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用來打敗蔣介石的第二件法寶叫“武裝鬥爭”。這四個字聽久了淡而無味,但實際內容卻震撼又血腥,千百萬生命灰飛煙滅。毛澤東雖然不是“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唯一發明人,但在打敗蔣介石的過程中他的作用卻無人可比。毛澤東解決了兩大難題,頭一個就是建立軍隊並且使其不斷壯大,最終超出國民黨軍。
毛澤東從一開始就要打一場農民戰爭。農民占當時中國人口的90%以上,不用農民用誰呢?但很多早期的中共領袖卻不這樣想,因為馬克思和列寧都教導說革命要靠工人,那才是最先進最有覺悟的階級。所以他們一門心思發動工人,或直接去爭取現成的軍隊,總試着在城市裡搞暴動,可惜屢戰屢敗。他們所以忽視農民也因為農民太難發動,都說中國人像一盤散沙,這尤以農民為甚。不是被逼到活不下去了,中國的農民才不會丟下老婆孩子熱炕頭去捨命打仗,更不要說還是造反。“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怎樣讓還沒有活不下去的農民當兵打仗呢?軍閥們,包括蔣介石的隊伍,常常靠抽壯丁,或乾脆抓兵,捆上就走。
毛澤東卻高明得多,利用了特別能讓人玩命的兩樣東西:財產和仇恨。具體手段起初是“打土豪,分田地”,後來發展為更系統的“土地改革”:鬥地主(一些地方變成了殺地主),沒收土地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這裡的關鍵是發動那些農民自己動手。為什麼呢?共產黨手握槍桿本可以二話不說就把事情辦了,為何要鼓動農民自己干呢?因為不光是為農民“謀幸福”,更要借用農民來成就自己的事業。知道“投名狀“吧?就是逼着新入伙的土匪去殺個人,從此斷絕了後路,罪案在身,只能死心塌地的幹了。那些農民也一樣,殺了人搶了人,然後呢,就只能上共產黨的船了,從此捨命跟着拼殺。看過電影《暴風驟雨》吧?演的正是共產黨搞土改,影片的結尾就是大批的農民參軍。
《暴風驟雨》的真實背景是1946年,東北解放戰爭初期,林彪的部隊處於劣勢,節節敗退。就在危急時刻,國民黨軍隊卻暫時停止了進攻(馬歇爾壓蔣停戰和談)。抓住這個喘息的機會,共產黨趕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土改發動農民。在當時中共東北局的《七七決議》中這樣說:“…..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資格,一切可能下鄉的幹部要統統到農村中去。….只有解決土地問題,….才能奠定建軍基礎,才能創建鞏固的根據地。”毛澤東的指示更直白:“我們黨必須給東北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群眾才會擁護我們,反對國民黨的進攻。”結果呢,土改工作隊遠遠勝過了國民黨的抓兵隊,無數的農民自願參軍,“保衛勝利果實”,唯恐地主還鄉團打回來。於是東北戰局很快改觀。
有人會說,土地改革是幫助受壓迫的農民翻身解放。而且“耕者有其田”也是解放農村生產力,連國民黨敗退台灣以後也在台灣搞了土改。此文不打算評說土改本身,只想指出共產黨以土改換取大多數農民支持,打敗國民黨的事實。這到底是為了農民的利益還是利用了農民?只需看看後來發生的事情。農民分得土地還沒有幾年,在1950年代的合作化運動中,土地又被收走了。而在新中國的建設中,農民被迫為社會積累做出了巨大犧牲。說“被迫”是因為農村戶口把他們鎖在了農村,毫無選擇,只能當農民。說“巨大犧牲”還不是因為交公糧,而是在農產品統購統銷、工農業產品剪刀差等政策之下農民遭到了狠狠的盤剝。他們長期過着遠遠不如城裡人的生活,卻要付出加倍艱辛的勞動。當鄧小平部分的改變了毛澤東的“農村政策”之後,廣大農民又一次感到“被解放”了。總之,特別善於利用和使用農民是毛澤東成就偉業的絕技。
當年地主階級剝削壓迫農民的事情肯定也有。但在許多地方還遠沒有達到激烈對抗的地步。比如毛澤東自己的家庭就是富農(有學者認為是地主),但與村里人,包括自家雇用的佃農,就是和諧相處。許多共產黨大幹部的家裡也是地主,翻翻他們的回憶錄之類,也都沒有像黃世仁、南霸天那樣欺壓農民。惡霸地主的頭號範例劉文彩最近也被非正式“平反”了,原來是添油加醋造了假。後來共產黨的一些農村幹部不也欺壓農民麼?比如為了計劃生育或催款逼債,不也上門去抄家具拔鍋灶,抓人打人?當年地主欺壓農民也就如此吧?當然也會有階級壓迫非常深重的地方,農民苦不堪言,只要“殺富濟貧”的大旗一豎,貧苦農民就會紛紛投靠,千百年來如此。
中國農村的階級矛盾長期存在着,但毛澤東卻極其善於利用,開發出世界上最大的人力資源。尤其在那些依舊平靜的農村,毛澤東的策略在本質上就是堅決破壞“和諧社會”,全力激化階級矛盾。土改本可以“文改”,但卻故意搞成“武改”,包括鬥地主甚至殺地主。用仇恨和鮮血把農民變成想拚命或不得不拼命的戰士,從此只能跟着共產黨打天下,一盤散沙變成滾滾洪流。有如此大絕技的毛澤東,蔣介石哪裡是對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