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 - 日俄戰爭起因
19世紀末,日本經歷明治維新之後國力增長,試圖將國家勢力拓展至東北亞,而俄羅斯帝國(俄國/沙俄)在緩和了與歐洲諸國之間的衝突後,轉而擴張勢力範圍至遠東,在雙方都想獲得中國東北地區與朝鮮控制權的情況下,終於發生了利益衝突。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清朝政府戰敗。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日本獲得遼東半島。此事嚴重威脅到俄國為取得遠東不凍港的戰略意圖,於是聯合德國和法國出面要求日本放棄占領遼東半島,即三國干涉。日本戰後元氣未復,不得已只能答允,與中國簽訂《遼南條約》歸還遼東半島,但怨氣立生。俄國以還遼有功為藉口,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密約》獲得軍艦任意出入中國港口的權利,並占據旅順港,此舉解決了俄羅斯海軍需要不凍港的需求,並在當地修築防禦工事。
1900年,中國發生義和團運動,引起了八國聯軍,俄國以20萬大軍侵入東北。[4]沙俄一面參加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山海關內,一面策劃單獨進攻中國東北。6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任俄軍總司令,以國防部長兼陸軍大臣亞歷克塞·庫羅帕特金為總參謀長,以保護俄國修築的“中東鐵路”為名,出動了18萬軍隊,從璦琿、滿洲里、琿春、三江口、旅順等地,分六路侵入中國東北地區。10月1日,俄軍攻占省城奉天。從旅順乘4艘軍艦出發北進的俄軍亦在當天於山海關登陸,4日占領錦州,切斷關內外聯繫。6日,各路俄軍在鐵嶺會師。至此,東北三省全境落入俄軍控制。
俄軍入侵東北後燒殺搶掠,在通化、海龍一帶遭到抵抗。1901年,英日訂立攻守同盟,以對付俄國。[5]英﹑美﹑日等國也因利害衝突出面干涉,德國、法國也表示反對,要求俄國從東北撤兵。沙俄因懾於當地反抗激烈及各國干涉,於1902年4月,中俄訂立撤兵條約(《交收東三省條約》)。條約中明定俄國以六個月為一期分三階段最終全部撤兵東北,俄國第一期如約撤兵。[5]然而,1903年4月沙俄第二階段撤兵卻違約不撤,反而於1903年4月18日告知清廷外務部另提所謂“七項撤軍新條件”(其中有“列強勢力不得進入滿洲”、“俄國參與北滿行政管理”等變相獨霸中國東北的條款)並重新占領瀋陽。俄國沙皇設置「亞東大都督」[5],任命阿列克塞耶夫為遠東總督,以圖占領東北並進行統治。
在接到沙俄“七項撤軍新條件”的第二天,清廷外務部官員將俄國“七項撤軍新條件”透露給了日本駐華外交官。日本在英﹑美等支持下,與俄國進行交涉,
要求俄軍撤退。俄國拒絕撤軍,引發當地人民的拒俄事件,加劇俄日矛盾,1903年日俄談判破裂,1904年2月6日日本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並宣布斷絕日
俄外交關係。2月8日日軍偷襲旅順口(亞瑟港),2月9日俄國對日宣戰,2月10日日本正式對俄宣戰。日俄戰爭全面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