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轉貼梁雲祥(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中國外交面臨險境”
最近一段時間,對中國政府及其外交而言,可謂多事之秋,不論在兩岸關係上還是在對美、對日關係上抑或是在同周邊國家的關繫上,都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麻煩,甚至可以說面臨險境也一點不為過。
今年年初伊始,朝鮮半島就風雲再起,朝鮮的再次核試驗不但引發了東北亞地區的緊張局勢,同時也給中國外交和安全帶來巨大壓力,以至於本來最近幾年正在改善中的中韓關係,由於韓國決定不顧中國反對同意美國在韓國境內部署「薩德」反導系統而重新變得緊張;台灣島內在5月份剛剛進行了政權更替,兩岸關係全面倒退,至今看不到緩和跡象,反而在7月1日又發生台灣向大陸方向誤射導彈事件,使得兩岸關係再添變量;6月上旬到中旬的十幾天時間裡,中日兩國軍艦和飛機在東海及其釣魚島海域和上空多次相遇,並相互指摘對方主動採取攻擊姿態,再次引發中日兩國安全關係的緊張狀態;7月12日,菲律賓控告中國的南海仲裁案結果公布,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及其輿論站在菲律賓一邊對中國的指摘,同樣對中國外交是一次嚴重的考驗。
那麼,究竟為什麼中國外交會面臨如此多的麻煩呢?當然,在中國國內,最為流行的說法就是由於中國的崛起導致美國等西方國家不能接受所以就要千方百計地遏制中國。這種說法自然有一定的道理,不過關鍵的問題是中國究竟想做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和為什麼美國等西方國家一定要遏制中國呢。從中國自身來看,應該說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儘管這些麻煩看起來只是最近才開始出現,但是其實早在二十多年前冷戰剛剛結束之後不久就已經開始顯露端倪了,即從那個時候開始所確定的中國外交戰略就已經為今天所面臨的外交環境埋下了伏筆。
冷戰結束,被劃分為兩個不同陣營的世界重新統一為一個市場,經濟全球化成為席捲全球的一股強大力量,中國順應這一全球化的趨勢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增長,但是在外交上卻採取了既同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發展經濟合作關係,但是在政治和安全關係上卻漸行漸遠的政策,反而同過去二十多年的宿敵俄羅斯迅速改善了關係並且成為關係日益密切的戰略夥伴關係,在冷戰後幾乎所有的重大國際政治問題上都同俄羅斯站在一起對抗美國等西方國家。而且,在自身經濟力量增長之後更多地運用對外顯示實力而非柔性的懷柔政策來謀求自己的國家利益。
因此,在目前仍然以美國等西方國家占據主導地位的國際秩序之下,中國的外交政策就必然會同美國等西方國家發生摩擦甚至衝突。也就是說,中國外交戰略是選擇繼續同美國、日本等西方國家合作呢還是選擇同俄羅斯等國家結成更緊密關係來對抗西方呢,如果選擇後者當然就會有今天的這些麻煩。
例如,中國為了持續發展經濟,冷戰後同韓國改善了關係,在韓朝關係問題上想要不偏不倚,既改善同韓國的關係又對朝鮮具有影響力,但是也正因為如此才得罪了朝鮮,朝鮮在沒有任何大國再給予自己安全保障的情形下開始發展核武器,中國雖然同樣不希望朝鮮半島出現核武器,但是又難以說服朝鮮放棄核武器,也不願意完全站在美國一邊去制裁或改變朝鮮,這樣在半島一旦出現危機的時候就使得中國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既控制不了朝鮮的冒險行為,又不能阻止韓國在安全問題上更傾向於美國。
在嚴格說起來並非外交問題的兩岸關繫上,同樣由於中美關係的緊張和大陸政府的強勢壓力反而使得台灣人在心理上距離中國越來越遠,導致民進黨的上台和目前的政治僵局;在中日東海及其釣魚島爭端和中菲、中越南海爭端的問題上,中國的行為不僅僅只是同這些當事國之間出現摩擦,還因為讓美國感覺到觸動了美國的奶酪,即中國的崛起有可能改變這一地區的權力結構,比如會影響美國的主導地位和影響國際通道的安全等等,甚至會最終將美國排擠出這一區域,因此美國及其長期以來受到美國安全保護的盟國們都會群起而反對中國。
面對如此的外交險境,如何消除這些危險而又獲得國家利益,確實需要中國政府高超的外交智慧與外交藝術,當然也需要有足夠的實力和充分的自信,不過更重要是需要對最近二十年來的外交戰略有所反思,明確中國究竟是要繼續謀求同美國等西方國家合作呢,還是準備挑戰美國等西方國家並不惜與其對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