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噶瑪蘭:希臘羅馬柱式的“藝術”與“道”
送交者: 噶瑪蘭 2016年10月16日14:08:36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世界上很多事情做起來往往都有“技”,“藝”,“道”三個境界。用西方的詞彙說就是:“技能”,“藝術”,“形而上”。拿建築工程粗略地舉個例子,魯班一手好活是個高級技工。那個讓梁思成林徽因五體投地的李誡(後面會介紹)估計不會動手但卻把建築搞成了藝術。因為魯班知其然,李誡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是後者系統化知識化規範化了魯班們的技能。但這仍然沒有達到形而上。所謂“形而上”或者“道”(TAO),指的是那些看不見摸不到,甚至往往不能規範確切表達的感性且抽象的哲學審美倫理人文等方面的思維。古希臘文化讓別人折服的地方就是,什麽事其他的民族烏泱泱在“技”的層次碌碌之時,他們已經搞成ART了,等別人漸入ART的佳境,發現希臘人一千多年前早就TAO至形而上了。哲學上古希臘三傑之後近兩千年無出其右。讓康德黑格爾他們忙碌的實質上仍是兩千年前雅典學院的作業題。不過今天這裡不說蘇格拉底柏拉圖,而是從純粹“形而下”的建築石柱出發,跟隨一個叫維特魯威的人去欣賞古希臘建築中的“藝術”和“道”。

(下圖:古希臘DELPHI遺址註:本帖大部分照片均為網上下載,在此一併感謝所有原作者。

中國古建築中,立柱不是個顯山露水的元素,基本上是給曲面大屋頂當配角的,不具有多少美學職能。然而,流連在希臘雅典衛城或現代羅馬城中,給人們印象最深的就是古建築中的那些無處不在且往往內衣外穿刻意彰顯的石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你跟着本貼的主角維克魯威認識了這些柱子,你就看懂了一大半古希臘羅馬建築,以及仿效復興古典風格的近代新古典主義建築

(下圖,雅典衛城帕提農神殿遺址,建於雅典的“黃金”時期。其簡捷而標誌性的設計:外圍柱廊加正面上方的寬邊山形牆,後來被廣泛仿效。

(下圖:古羅馬廣場(FORUM)遺址。左側為農神殿遺址,右側為維斯帕先神廟遺址。)

下圖:古羅馬萬神殿,羅馬的地標性建築。原為古羅馬著名工程師和建築師阿格里帕所建,但毀於大火。後五賢帝時期由哈德良重建。前門柱廊及山形牆模仿雅典衛城帕提農神殿。後部著名的弧頂大廳經2000年風雨仍然完好無恙,堪稱奇蹟。文藝復興時期美術三傑之一的米開朗基羅曾經為之驚嘆地說:“這不是人的設計,是天使之作”)

與中國古建築的大屋頂類似,石柱是古希臘式建築的符號和語言,以至於很多完全不需要石柱作為承重支撐的建築,比如羅馬競技場,也以貼面形式納入石柱造型作為外牆裝飾(見下圖)。正是這種這種符號和語言,讓雅典和羅馬城中眾多看似外形各異的建築物呈現出和諧連貫的風格

當然,神殿或大型建築中大量採用並突顯石柱並非古希臘人的發明。在《木乃尼歸來》中出現的那個有近4000歷史的著名古埃及卡納克神殿就是由134個巨大的石柱陣撐起廟頂(下圖)。

古埃及的建築工程應該已經達到ART的境界,有規可依,有章可循。否則單靠各領風騷的魯班們不可能完成如此大的項目。然而,古埃及廟宇石柱的柱體粗大,追求的是震撼威嚴的效果而非審美典雅。此外,埃及石柱體表面常以沙草紙畫雕飾在建築整體中也喧賓奪主。後面我們會看到古希臘人如何站在TAO的層次形成自己的石柱風格

古希臘後來被古羅馬武力征服。然而,正如古羅馬詩人賀拉斯所說:the conquest conquered the conqueror(征服了的征服了征服者),古希臘的人文也反過來征服了羅馬人。就是在這個時期(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我們的主角維特魯威登場了。你也許沒聽說過這個人,史學家對他也知之不多。但如果你知道達芬奇3寶(3幅達芬奇名畫),你對這個維特魯斯應該不陌生。達芬奇第一寶毫無疑問是《蒙娜麗莎》,這第二寶應該是《最後的晚餐》。這前兩寶你去盧浮宮和米蘭聖母大教堂擠人堆里排隊都能看到真跡。這第三寶同樣非常珍貴且知名,然而卻鮮少公開展出,用洪荒之力也難能有幸目睹真跡。這幅難見真容之寶就是一幅被稱作《維特魯威人》的墨水筆素描(見下圖)。

沒錯,這幅以我們故事主角維特魯威為名的素描,除了名字以外,對你也許非常眼熟。當然,以後你可以像說出《蒙娜麗莎》一樣說出《維特魯威人》了。然而別急,這幅素描所畫的卻並不是我們的主角維特魯威本人(否則,應該叫《維特魯威》),而是維特魯威向人們描述的另一個人(所以叫《維特魯威人》或《維特魯威的人》)。那麽維特魯威描述的這個人是誰呢?後面你會知道,這個人你並不陌生,他也許在你身邊,也許就是你自己。。。。不過我們先把他放一邊,後面再說。

維特魯威是2000年前古羅馬的一個建築師。史學家們對其本人生平知之不多。我們現在對他的了解幾乎都來自他所寫的那套建築百科全書《DE ARCHITECTURA》。該書的英譯本書名《TEN BOOKS OF ARCHITECTURE》,中譯本書名《建築十書》,顧名思義,就是有10個分冊的建築學著作。

那麽這個羅馬建築師跟希臘人有什麽關係嗎?首先,維特魯威是位希臘文化的仰慕者,就是前面說的那種“被古希臘人文所征服了的羅馬人”。一般古羅馬人並不像希臘人那樣熱衷於形而上的思考,所以古羅馬雖然不乏能言善辯的演說家和政治家,比如西塞羅小加圖凱撒等,但從沒有出過古希臘三傑那樣一流的哲學家。維特魯威卻將哲學和美學這些形而上的東西放在他建築學著作的首位。所以,雖然《DE ARCHITECTURA》也概括了些古羅馬人的貢獻和成就,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大量汲取並總結了古希臘建築的“ART”和“TAO”。

維特魯威的《DE ARCHITECTURA》是現今所知人類歷史上最早,涉及領域最廣,影響最深遠的建築學專著。書中對很多建築土木方法和實踐進行了系統化,比如以一冊(第4冊)的篇幅對各種希臘和羅馬建築石柱做了詳盡敘述和規範。中國歷史上相應的對建築工程實踐系統化規範化的著作是我們一開始提到的宋代李誡所著《營造法式》,比維特魯威整整晚了一千多年。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李誡及該書的超級粉絲,傾注大半生去研究注釋這本堪稱中國建築技術之“ART”的著作。然而,讓李誡難以望其頂背的是,在《營造法式》之前一千多年,維特魯威不僅早就將古希臘羅馬建築工程實踐和方法系統化成了“ART”,而且已經也已經提升到TAO”的層次了。

雖然中國建築中也有風水占卦之類形而上之“道”。但傳到民間往往就變成了以神為本,以迷信為基礎的形而下。古希臘的建築哲學和美學則是以自然為本,以智性為基礎。雖然斯賓諾莎拿歐氏幾何證明了神就是自然,類似道家的天人合一,但這遠遠超出了本博的知識和今天的話題。所以,讓我們還是先回到形而下,跟著維特魯威認識一下古希臘羅馬石柱在建築中是如何藝術的。與李誡的《營造法式》不同,維特魯威在《DE ARCHITECTURA》中往往對建築藝術的哲學,美學,甚至歷史及相關歷史人物給予描述。所以,哪怕你不是建築師,仍然可以享受書中的人文歷史內容。

在《DE ARCHITECTURA》的第四冊中,維特魯威將古希臘和古羅馬建築中的石柱分類並規範化為“柱式”(COLUMN ORDER)。這包括3種希臘柱式,與其相應的3種羅馬柱式,以及另外2種古羅馬特有的柱式。因為3種希臘柱式與相應的3種羅馬柱式沒有外觀上的實質差異,為了描述簡捷起見,我們不刻意區分,而是一併介紹。好吧,下面就跟着維克魯威一一認識一下這些古希臘羅馬建築柱式。

多利克柱式(DORIC ORDER):“多利克”指希臘東南部的地區和幾個島嶼,包括柯林斯,埃皮達魯斯,斯巴達,羅德島和希臘米諾斯文明發源地克里特島。多利克是古希臘最早出現的柱式。這柱頭簡單倒置圓盤(或者無柱頭),簡潔粗壯實用,男性柱,有20條側槽,無柱墩(古羅馬後開始加柱墩)。雅典衛城帕提農神殿外圍柱廊就是採用多利克柱(下圖)。

相對古埃及廟宇粗大雕花的石柱,古希臘石柱相應要纖細典雅。按照維克魯威書中描述,希臘人的審美哲學是基於大自然。從而,古希臘柱式的幾何是根據自然比例而來。那麽什麽是自然比例?就是人,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的高矮比例就是石柱的最佳比例。多利克柱式採用健美男人的比例。當然,這個比例的主觀性太強了,不同的設計師千差萬別。所以,維克魯威乾脆在書中把古羅馬柱式的比例統一規定下來,按照書中描述的一個想象中標準健美男人,也就是後來達芬奇畫的那個《維克魯威人》。所以,如果你的身材符合維克魯威描述的健美男標準,這張畫畫的就是你。這個標準在達芬奇那張《維克魯威人》中被直觀地表達出來了:當站成火字時,四肢可以達到畫中的外圓。當站成十字時,四肢可以達到畫中的正方框。

以側槽取代埃及石柱上的雕花顯然是出於一種“秩序和諧”和“簡潔為美”的哲學。維克魯威書中充斥了這種古希臘形而上的美學和哲學思想。以至於20條側槽也是因為古希臘哲學中數字10和6是大自然的所有完美數字的基數。

愛奧尼柱式(IONIC ORDER):現在土耳其安納托利亞所在地在古希臘時叫愛奧尼。那裡曾是著名的“希臘-波斯”戰爭的爆發地,也是許多重要的希臘文化風格以及思想學術學派的發源地。 愛奧尼柱式的特點是柱頭,為一對向下渦圈裝飾(源於希臘女式髮型),點綴曲線美,優雅高貴,纖細秀美,女性柱,有24條側槽(完美數6的倍數),有柱墩。雅典勝利女神廟前後柱廊用的就是這種柱式設計。

(下圖:勝利女神廟遺址愛奧尼柱頭局部。2500年前精細的雕刻工藝讓人嘆為觀止。上面扔見彈孔痕跡)。

(下圖:勝利女神廟遺址全景。愛奧尼柱搭配樸素的外牆,非常簡捷的設計,古希臘建築之“道”所在)。

愛奧尼柱頭給人種書生氣的感覺,所以往往被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現代圖書館,法院,大學樓等建築採用(下圖:現代新古典主義建築中的愛奧尼柱局部)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柱頭石雕好像花籃,更細,完全女性化。雍容華貴的裝飾柱,有24條側槽(下圖:希臘宙斯神殿遺址的柯林斯柱頭特寫,羅馬萬神殿內部柯林斯柱)。

塔司干柱式(TUSCAN ORDER)實際上是一種被古羅馬人簡化了的多利克柱式,區別就是無側槽,彰顯出古羅馬人極致樸素的審美文化。

(下圖,羅馬廣場。左側遺蹟為農神廟,塔斯干柱體,柱頭似乎是愛奧尼式。右側為維斯帕先神廟遺址,為柯林斯柱式。)

(下圖:古羅馬萬神殿門廊塔司干柱體;)

(下圖:羅馬聖彼得廣場近代新古典主義建築柱廊的塔司干柱)

羅馬組合柱式(ROMAN COMPOSITE ORDER)就是愛奧尼柱頭的漩渦和克里斯柱頭的花草混合而成。

女像柱式(CARYATID):大概受埃及神獸柱啟發。最早的古希臘女像柱見於雅典衛城的埃瑞克提翁神廟柱廊(見下圖)。後來又有相應的男像柱(TELAMON)。

古希臘羅馬柱式這種建築文化符號也能追蹤到繪畫藝術作品中。比如新古典主義大師雅克路易-大衛的多幅以古希臘神話或古羅馬歷史為背景的作品中,石柱都是非常醒目的元素。這位大師在創作那幅新古典主義里程碑之作《赫拉斯兄弟之誓》時,為了尋找那種古典羅馬文化的靈感,特地從巴黎搬回他留學時期曾經居住過數年的羅馬,在以塔司干柱廊聞名的羅馬聖彼得廣場附近一個畫室構思創作(見下圖,羅馬聖彼得廣場的柱廊全景)。

9個月之後,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以塔什干柱式為背景,充滿了鐵血氣質的震撼之作(見下圖,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讓路易-大衛《赫拉斯兄弟之誓》中的無柱墩塔司干柱)。在當年的巴黎沙龍展出時,雖然被放在一個不顯眼的角落中,這幅畫作仍然成為畫展中引起最大的轟動的展品,並被收入盧浮宮。

注意畫中的卷拱結構,這是古羅馬的建築發明,然而,在維特魯威的書中卻鮮少提及。算是一個謎吧。大衛的另一幅名畫《蘇格拉底之死》就把這個歷史搞錯了(見下圖,看出什麽地方不對了嗎?)

新古典主義運動也復興了古希臘古羅馬建築風格。以至於古希臘古羅馬的柱式成為很多近代和現代公共建築的重要元素。比如巴黎的盧浮宮的某些建築,先賢祠,波旁宮(現國民議會廳)的正面石廊,馬德萊娜教堂。

(下圖:法國盧浮宮內女像柱及柯林斯柱)

20161018131804_42732.png

(下圖:法國巴黎先賢祠內,新古典主義設計,柯林斯柱式。)

(下圖為:法國巴黎馬德萊娜教堂,新古典主義設計,柯林斯柱式。頂上的山型牆也是古希臘羅馬建築符號,可與前面的雅典衛城帕提農神殿遺址和羅馬萬神殿正面門廊相比較。有點巴洛克的痕跡,比如略顯過度的深浮雕)。

20161018121922_38762.png

(下圖:倫敦的大英博物館,新古典主義設計,書卷氣的愛奧尼柱式。又見羅馬山型牆。)

(下圖:舊金山的藝術宮(PALACE OF FINE ARTS),新古典主義設計,柯林斯柱式。)

(下圖:舊金山LEGION OF HONOR宮柱廊。塔斯干柱體配愛奧尼柱頭)

20161020230951_86230.png

美國首府華盛頓是個新古典主義建築雲集之城,以希臘羅馬石柱為主要或醒目元素的新古典主義建築自然比比皆是,比如林肯紀念館,傑佛遜紀念堂,國家藝術館,最高法院,等等。我貼幾個,其他的讀者自己當作業去發現欣賞吧。

(下圖,林肯紀念堂,新古典主義設計,多利克柱式,渾然一體的白色,簡潔乾淨的造型,設計者深得古希臘美學之“道”。)

(下圖:傑弗遜紀念堂,新古典主義設計,簡潔的塔司干柱體,書卷氣質的愛奧尼式柱頭,羅馬山型牆,後面是羅馬拱頂,摒棄了所有多餘元素,讓人感受到一股濃郁的羅馬建築之風。)

中國大陸以前鮮少看見新古典主義建築。北京的人民大會堂門廊和上海展覽中心兩側柱廊,算是仿照新古典主義。本博的一個長輩曾參與設計,當年曾有選擇歐式柱廊還是中式大屋頂之爭。雖然最後形而下地選擇了大立柱,但沒有正確體會維特魯威的美學形而上思想,大概為了凸顯宏偉(與古埃及人的想法類似),違反了美學比例,感覺像放大比例的欄杆。

(下圖,北京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比例不對的塔司干柱式,多餘的裝飾盆栽,都表明設計者和管理者只達到了形而下模仿的層次,還沒有進入形而上領會的境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山西榆次太原方言與張家口並包頭方言之
2015: 志願軍老兵回憶:用舊鋼軌戳下美軍戰機
2014: 習大大摸你的頭
2014: 中國改革開放10大功臣
2013: 計算模型顯示生命演化歷史遠早於地球出
2013: 恐怖的秦軍團長平大戰全揭秘
2012: 華爾街日報》歐洲債務困局未解 日本債
2012: 國際名媛蕭芳芳社交禮儀之書《洋相:英
2011: 毛澤東情人: 陳露文(圖)
2011: “抗美援朝”志願軍被金日成趕出朝鮮之