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老北京的旗人對吃喝是非常講究的。在過去,旗人家早晨起床漱口後,先沏上小葉茶或高碎、高末,然後吃早點。一般的家庭干的(主食)為燒餅,稀的為大米粥、玉米麵粥。旗人家重吃重喝,引得外面餑餑鋪的漢族師傅們備加照顧,經常定時定點的送糕點上門。
旗人吃飯,必有酒肉和適當的小菜,為的是吃“順口”。吃完晚飯要上時令瓜果,差不多的人家都存有紅果醬。當然,這情景是清盛時之景,到了民國,旗人們生活窘迫,哪裡還提得到吃。
旗人家十分重視歲時。“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應時節令,必吃必喝。每當來客時,除自備酒飯外,多到外面飯鋪叫“盒子菜”。其實吃是一方面,二是有禮貌,同樣一件事,有人說滿族人是“窮擺譜”。
比如清晨一起,舊時人們沒有刷牙的習慣,一般人起來就吃。旗人則不同,總要在清口(洗漱)後喝一壺茶,再吃東西。理由是一夜了,肚子裡存不少穢氣,喝茶先濕一下食道,吃時覺得香、順溜,一天都精神。旗人們為喝早茶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沖龍溝”。
按照時令吃東西,北京旗人家的婦女由於吃穿不愁,所以注意力都放在服侍男人、教育孩子、孝順老人身上,管家理財是一把好手,旗人家男人是不管這些雜事的。婦女們做飯是老人們傳下來的,俗話說:“千年的媳婦熬成婆”,她們的做飯、做菜技藝很高,而且十分符合農曆的時令。開春時吃豆芽菜卷餅,初夏時是“糊沓子”,酷熱時吃過水涼麵,秋天吃豬肉小碗炸醬,面碼非有七八種不可。
“打春的抻面,夏至的涼麵,秋天的炸醬,冬天的打滷”,是旗人家中的麵食四季的吃法。至於“打春的春餅,夏天的井拔涼,立秋的肉包,冬天的餛飩”,也是北京旗人們的一種吃法。京旗營中,前鋒正兵、委前鋒在營內地位最低,除了吃喝,別的都不想。
老北京的旗人不能老過舒坦日子,辛亥革命後,宣統遜位,斷了俸銀、祿米,只好賣力氣、當東西、教書或做小買賣。人們能吃上窩頭就不錯了。民國年間通常吃的是拌三樣:將芝麻醬和切碎的韭菜花、辣青椒拌好,加上一點黃醬,更多的是將玉米麵和硬一些,切小塊,用盆搖勻,做煮球,拌韭菜花吃,連湯帶水,充飢肚皮。
窩頭似乎是北京特有的食物,是用廉價的玉米麵或麩子做的,上面有尖,下面有洞,出鍋後狀似土包。而北京的片湯,薄而透亮,浮在湯里,猶如薄紙一般。當時,許多旗下老人都抱怨道:“過去咱吃兩指在上,八指在下(指吃水餃時的擠餃子的動作),現在可好,吃一指在里九指在外(指做窩頭的動作),吃的是窩頭和薄面片。”其實,舊社會很多的人家連窩頭、片湯都吃不上,旗人們吃慣了嘴,稍微差一點的都覺得委屈。
這就是老北京旗人的飲食習俗和大多數人很難感受到的旗人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