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被印第安人詛咒的美國總統們(三十六)——華裔的遭遇
送交者: 伏牛 2020年11月06日04:05:37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排外主義

在美國1790年通過的第一版歸化法中,規定外來移民在美國居住2年就可以獲得公民身份。隨着排外情緒的增長,1795年的修訂把居住要求延長到了5年,進而是1798年的14年。

美國排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早於1790年代的是因為反對羅馬天主教。當時天主教會和歐洲的專制皇帝都有關聯,新教徒擔心天主教的傳人會危及美國的制度,還有人認為天主教皇在陰謀顛覆美國。賽謬爾.莫爾還出版了一個叫做《外國陰謀反對美國自由》的小冊子對天主教皇的各種陰謀進行抨擊。

更重要的原因是移民工人在就業上產生的競爭力,這個問題在1837年經濟恐慌時期得以激化。一些城市成立了不同的組織,諸如“美國勞工聯盟”,“土生美國人黨”,“聯合美國人會社”,“一無所知黨”等,對外來人口進行暴力攻擊。在加州還通過了《外籍僑民開礦納稅法》——外籍礦工每月需要繳納2美元的人頭稅,從立法的層面排斥外來人口。

受到攻擊包括愛爾蘭,法裔和德裔,其中最多的是華裔。

華工

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東南沿海居民生活困難,紛紛外出討生活。而美國於1848年在加利福尼亞發現了金礦,有巨大的勞動力缺口。兩個因素促成了早期的華人前往美國,在金礦發現的兩三年內,前往加州的華工達兩萬多人。

華工多是來自沿海貧苦地區的農民或者漁民,經中介公司介紹,拿到一筆預付佣金,因為清朝人的辮子,這個過程叫做“賣豬仔”,中介公司稱作“豬仔館”。澳門在19世紀時期是人口販賣中心,聖安東尼教堂和大三巴牌坊之間是“豬仔館”最集中的地方。

和非洲運送奴隸一樣,為了追逐高額利潤,輪船公司把每船運載量增加到極限。在航行中,華工像沙丁魚罐頭一樣擁擠蜷縮在船艙,忍受着風浪顛簸,“日則並肩疊膝而坐,夜則交股架足而眠”。他們既缺乏空氣、陽光,也缺少淡水、食品,許多人因此悶死、渴死、餓死、病死、被打致死或自殺身亡。根據有完整記錄的資料,當年運載華工去美國的船隻,曾有4船共載2523人、途中死亡1620人的紀錄,死亡率高達64.21%!也正因此,這些裝載華工出國的輪船被稱為“浮動地獄”。

後來的幾批華工,吸取了前面人饑渴而死的教訓,常有很多人隨身帶着幾個大南瓜。南瓜不僅可以充飢,也能解渴。如果萬一發生海難或者被人為地扔到海里,巨大的南瓜還能充作漂流救生圈。在這些死亡之旅中,是印第安人培育的南瓜給人們帶來生存的希望。

除了在金礦之外,華工還參與了太平洋鐵路的建設。太平洋鐵路被英國BBC評為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七大工業奇蹟之一,其中最艱險的路段,是由以中國人為主的工人修建的。高峰時期,有好幾千名華工同時參加築路。他們要通過海拔二三千米的高山峻岭,冬夏兩季,溫差很大,冬天常有暴風雪襲擊,這對於主要來自廣東和福建的華工來說更是難以應付。

除了工作艱辛,華工還面臨巨大的生命危險,1866年冬,在塞拉嶺通道施工中,有500到1000名華工死於雪崩;1868年,工程延伸到內華達山——今天的美國人把這段鐵路稱為“內華達山上的中國長城”,約有1000名華工死在這裡。1970年,人們從當地沙漠中挖出900多公斤華工屍骨。所以有人說“每根枕木下面都有一具華工的屍骨”,這句話絕非誇大其詞。

華工在金礦創造了海量的財富,為太平洋鐵路的貫通做出了巨大貢獻,而換來的卻是歧視屠殺。在鐵路上,華工干最艱苦,最危險的工作,拿的錢卻比白種工人少。鐵路公司每月付給白種工人35美元,還提供食宿;付給華工的卻只有26美元,不供食宿。再者,華工全部沒有人身保險,公司還不承擔對工人家屬的任何義務。

在立法中也有明確的歧視,華人與本地人爭執,如果法庭上沒有白人為華人作證,法院不准受理;不准華人作證——因為不信基督教,說的話不可信。在舊金山的華人每月需要繳納2美元的人頭稅,此稅最早是所有非美國籍的人都要交,但逐漸免去,最後只有華人必須交。

在加州掘金的外籍礦工都必須繳納執照稅,而當時外籍礦工中,華工最多。1850到1870年間,華人在加州人數約十分之一,繳納的執照稅卻占該時期州行政開支的一半。同時因為給華工的工資低,招致白人礦工嫉恨。當地政客種族主義者乘機煽動排華情緒,加上法院的支持,華人經常遭到搶劫和謀害。

基於勤儉節約的傳統,有的華工在美國積累了一定的錢財,儘管相對於白人的富翁仍然是微乎其微,但在白人眼裡,其他族裔就不應該擁有任何財富。所以這招致了白人平民嫉恨,同時由於華工接受低薪水搶走他們的工作機會,更加劇了矛盾。但官方仍然鼓勵華工來美,這是因為南北戰爭期間,大量青壯年入伍,導致勞動力短缺。在這種背景下,1868年原美國駐華公使浦安臣(英文名‎Anson Burlingame)代表清政府和美國簽訂了中美續增條約——也稱浦安臣條約——規定中美人民可以自由往來,也對歧視性的法律法規做了一些限制。但華人在各州仍然沒有控訴權和作證權,納稅高於別人的事實也沒有改變。

但浦安臣條約還是做了一點改進,而且由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的影響,中國到美國去的華工數量大幅增加,浦安臣條約簽訂之後的兩三年內,共有33,000多人。但這種趨勢因為美國1873年美國的經濟危機而終止,經濟危機造成了大量工人失業,剛好太平洋鐵路建成後有近萬華工回到舊金山尋找工作。這引起了白人失業工人的恐懼,他們指責華工接受低工資,對他們就業形成威脅。於是在各種媒體詆毀華工,說他們智力低下,虛偽成性,道德墮落,生活卑賤,是世界上最低劣的民族;他們不能為教育所同化,也不能承擔任何公民義務;如果允許他們留在美國,不僅使美國人的物質生活水平降低,精神道德方面也要受到毒害。基於這種思潮,兩派政黨也競相以排華為政治資本,把“排斥華工”寫入施政綱要,爭取選票。

而隨着經濟危機的加劇,對華人的排斥演變成了直接的暴力攻擊,1877年7月23日起,舊金山開始了持續三天的排華騷亂,一些人去中國城投擲炸彈,毆打華人,搶劫財物,燒毀店鋪,造成損失約50萬美元。後來以愛爾蘭裔的丹尼斯.卡尼為首的一幫人成立了沙地黨,提出“以最大速度並盡一切力量全部清除美國的廉價中國勞動力”。

受沙地黨鼓動,排華運動迅速蔓延到西部各州,致使“各大城市中,苟華僑人數稍多者,莫不為群眾攻擊之點,往往焚掠廬舍,侮辱人民,在薩克蘭門托及舊金山兩處,尤屬至再至三,連續不斷。”當時清朝公使曾向美國政府提出抗議,但聯邦政府以不能干涉各州法律進行推脫。

從加州開始,排斥華工演變成一種全國性政治焦點,並於1879以後的十多年裡通過了一系列的排華法案。更於1888年通過斯科特法案,規定出境華工一律不得重新入境,過去美國政府所發的華工身份證統統作廢。導致回國探親,持證返美的華工放棄在美財產,和家人離散。

最終排斥華工變成了暴力攻擊和屠殺,造成數百華人死亡。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洛杉磯私刑事件和地獄谷事件。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9: ZT玄武門之變的真相竟被唐太宗掩蓋,今
2019: 全過程民主何處來
2018: 項羽:中國最後一個貴族
2018: 曹操殺華佗與青囊經(zt)
2017: 中央軍委發文要求全軍“絕對忠於”習主
2017: 三人行必有我師
2016: 給左宗棠劉少奇戴頂漢奸帽也許合適
2016: 趙晗:“既然在京讀不了書,你們為何不
2015: 紀錄片《梁思成 林徽因》
2015: 口述:毛時代醫療衛生是什麼樣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