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只是個冒險家,對付一般的魏將還可以打個大勝仗,也曾遷敵數萬。但一旦魏國把他的剋星鄧艾調來,他就沒辦法了。蜀國的滅亡全在姜維,《三國志》寫得好清楚,當年劉備留魏延鎮守漢中,各個營寨都充實兵力,抵禦外寇。敵人來進攻,使其不得入一步。後來漢中之戰,王平抵拒曹爽,用的就是這種辦法。姜維在費禕死後,認真研究了蜀中形勢,提出了“斂兵聚谷”的新策略。姜維認為,“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臣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軍並進以伺其虛。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游軍併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三國志·蜀書·姜維傳》)。朝廷也覺得姜維的辦法不錯,便命令漢中都督胡濟退駐延壽、監軍王含駐守樂城,護軍蔣斌駐守漢城。又在西安、建威、武衛、石門、武城、建昌、臨遠等地建立軍營駐防。其實,斂軍聚谷之法,弊大利小,等於是自棄險要,自拆樊籬。姜維忘記了蜀之所以能立國,是全賴山川之險,一改魏延的層層防守的戰略,企圖誘敵深入而遷之,豈料聰明反被聰明誤,姜維冒險做法導致鍾會十萬大軍毫無抵擋輕易占領漢中,姜維退守劍閣(今四川劍閣縣),魏將鍾會率十萬精兵強攻劍門關,久攻不下,向姜維投書勸降,姜維堅守不出。魏將鄧艾偷襲陰平關,入江油、破木棉竹,直取成都。昏庸的後主劉禪不戰而降,一國之君轉眼成了別人的階下去囚,這位喪國之君的最後一道旨意,竟然是嚴令姜維棄戈投魏。其實要是不改魏延的戰略,就算後主不理朝政,單憑姜維的部隊守漢中足可禦敵之外,漢中不失,敵人就無法偷襲陰平。要知道滅蜀的關鍵人物鄧艾已經70餘歲了,再過幾年待鄧艾死後,魏國再無人才滅蜀,蜀國便可生存下去。鍾會見到強敵來降,壓抑不住興奮,傲慢地嘲弄姜維:“來何遲也?” 姜維悲憤不已:“今日見此,為速矣”!(《晉紀》)英雄失勢,字字泣血。當年英姿的少年如今已經62歲了,姜維必定想起孔明的諄諄教誨,當年的手足同臣蔣琬,費煒,魏延,鄧芝,楊儀都不在人世了,蜀國竟亡在自己的手裡,他上無以面對蜀中遺老,下無以對孔明等人,為形勢所迫,內疚的姜維只好偽降鍾會。還寫信安慰後主,但終未復國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