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張書,我的看法與你相近,如果從獨闢蹊徑,換一個角度剖析毛澤東而言,張書有其價值,尤其是在今日中國崇毛漸趨熱絡的趨勢下。
一本好書首先是要人能讀下去。很不好意思地說,張書我沒有能讀完,主要的原因是此書對於歷史的解讀與我的觀念相左甚遠。
我基本上反對採用陰謀論解讀歷史事件,採用動機論評價歷史人物。
基本上歷史上沒有十惡不赦的壞蛋,從頭到尾都只想壞人,如果說一定有動機的話,大部分站在歷史浪尖上的歷史人物的動機都是好的。如復古的王莽,他何曾想要用這種方式去殘害百姓,只是結果害人罷了。近代史上大概有兩件事情的決策人動機不好,一個是慈禧對於世界列強宣戰,導致庚子之變,一個是老毛在廬山大批老彭,導致大躍進的後果多禍害了一年。這兩件事情都是小我與大我利益衝突的時候,統治者將小我至於大我之上。
動機論的直接後果就是好壞人論。從這個角度出發,解讀中共建政以來的過失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把什麼事都推到老毛頭上,因為他心底不好,是壞人。這種做法其實又落入忠臣奸臣暴君仁君的老套說法中了。事實上,老毛在建政之後的很多舉措,是得到了大部分中共高層的贊同的,如大躍進,反蘇。因此,與其用好壞人論解讀,還不如在制度和體制上找原因,因為共產國家的歷史上,都多多少少犯過類似的錯誤,並非中國獨有。
毛澤東這種人,如果在民主體制中,是不可能有出頭之日的。紅軍初期,興起過一陣子民主思潮,士兵委員會決定一切,老毛因此被選了下來,陳毅替了他的位置。因為大家都不喜歡他,嫌他獨斷專行,脾氣又壞,甚至忠厚如朱德者,當時都對老毛頗有微詞。
老毛之所以能夠最終脫穎而出,是險惡的形勢下,需要一個足夠獨裁的人來凝聚力量。二戰中的丘吉爾就是這樣一個人物,脾氣壞,有決斷,亂世的梟雄,但是二戰結束,英國人立馬拋棄了丘吉爾,因為大家不再希望一個有暴君潛質的人繼續高高在上。而中國,老毛的確最終成為了暴君。其實大躍進之後,中共的高層已經知道,平庸的劉少奇其實更適合做守成之君,而不是雄才大略的毛澤東,但是除了陽奉陰違,他們並不能對於老毛的權威做出些什麼,這就是體制的弊端。
所以檢討毛澤東現象,還是要放到體制和歷史的大環境中進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