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15
在東亞三國中,中國的刺客,從荊軻刺秦開始,都鼓聲大雨點稀,好死不如賴活着,缺乏臨門一腳的霸氣,往往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在這一點上,韓國刺客已經甩了中國刺客不止一條街了。那麼日本刺客的表現又如何呢?
1891年5月11日,在京都附近的滋賀縣大津地區,沙俄皇太子尼古拉(亦即沙俄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乘坐人力車出行時,遭到當班執勤的日本警察津田三藏揮刀攻擊,雖然沒有致命,但頭上被砍出一條長長的傷口。日後的尼古拉二世對日本頗有惡感,在日記中稱日本人為猴子。這種反感情緒逐步滲透到整個沙俄高層官僚體系,也促使日俄兩國圍繞東北亞展開角逐,成為1904年日俄戰爭的遠因。
1895年3月24日,出身於群馬縣富足人家的愛國青年小山豐太郎,行刺了大清國首席談判代表李鴻章,將李鴻章的左臉頰擊成重傷,導致他自己因謀殺未遂罪被判無期徒刑。隨後的4月23日,俄、德、法三國共同以此向日本發難,要求日本向清政府退還遼東半島領土。最終,日本只能接受要求,以三千萬兩白銀的贖遼費將遼東半島退回,並在賠款數額等方面作出了一些讓步,為大清國節省了至少一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

和義和團的大師兄們一樣,日本的這些愛國刺客們,曾經一度影響到了日本的國際形象,讓日本政府陷入了被動和尷尬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