不理想
2010: 中国取消对患有艾滋病麻风病等外国人入
2009: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谈谈猪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